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西門市場 (台北)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西門市場 (台北)

中華民國臺灣)文化資產

圖片來自travelbag

基本資料

等級    三級古蹟

公告    1997年

別稱    西門町市場,紅樓劇場

主要建築  本館、八角堂(今西門紅樓)與外店

地理位置  台北市成都路10號

開業年代  1908年

西門市場位於台北市的一座市場,在萬華區的成都路上,緊鄰西門町徒步區。其別稱為西門町市場,又稱西門紅樓,日治時期俗稱八角堂,歷經台灣日治時期與戰後時期[1][2][3]。日治晚期,該市場範圍拓展到周圍成都路、西寧南路、內江街圍成的梯形區域,並維持此一格局至今。[4]

市場概述

  • 1910年,市場內新設一座稻荷神社。除了商業活動之外,西門町市場也有如展覽與表演等作用,如奧田弁次郎從帶團在1910年3月14日起於市場後方演出。
  • 1911年時則在市場內陳列西田龜次郎製作的飛機模型展覽,此外也有動物表演、相撲表演等[1]
  • 西門紅樓由台北市文化局以「公辦民營」方式委由紙風車文教基金會經營,為知名的小型藝文表演場所,2007年9月30日合約到期,2007年11月交由台北市文化基金會接手營運,並於2008年榮獲第七屆【臺北市都市景觀大獎】歷史空間活化獎。西門紅樓以扶持藝文與創意團隊為精神,持續為台北西區的文創發展注入活力。
  • 當時主要的消費群為居住在城內區域的內地人,銷售額(賣上高)在1934年時平均每一家店鋪在每年有9,848圓(以當時日圓計),至1938年時增加至每年每店12,323圓。該市場所販賣的物品較具特色,且相較其他市場較為高級,包括料理店、學校與會社等會前往採購,相較於永樂町市場,其客源的範圍較廣。這些原因使其成為銷售額最高的台北公設市場。
  • 在營業時間方面,八角堂與十字樓的營業時間為早上六時至下午六時;外圍店鋪則可營業到晚間十二時;而露店的部分至夜間營業至隔天中午[1]
  • 2008年8月,引進茶餐廳於八角樓提供茶品與茶點,提供觀光客體會在古蹟中飲茶的特色文化。
  • 而後方十字樓部份,前端部分隔成16間小型創意工作室,供台灣自創品牌的創意設計家進駐,統稱為「16工房」;後端則由Live House經營團隊進駐,邀請獨立樂團入內表演。
  • 今為臺北市著名的文創藝文場所、展演空間與性別平等支持者之酒吧聚集處。

建築風格

  • 建築為兩層高的三級古蹟紅磚洋樓,其外觀為每正立面8公尺,1908年所建。
  • 八角堂主建築體後面連接著的是十字型外觀的一樓磚造樓房,而結構不太相似的這兩棟建物合稱西門市場,紅樓則為市場入口。

歷史背景

日治時代

  • 西門町市場也被稱為新起街市場,原先是1896年時將艋舺祖師廟市場廢除後新設而來[1]
  • 新建築於1908年4月開始興建,同年11月完工開業,一開始的店鋪主要是早先從艋舺祖師廟市場遷移而來。
  • 該市場的主要建築分為本館、八角堂(今西門紅樓)與外店。
  • 1920年由台北市接手管理後,於1921年命名為「西門町市場」,至1931年4月25日再改為公設西門町食料品小賣市場[5]
  • 按照1939年登記的資料,市場內店主與僱員合計有383人,每日平均1.9萬人入場。店鋪則包括蔬菜店鋪10家、牛肉6家、豬肉6家、鮮魚17家,而全市場共有109間店舖[5]。其中共有34家為用品店舖,其餘則為食品商,八角堂可分為上下兩層,內有28間商店,在下層包括有菓子商、西洋食料、瓶罐酒類、陶器、玻璃器、茶商、玩具、煙草、銅鐵器、金屬與日用雜貨等;上層方面則有名片商、醫療器械、小間物商(日用、化妝品等)、布商、西洋雜貨、紙墨、藥與咖啡等。[1]
1934至1938年間西門町市場年度銷售額變遷[1]
年度 1934 1935 1936 1937 1938
店舖數 109 106 104 102 103
市場總銷售額(圓) 1,073,483 1,130,432 1,089,740 1,136,641 1,269,297

戰後時代

  • 戰後,接收八角堂的滬商業者因建築的紅磚外觀,改名為「紅樓劇場」。1963年後,紅樓劇場改映電影,因此又被稱為「紅樓戲院」或簡稱「紅樓」。1997年,台灣內政部將紅樓列入第三級古蹟,定名為西門紅樓。
  • 中華民國政府到了1955年才正式接管西門町市場。戰後初期湧入中國各地人士加入經營,而原有位於北側的停車處,也由於攤販的增加而搭起如汕頭火鍋等各種店鋪。原先經營百貨的八角樓上層,則租給了上海商人,曾為平劇、越劇以及其他歌舞團等戲曲演出地點。下層也進而吸引了相關的行業,如戲服店與茶室等。至於本館的部分,維持著原先生鮮市場的作用[1]
  • 西門市場在日治中期時已有人認為不敷使用,但戰爭開始經費缺乏便勉強續用。戰後台北市政府也有意改建,但政策都並未實行。高玉樹任市長時期,建設局計劃參考南門市場方案以民間投資辦理西門市場的改建,規劃將西門市場改建為地上11層的大樓;到了黃大洲時期,於1990年批示了更新方案,並且計劃將地上一層容納當時已有的店鋪,二樓則容納生鮮攤販。到了陳水扁時期,由於西門紅樓在1997年列為三級古蹟,使得先前的各種改建計劃便無法再進行。
  • 馬英九競選市長時,雖也重新提出改建為高層大樓計劃,但未有實行[1]

交通資訊

捷運

公車

  • 路線:9、12、202、202區、205、206、212、218、218直達車、223、246、249、250、252、253、260、262、262區、304承德線、304重慶線、307、310、601、604、624、660、662、667、671、701、702、705、706、835、藍2、藍29

參考文獻

  1.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周佩樺. 臺北市西門市場歷史之研究 (碩士論文).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台灣語文學系. 2010. 
  2. 臺北市公有西門商場.臺北市市場處.2018-09-21
  3. 臺北市公有西門商場.臺北市政府全球資訊網.2018-09-05
  4. 【住得出色】捷絲旅台北西門館 充滿在地鄰里特色,文匯報,2020-03-05
  5. 5.0 5.1 食料品小賣市場要覽. 臺北市役所. 19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