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角嘴海雀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角嘴海雀

中文学名: 角嘴海雀
拉丁学名:Cerorhinca monocerata
界: 动物界
门:脊索动物门
纲:鸟纲
目:鸥形目
科:海雀科
属:角嘴海雀属
种: 角嘴海雀
亚   种: 无亚种
命名者及年代: Pallas, 1811
英文名称: Rhinoceros Auklet

角嘴海雀[1](学名:Cerorhinca monocerata),是海雀科、角嘴海雀属的中型海鸟,体长32-41厘米,嘴短而粗呈圆锥状、橙色。夏羽上嘴基部有一个三角形的突出物,形状如角。头两侧各有两条由白色丝状饰羽组成的纵带,分别位于眼上和眼下后方的头侧。上体灰黑色,胸褐灰色,腹白色,脚黄色。冬羽嘴基三角形突出物消失,头侧饰羽亦消失,其余似夏羽。 角嘴海雀夏季主要栖息于海岛、海岸和附近洋面上,常成小群活动,善游泳和潜水,主要以小鱼和甲壳类等动物为食。

角嘴海雀分布于西伯利亚东北沿海、阿拉斯加、阿留申群岛、萨哈林岛、朝鲜西海岸和日本北海道。中国见于辽宁南部旅顺。

外形特征

角嘴海雀嘴较长而厚,侧扁,嘴峰稍弯曲。上嘴先端具缺刻。鼻孔呈细裂缝状,位于嘴基部,其上覆有皮膜。繁殖期嘴基有角质突起,下嘴也稍隆起。跗跖较短,位于体后部,站立时呈直立状。跗跖前缘被以盾状鳞。尾羽16枚,尾呈圆形,甚短。夏羽额、头顶、后颈、背、肩、翅和尾黑褐色,头侧有两条由长而窄的白色丝状饰羽组成的白色纵纹,一条由眼后开始到后颈侧,另一条由下嘴基部开始到后下颈侧。脸、颊、颏、喉、胸和两胁灰褐色。腹和尾下覆羽白色。冬羽和夏羽相似,但嘴基无三角形肉垂,头侧也无白色饰羽。嘴橙色,脚黄色。

大小量度:体长320-41O毫米;嘴峰32-38毫米,翅172-182毫米,尾45-62毫米,跗跖28-32毫米。

生活习性

从夏季到冬季,动物界有少数鸟类要经历一个引人注目的季节性变化,角嘴海雀就是其中一例,它的嘴在夏天和冬季时在外形和颜色上有差别,而且差异还蛮大的。

夏季时,角嘴海雀也许是为了表达求偶的火热心情,嘴脊会呈现出火红色,鲜艳无比。而口腔上下颚的灰蓝色三角形和近旁的黄色颚体也充满热情的气息。角嘴海雀在求偶时的表现相当滑稽逗人,它会用“敲门”或在洞穴附近非常仪式化地走动。

冬季时,角嘴海雀的上下颚和腋毛会变回暗色,口腔的颜色也会变得衰颓。靠近面部的嘴也有一段特别的狭缩期。

角嘴海雀对栖息地的选择也相当有针对性,它会在靠海的斜坡软土之下挖掘洞穴,完工后,可使用多年。如果在北极,由于那里土壤深度较浅,角嘴海雀只能被迫在岩石裂缝中安家。

在冬季来临之前,角嘴海雀们会倾巢出动,寻找好的觅食场所,然后会连续进行一周以上的觅食行动,可想它们的辛劳。有的角嘴海雀甚至会劳累过度而死。一些鸟类的尸体会被冲到北海附近的海滩上,这表明,角嘴海雀为了觅食可以进行长时间远距离的飞行。科学家通过安装在部分角嘴海雀腿上的微型装置发现,部分角嘴海雀竟然会飞往辽阔的大西洋,并安然返回[2]

栖身环境

夏季主要栖息于海岛、海岸和附近洋面上。非繁殖期则主要栖息于不冻的海洋中,不作长距离的迁徙,仅在非繁殖期进行小距离的游荡。

生长繁殖

角嘴海雀的繁殖期为5-7月。常成群营巢繁殖。通常营巢于生长有草本植物,土壤层厚的海岛上。常在斜坡上掘洞营巢。巢内垫有枯草。每窝产卵1枚,卵的颜色为白色,光滑无斑,或具蓝紫色斑点,卵的平均大小为68.5 mm×46.2 mm。孵化期平均为35天。

分布范围

角嘴海雀繁殖于西伯利亚东北沿海、阿拉斯加、阿留申群岛、萨哈林岛、朝鲜西海岸、日本北海道和中国辽宁南部旅顺。冬季游荡到繁殖地南部、日本、韩国沿海地区和北太平洋。

分布于加拿大、中国、日本、朝鲜民主人民共和国、大韩民国、墨西哥、美国。

亚种分化

单一物种,无亚种。

种群现状

该物种分布范围广,不接近物种生存的脆弱濒危临界值标准(分布区域或波动范围小于20000平方公里,栖息地质量,种群规模,分布区域碎片化),种群数量趋势稳定,因此被评价为无生存危机的物种。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13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低危(LC)。

列入2000年8月1日以国家林业局令第7号发布实施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3]

视频

角嘴海雀一生只有一个伴侣,可称之为爱情鸟

角嘴海雀巢穴附近来了一个捕食者蠢蠢欲动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