覺海文集:求福無厭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覺海文集:求福無厭,佛經中將善行分為出世間無漏梵行(清淨行)與世間有漏福德二種,前者是出家人所應行,而後者則是在家人所應修。修福德本是立於道德立場的方便善行,亦為世人共同的要求,所以佛對初心學佛者,常勸勉以布施、持戒等為中心的福德行,然而佛法的最高理想是究竟解脫樂,這是以修人天的福德行作為基礎而更求勝進,方可趣向於解脫的。因此,對於世間有漏的福德,要能舍而不執,若是一味貪圖世間的福樂,那就不能走上出世的解脫大道了。
原文
在《增壹阿含經》卷三十一中,敘說一則有關佛陀與尊者阿那律的事跡:
有一天,在舍衛城只園精舍,因為精進修行以至雙目失明的阿那律正準備縫補衣裳,可是千嘗萬試,卻無法將線穿進針孔里。在束手無策之餘,阿那律便自言自語的說:「諸位得道的聖者們啊!有誰願意為我穿線呢?」
此時,即有一個人走過來,伸出手說:「你把針線拿來,讓我代你穿吧!」
那聲音——不是別人,正是佛陀的聲音!
阿那律大為吃驚,很惶恐的後退了幾步,說道:「世尊!我剛才所說的,並不是要請世尊偏勞,只是希望有想求福的人來幫助我罷了!」
佛陀說:「阿那律!世間求福的人,總沒有一個勝過我吧!」
阿那律一下子領悟不出這句話,於是請示佛陀:「世尊!您已經渡過了迷惘的生死大海,脫離了愛着的沼澤,還有什麼要去求取的?為什麼您還在求福呢?」
佛陀對阿那律開示:「即使是達到究極的境地者,依然有不厭足的事物。如來對於施捨、教戒、忍辱、說法、護生、求無上正真之道等六法,無有厭足。所以,阿那律!您應當精勤方便,修此六法。」
最後,佛陀說了一首偈:「世間所有力,游在天人中,福力最為勝,由福成佛道。」這首偈的意思是說:世間所有的力量中,福德力量是至上的,天上人間無物勝過它,佛道也是以無量福德力而得成就。
此外,在《福力太子因緣經》中記載,有一次諸比丘眾集會,大家談論何種行業獲義利最多?阿難謂色相行業最勝,聞二百億謂精進行業最勝,阿泥樓馱謂工巧行業最勝,舍利弗謂智慧行業最勝。眾人各就自己所得而說,最後大家據此請示佛陀。佛陀說其中以智慧最勝,而修福因緣為極勝,遂說福力太子的因緣,鼓勵比丘常勤愛樂正法,尊重信奉供養,由此福力得大利益。
佛經所記述的這些事跡,闡明佛教就是追求幸福之道,只有學佛修行才有真正的幸福,不但能獲得福壽康樂,遠離煩惱痛苦,成就解脫登聖,而且是永恆的大樂之福。所以,修學佛法的目的不僅為了究竟解脫樂,同時也為現法樂與後法樂。也就是說,眾生在沒有究竟解脫之前,往昔所造的善惡業因還會招感苦樂的果報,而決定自己不同的前途,如何使現生得到福樂、生活美滿以及後世能更加進步安樂,乃至離大苦聚、證得涅盤解脫,這是佛弟子所關切的問題,而此問題的解決之道則須從修學善行入手。
南無羌佛在《什麼叫修行》中為眾生如是說法:「依照佛陀的完美覺位作為我們所修之相應楷模,以我們的身口意三業學佛陀的一切,使一切不淨惑業緣起惡行遠離不得沾邊,只令其時時離避遠惡,不使其有所近沾三業增加惡因。而一切緣起善業都要行持,哪怕就是一善念,只能增益,不可損減。日日增加善緣、善因、善業,簡言之即是時時離惡積善。為什麼說惡所緣業只能用遠離,不可說是滅除呢?因為佛諦中,因果不昧。因果是滅除不了的,說滅除是斷見,故所以只能善業築壁,猶如築一道擋土牆,起到隔開的作用。由是學佛,修佛之行,最終成佛方可徹底解脫輪迴的因果縛業,此時因果照樣存在,但對佛無沾。」
這是從宇宙萬有和合真諦中,開示因果不昧的道理,令眾生把握當前,努力行善,以廣植善因的方式,改變既有的因果網絡。佛經中將善行分為出世間無漏梵行(清淨行)與世間有漏福德二種,前者是出家人所應行,而後者則是在家人所應修。修福德本是立於道德立場的方便善行,亦為世人共同的要求,所以佛對初心學佛者,常勸勉以布施、持戒等為中心的福德行,然而佛法的最高理想是究竟解脫樂,這是以修人天的福德行作為基礎而更求勝進,方可趣向於解脫的。因此,對於世間有漏的福德,要能舍而不執,若是一味貪圖世間的福樂,那就不能走上出世的解脫大道了。
「福力最為勝,由福成佛道」,有福德自然障礙就少,福德因緣不具足,智慧亦難得成就,所以我們應當知福惜福,再進一步能種福培福,對於求福無有厭足永不嫌多,使自己福慧增長,利樂有情,皆共走上成佛之路![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