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解连环·留别姜石帚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解连环·留别姜石帚》是宋代诗人吴文英的词作。全词以弟子待先生的尊敬口吻与姜石帚分别时赠词,并且巧妙地运化姜夔的诗词入其词,由此也可定姜石帚即为姜夔。此词写作者与忘年交姜夔离别时的情景与感受,词中巧妙地化用姜夔的诗词名句,以弟子的尊敬口吻表达了作者对姜夔深厚的师友之情。

解连环·留别姜石帚

思和云结①。

断江楼望睫,雁飞无极。

正岸柳、衰不堪攀,忍持赠故人,送秋行色。

岁晚来时,暗香乱、石桥南北。

又长亭暮雪,点点泪痕,总成相忆。

杯前寸阴似掷。几酬花唱月,连夜浮白。

省听风、听雨笙箫,向别枕倦醒,絮扬空碧②。

片叶愁红,趁一舸、西风潮汐。

叹沧波、路长梦短,甚时到得。

注释译文

①结:一本作"积"。

②扬:亦写作"飏"。

创作背景

此词当作于吴文英青年时期。"姜石帚",当指姜夔。据《白香词谱笺》:"(姜)夔字尧章,鄱阳人,自号白石道人,又号石帚。"又《宋六十家词选例言》中,也称姜夔为姜石帚。又《宋词三百首笺注》姜夔条注释,引先著《词洁》说:"张三影(先)《醉落魄》词有'生香真色人难学'之句。予谓生、香、真、色四字,可以移评石帚之词。"又宋翔凤《乐府余论》说:"词家之有姜石帚,犹诗家之有杜少陵。"又邓廷桢《双砚斋随笔》言:"朱希真之'引魂夜,消瘦一如无,但空里疏花数点。'姜石帚之'长记曾携手处,千树压、西湖寒碧'(《暗香》)。一状梅之少,一状梅之多,皆神情超越,不可思议。写生之独步也。"朱彝尊说:"填词最雅,无过石帚(姜夔)。"

另据夏承焘《唐宋词人年谱》中《吴梦窗系年》定吴文英生于公元1200年(宋宁宗庆元六年);而姜夔据现有史料推断,生于公元1155年(宋高宗绍兴二十五年),卒于公元1221年(宋宁宗嘉定十四年)。时吴文英已21岁,因此词中的"姜石帚"极有可能指的是与梦窗亦师亦友的忘年交--姜夔。又据吴潜《暗香疏影》词序说:"犹记己卯(1219)、庚辰(1220)之间,初识尧章于维扬,至己丑(1229)嘉兴再会,自此契阔。"己丑即公元1229年(宋理宗绍定二年),吴潜已在公元1217年(宋宁宗嘉定十年)与梦窗兄长翁逢龙同年进士及第。吴潜又是姜夔的朋友,据记载姜死时,得吴潜之力葬于钱塘门外西马塍。因此吴潜的记录可作为有力证据,证明姜夔卒年至少在公元1229年(己丑年)后。是年吴文英已30岁,更有可能与姜夔在杭嘉湖一带相遇结交。

作品鉴赏

此词"思和"一句起首,言作者与亦师亦友的姜白石分手,心中的思绪像天上的浮云翻翻滚滚不断涌现,因此化而为此"留别"词。"留别",即留给别后留在原处的姜石帚,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诗即是。"断江楼"两句,谓登楼饯别。楼在江边,便于行人乘船远行,因而词人在江楼上告别姜先生。词人极目远眺,更是浮想联翩,并且对姜说:"不知这次分别后,我将去何处寄身?我正像那大雁远飞,却无终点可寻。""正岸柳"三句,点明时值秋季。词人说:"岸边柳树已枯萎衰败不堪攀摘,但是姜先生为了挽留我还是忍心折下柳枝赠送给我。""柳",谐音"留",古人于送别行人有折柳赠别之俗。从这儿可以看出吴姜两人交情并非泛泛,因此有这种虽是饯别,实想挽留的难舍难分的师友情,溢于言表。"岁晚"两句,直用白石最有代表性的诗词入其词中,一气呵成不留点痕。"暗香",即白石自度曲《暗香》词;"石桥",指《垂虹桥》诗。白石因作《暗香》、《疏影》两词,范石湖喜赠歌妓小红。姜携小红过垂虹亭,是夜大雪,因赋《垂虹桥》诗:"自琢新词韵最娇,小红低唱我吹箫。曲终过尽杜陵路,回首烟波十四桥。""长亭暮雪"三句,也是套用姜的另一首自度曲《长亭怨慢》词意。姜在词序中已点明创作《长亭怨慢》是受到桓大司马"昔年种柳,依依汉南;今看摇落,凄怆江潭,树犹如此,人何以堪"这些话的启发。故在词中写有"阅人多矣,谁得似、长亭树。树若有情时,不曾得、青青如许!"梦窗套用姜词之意,说:"现在我与姜先生分别后,当岁末您再来这里,将能见到分植在那石桥南北两岸边的梅吐暗香;而长亭傍柳树上的残雪,却像先生思念我的相思泪。因而你眼中所见的虽是梅花、石桥、柳树,心中自然涌现出您的杰作:即《暗香》、《垂虹桥》、《长亭怨慢》。"

过片"杯前"一句,转而实写饯别宴。言饯别宴上时间过得飞快,千言万语化成杯酒送别。"几酬花"两句,追想从前两人曾多次通宵畅饮在花前月下,并互相唱和。"省听风"三句,回忆两人相聚在清明时节。梦窗《风入松》词中有"听风听雨过清明"句,这里即以此意,暗指清明时节。此言两人曾在一个清明节,以笙箫作乐、侑酒,酒醒后,只见室外柳絮正满天飞扬。"絮飏空碧"正从上片"岸柳衰不堪攀"生发出来。"片叶"两句,转入正题。作者说:"一叶小舟将要像花瓣似的随水东去,而我也就要乘着这小舟趁西风起,潮汐顺时离此而去了。""叹沧波"两句作结,显得无限惆怅。此处是说:"我嗟叹江海路遥,两个人这次分手,不知道在我短暂的梦境中可否到得先生这儿?"从这两句中,可以看出姜白石已年老衰弱,这次分别,词人担心与他再难见面了。

名家评论

陈洵《海绡说词》评:云起梦结,游思缥缈,空际传神。中间"来时",逆挽。"相忆",倒提。全章机杼,定此数处。其馀设情布景,皆随手点缀,不甚着力。

俞陛云《唐五代两宋词选释》评:梦窗与石帚交谊甚挚,故赋词赠别。下阕"听风听雨"二句,语固锤炼,而寄情深厚,尤在"片叶"四句,一片离心,逐秋潮共去。且路长梦短,有沈休文"梦中不识路,何以慰相思"之意。[1]

作者简介

吴文英,宋代词人。字君特,号梦窗,晚号觉翁,四明(今浙江宁波)人。原出翁姓,后出嗣吴氏。一生未第,游幕终身。绍定(宋理宗年号,1228-1233)中入苏州仓幕。曾任吴濳浙东安抚使幕僚,复为荣王府门客。出入贾似道、史宅之(史弥远之子)之门。知音律,能自度曲。词名极重,以绵丽为尚,思深语丽,多从李贺诗中来。有《梦窗甲乙丙丁稿》传世。[2]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