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西行漫记(余秉湖)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西行漫记
圖片來自免费素材图片网

《西行漫记》中国当代作家余秉湖写的散文。

作品欣赏

西行漫记

初冬时节,应朋友之邀,向西而行,去甘肃天水游玩。

11月17日上午10点42分,在武汉站登上G864次高铁列车,开启了此次向西而行。

列车以时速303千米快速行驶在中原大地上。列车显示牌上显示:车内温度24摄氏度,车外温度12摄氏度。车内暖洋洋,车外却初现冬日之寒气。

坐在车窗下,朓望窗外广阔的田野,大地似乎悄悄改变了颜色。它们在时间的舞台上,顷刻间褪去了盛夏青绿色的繁荣,转而展示出一片枯草摇曳着的黄金色。它们曾经是大自然的风景,是绿意盎然的存在,而今,它们化为一片片干枯的叶片,飘落在大地上,融入哺育过它的泥土,等待着来年春雨的滋润而新生。枯叶飞舞的每一刻,都像是在轻轻告诉我们,生命是脆弱的,是短暂的。在这片凋零的景象中,我们看到了生命的无常与脆弱,看到了人世间的离合与悲欢。

高速列车在奔驰了七个多小时后,于下午五点半抵达天水市。

天水市,古称秦州、上邽,因“天河注水”的传说而得名。

相传,秦末汉初,长期征战加上干旱致当地民不聊生。一天夜里,忽然狂风呼啸,雷电交加,一道金光闪耀,地上现出红光。顿时,大地连续震动,在轰隆隆巨响声中,裂开一条大缝。只见天上河水倾泻而下,注入裂开的大缝中,形成一湖,名曰“天水湖”。此湖“春不涸,夏不溢,四季滢然。”人们说这湖与天河相通,又叫它“天水井”。后来,这个传说被汉武帝听到了,他就给湖旁新设的这个郡起名“天水郡”。从此,有了“天水”之名。

天水市,有约8000年的文明史,以伏羲文化、大地湾文化、秦早期文化、麦积山石窟文化和三国古战场文化为代表的“五大文化”而享誉中华民族

五大文化,是天水市得天独厚的一张靓丽的名片。

伏羲文化。五千多年前出现的伏羲文化是中华文化与文明的源头。相传,伏羲皇发明网罟,教民渔猎,创八卦,别姓氏,倡导彩陶文化、玉石文化、龙文化等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

大地湾文化。华夏先民在黄河流域创造的古老文明,是华夏文明的来源之一,中国新石器时代发现的最早的遗址。位于天水市秦安县城东北45千米处的五营乡邵店村。是黄河中游最早也是延续时间最长的旧石器文化和新石器时代文化,存在于约距今4800至60000年。

石窟文化。中国四大石窟之一的麦积山石窟,因该山状如堆积的麦垛而得名。据文献记载,石窟始建于后秦(384年―417年),大兴于北魏明元帝、太武帝时期,孝文帝太和元年(477年)后又有所发展。西魏文帝元宝炬皇后乙弗氏(乙弗皇后)死后,在这里开凿麦积崖为龛而埋葬。北周的保定、天和年间(561年―572年),秦州大都督李允信为亡父建造七佛阁。隋文帝仁寿元年(601年)在麦积山建塔“敕葬神尼舍利”,后经唐、五代、宋、元、明、清各代不断的开凿扩建,成为中国著名石窟群之一。

先秦文化。天水是秦国的发祥地,秦人先祖赢非子在此牧马有功,于公元前890年被周孝王封邑于秦亭,即今天水一带,经二百多年的发展壮大,于公元前762年东迁陕西关中一带,开始了统一六国的步伐。秦人在统一六国的过程中,于公元前688年在天水市的清水、甘谷两地建立了邽县和冀县,这是中国历史上建城设县最早的县。秦国早期文化遗存主要集中在天水一带。

三国文化。三国时期,魏、蜀、吴三国割据称雄,因天水市战略地位的重要,一些帝王将相,军事首领在这里演出了一幕幕威武雄壮的历史活剧,诸葛亮六出祁山、失街亭、收姜维等故事,都发生在天水。街亭位于天水市秦州区东北100千米处的秦安县陇城镇,出土有“乱骨堆”、“大营”、“常营”、“万人坟”等战争遗存,并有弩机、马刺等遗物。境内有街亭、天水关、木门道、诸葛军垒等三国古战场遗址多处。

19日下午,在朋友公司张女士的陪同下,我们驱车前往天水市麦积山风景名胜区。不到一小时车程,我们便抵达麦积山风景名胜区。

麦积山风景名胜区,位于天水市麦积区麦积镇麦积村,长江、黄河两大流域分水岭穿过景区。

景区导游介绍说,麦积山风景名胜区面积215平方千米,拥有麦积山、仙人崖、石门、曲溪、街亭温泉五个子景区,180多个景点。

麦积山能荣获5A级旅游风景名胜区,得益于核心景点世界文化遗产麦积山石窟。

麦积山石窟位于秦岭西端北侧,是小陇山中的一座孤峰,高142米,因山形似农家麦垛而得名。麦积山石窟与莫高窟、龙门石窟、云冈石窟并称为中国四大石窟。

据导游介绍,麦积山石窟始建于十六国后秦时期,历经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元、明、清等十余个王朝、1600余年的开凿和修缮,现存窟龛221个,各类造像3938件10632身,壁画979.54平方米。麦积山石窟保存的造像以泥塑为主,保留有大量的宗教、艺术、建筑等方面的实物资料,体现了千余年来各个时代塑像的特点,反映了中国泥塑艺术发展和演变过程,丰富了中国古代文化史,为后世研究中国佛教文化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和史实,有“东方雕塑陈

眺望悬崖上一个个洞窟,一尊尊佛像,不得不为中华民族先人们 伏羲庙,是所有来到天水人的打卡地。

伏羲是华夏民族人文始祖、三皇之一。他与女娲同为福佑社稷之正神。楚帛书记载其为中国最早的有文献记载的创世神。风姓,又名宓羲、庖牺、包牺、伏戏,亦称牺皇、皇羲、史记中称伏牺,在后世与太昊、青帝等诸神合并,在后世被朝廷官方称为“太昊伏羲氏”,亦有青帝太昊伏羲(即东方上帝)一说。据史书记载,其燧人氏之子,生于成纪,定都在陈地。所处时代约为旧石器时代中晚期。伏羲是古代传说中的中华民族人文始祖,是中国古籍中记载的最早的王,是中国医药鼻祖之一。相传伏羲人首蛇身,与女娲兄妹相婚,生儿育女。

伏羲的贡献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创立八卦,开启了中华民族的文化之源。伏羲八卦中所蕴含的“天人谐和”的整体性、直观性的思维方式和辩证法思想,是中华文化的原点;二是教民作网用于渔猎,提高了人类的生产能力。同时教民驯养野兽,这就是家畜的由来;三是变革婚姻习俗,倡导男聘女嫁的婚俗礼节,使血缘婚改为族外婚,结束了长期以来子女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原始群婚状态;四是始造文字,用于记事,取代了以往结绳记事的形式;五是发明陶埙、琴瑟等乐器,创作乐曲歌谣,将音乐带入人们的生活;六是将其统治地域分而治之,而且任命官员进行社会管理,为后代治理社会提供借鉴。

在“三皇五帝”的世系之中,伏羲位居“三皇之首”、“百王之先”。近一个世纪以来,随着考古和对远古各部族研究的进展,学界对中华文明的起源有了新的认识。炎帝和黄帝是华夏族的代表,伏羲是共同尊奉的先祖。伏羲作为“有大智”的思考者和发明创造者,寻求生存与发展的历史象征,对中华民族的文明进步和发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11月20日上午,怀着一颗敬仰之心,前往伏羲庙拜谒先祖伏羲。

伏羲庙位于天水市泰州区伏羲路110号,原名太昊宫,俗称人宗庙,是中国西北地区著名古建筑群之一,始建于明成化十九年至二十年间(1483~1484年),为中国规模最大的伏羲祭祀建筑群。伏羲庙占地面,13000平方米,由于伏羲是古史传说中的第一代帝王,因此建筑群呈宫殿式建筑模式。导游介绍说,整体建筑坐北朝南,具有典型的中国古代宫廷式建筑格局,在贯穿南北的中轴线上依次排列有戏楼、“开天明道”牌坊,宫门、前院、仪门、中院、碑廊、朝房、钟鼓楼、先天殿、太极殿和后花园,形成了传统的“四进四院”“前朝后寝”的建筑格局。整个院落重重相套,高深幽远,而朝房、碑廊沿中轴对称分布,规划统一。主体建筑先天殿内现存明代伏羲泥塑彩绘巨像,身高三米,手托先天八卦盘,威仪古朴,俨然一位古代圣者的形象。殿内天花彩绘河图居中的先天八卦和六十四卦方位图,在国内古建筑中绝无仅有。太极殿又称寝宫,明嘉靖二年(1523年)创建,其面阔五间,进深三间,殿上高悬由书坛泰斗沙孟海老先生九十高龄时所题写的“太极殿”巨匾,其书雄浑刚健,气势磅礴。太极殿尽间明代木质窗棂透雕团龙、团凤,雕刻精湛,栩栩如生,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是我国木雕艺术的精品。后花园建于明代嘉靖元年(1522年)至嘉靖三年(1524年),当时园内有泮池,池上建过桥,桥北有“见易亭”,毁于民国。2005年,天水市博物馆按照历史格局,在后花园中恢复了见易亭、泮池,为后花园增添了许多光彩。现在庙内有64株古柏,以64卦方位栽植,另有千年槐树一株,老树参天,柏影掩映,鸟雀翔集,情趣盎然。

天水市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她既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也是一座优秀的旅游城市。在天水市短暂的几天里,给我留下了难以忘怀的记忆。她让我进一步了解了中华大地的神奇,也让我仰慕了华厦先人们的智慧,可谓不虚此行。 [1]

作者简介

余秉湖,字太平,1952年出生于大冶市茗山乡鹤桥村上余楚八。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