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自治區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西藏自治區 |
西藏自治區( Tibet Autonomous Region )(藏文:བོད་རང་སྐྱོང་ལྗོངས།,藏語拼音:Poi Ranggyong Jong,威利:Bod rang skyong ljongs),古稱「蕃」,簡稱「藏」,首府拉薩,是中國五個少數民族自治區之一。
位於中國青藏高原西南部,地處北緯26°50′至36°53′,東經78°25′至99°06′之間。北鄰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東連四川省,東北緊靠青海省,東南連接雲南省,南與緬甸、印度、不丹、尼泊爾等國家毗鄰,西與克什米爾地區接壤,陸地國界線4000多公里,南北最寬900多公里,東西最長達2000多公里,是中國西南邊陲的重要門戶,無出海口。
全區面積120.223萬平方公里,約占全國總面積的1/8,在全國各省、市、自治區中僅次於新疆。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素有「世界屋脊」之稱。2012年末全區常住人口總數為308萬人, 轄4個地級市、3個地區,4個市轄區、72個縣。
藏族人民是中華民族大家庭中的重要一員。西藏唐宋時期稱為「吐蕃」,元明時期稱為「烏斯藏」,清代稱為「唐古特」、「圖伯特」等。清朝康熙年間起稱「西藏」至今。
2019年12月23日,西藏已基本消除絕對貧困,全域實現整體脫貧。
基本信息
中文名; 西藏自治區
面積; 122.84萬平方千米
外文名; The Tibet Autonomous Region
人口; 343.82萬人(2018年)
別名; 吐蕃、烏斯藏;
簡稱:藏
方言; 藏語
行政區類別; 自治區
所屬地區; 中國西南
著名景點; 布達拉宮、大昭寺、甘丹寺、珠穆朗瑪峰、雅魯藏布江等
下轄地區; 6個地級市、1個地區
機場; 拉薩貢嘎機場、昌都邦達機場
政府駐地; 拉薩市康昂路1號
火車站; 拉薩站、拉薩南站等
電話區號; (+86)0891-0897
車牌代碼; 藏A-藏G
郵政區碼; 850000-860000
地理位置; 中國西南邊疆,青藏高原西南部
行政代碼; 540000
地區生產總值; 1477.63億元(2018年)
人均生產總值; 43397元(2018年)
省會; 拉薩市
黨委書記 吳英傑
政府主席 嚴金海
簡稱 藏 建制沿革 摺疊名稱來歷 西藏 西藏 漢語中的「西藏」(藏文為bodljong)一詞是指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西藏自治區(藏文為bodrangskyongljong),簡稱為西藏。西藏,以清朝中央正式定名得名。唐宋為吐蕃;元朝屬宣政院;明朝稱烏思藏,設都司等;清初稱衛藏,衛即前藏,藏即後藏;後正式定名為西藏,為西藏得名的開始;清朝設西藏辦事大臣;民國初西藏地方;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1965年西藏自治區正式建立,西藏一詞即成為西藏自治區的簡稱,單字簡稱為「藏」。
英文「Tibet」一詞,可能源於突厥人和蒙古人稱藏族為「土伯特」,在元代經阿拉伯人介紹到西方,也即是源於藏族的自稱bod。在民族稱謂上,Tibet對應於「藏族」;但是在地域稱謂上,Tibet有時對應於「西藏」,有時又泛指整個藏族地區,與「西藏」的含義有重大差異。
歷史變革 遠古時期,形成了西藏古人氏族。從古人氏族逐漸演變成西藏的四大氏族:賽、穆、頓、東,在此基礎的增加「惹」和「柱」兩氏族,通稱為「六大氏族」。
在西藏發掘的古代大量實物可以找到藏區人類如何發展的一些科學證據。考古學家在西藏考古時,發掘發現了舊石器時期和新石器時期的各種石器、陶器、骨器、裝飾品,穀物種子,甚至古人頭骨等大量賣物。從尼洋河岸發掘出的古人骨頭,沒有類人猿的原始特徵,屬於現代人,「尼池(林芝)人」的骨頭是大約4000多年前,而新石器時期或者鐵石並用時代的(人骨)。
公元7世紀初,強大的唐朝在中原地區建立,結束了中國內地長達300多年的混亂分裂局面。與此同時,崛起於今西藏山南地區雅隆的悉勃野部漸次征服各地部族,建立了有史以來首次統一青藏高原各部族的政權——吐蕃王朝。
吐蕃贊普松贊干布仰慕中原文明,幾次向唐求婚。唐貞觀十五年(公元641年),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給松贊干布。文成公主入吐蕃,密切了唐蕃經濟文化交流,增進了漢藏之間的友好關係。
8世紀初,唐朝又將金城公主嫁到吐蕃。吐蕃和唐朝「和同為一家」。
伴隨着吐蕃王朝與唐朝兩次聯姻,雙方往來頻繁,政治、經濟、文化交流廣泛而深入,民間往來全面發展,藏族與中國其他民族之間的關係達到前所未有的密切程度。唐蕃雙方曾八次會盟,至今仍屹立於拉薩大昭寺正門前的「唐蕃會盟碑」(也叫「長慶會盟碑」、「甥舅會盟碑」,就是第八次會盟後所立)。此後的三、四百年間,藏族與北宋、南宋、西夏、遼、金等政權都有着密切聯繫。
1271年蒙古大汗忽必烈定國號為元,烏思藏(今西藏中部、西部及其迤西地區)、朵甘等地成為統一的多民族的大元帝國的一部分,西藏地方從此正式納入中國中央政府的直接管轄之下。
元朝統一中國後,根據藏族地區的實際情況,採取了一系列影響深遠的施政措施:
首次設置中央機構總制院(1288年改稱宣政院),掌管全國佛教事務及西藏等地的軍政事務。宣政院使(主管官員)一般由丞相兼任,副使由帝師舉薦的僧人擔任。 在西藏清查民戶、設置驛站、徵收賦稅、駐紮軍隊、任命官員,並將元朝刑法、曆法在西藏頒行。 任用藏族僧俗擔當從中央到地方高級官吏。烏思藏、朵甘等地行政機構之設裁及官員的任免、升降、賞罰,皆聽命於中央。 劃分西藏地方行政區域。元朝中央在藏族地區設了三個不相統屬的宣慰使司,均直屬宣政院管理,這就是藏文史書中所說的「三區喀」。就今西藏自治區的地域而言,當時分歸其中兩個宣慰使司管轄——今拉薩、山南、日喀則、阿里等地歸烏斯藏宣慰司管轄;今昌都一帶及那曲地區東部歸朵甘宣慰司管轄。元朝在烏思藏等地清查戶口,確立差役,徵收賦稅,建立驛站,派駐軍隊,鎮守邊疆。烏思藏宣慰司設在薩斯迦(今西藏薩迦),下設13個萬戶府和若干個千戶所,並徵收賦稅。 其中,元代對於行政區域的劃置,成為此後西藏行政區劃沿革的基礎。
公元1368年,明朝取代元朝,採用收繳元朝舊敕舊印,換發明朝新敕新印的形式和平過渡,繼承了對西藏地方的國家主權。
明朝沒有沿用元朝的職官制度,而是建立了一套別具特色的僧官封授制度。各地有代表性的政教首領人物,明朝均賜封以不同的名號,頒給他們印章和封浩,命其管理各自的地方,其職位的承襲須經皇帝批准,皆可直通名號於天子。
在行政區劃與軍政機構設置上,明朝在西藏基本上承襲了元朝的劃置方式。在元代烏思藏宣慰司、朵甘宣慰司故地,明朝設立烏思藏、朵甘兩個衛指揮使司和俄力思軍民元帥府。後來,又將烏思藏、朵甘兩個衛指揮使司升格為行都指揮使司,其下設指揮使司、宣慰司、招討司、萬戶府、千戶所等機構。各級軍政機構的官員,均封委當地的僧俗首領出任。各級官員之任免、升遷,概由明朝中央直接決定,並頒授印誥等。
公元1644年,清朝定都北京,進而統一中國。清朝循歷史定例在西藏行使主權,只要前朝所封官員進送舊朝印信,即改授新朝印信,其原有地位不變。1652年,藏傳佛教格魯派五世達賴喇嘛應召到北京覲見清世祖順治皇帝,次年受到清朝正式冊封;後來,五世班禪又受到康熙皇帝的冊封。達賴喇嘛和班禪額爾德尼的封號和他們在西藏的政治宗教地位由此被正式確立,此後歷世達賴、班禪須經中央政府冊封遂成定製。1727年,雍正皇帝正式設立駐藏大臣處理西藏事務。
西藏高原 西藏高原 清朝對西藏的施政管理,在總結元明兩朝治藏經驗的基礎上,根據實際情況和形勢變化作了重大而全面的調整,例如:設置駐藏大臣總攬全藏;調整西藏地方的政教管理體制;賜封達賴喇嘛、班禪額爾德尼名號,並確定了金瓶掣籤制度;確立西藏地方涉外事務、邊境國防的決定權歸中央等原則;勘定今西藏與青海、四川、雲南間的界線;規定達賴喇嘛、班禪額爾德尼的轄區及權限,劃分了駐藏大臣直轄區。
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次年建立了中華民國。《中華民國臨時約法》中明文規定:西藏是中華民國22行省之一。此後正式頒布的《憲法》等法律法規,也都明確規定西藏是中華民國的一部分。
1912年7月,民國政府設立管理蒙藏事務的中央機構——蒙藏事務局(1914年5月改稱蒙藏院),並任命中央駐藏辦事長官,直屬國務總理,例行清朝駐藏大臣職權。1929年蒙藏院改制為蒙藏委員會。1940年4月,蒙藏委員會在拉薩設立駐藏辦事處,作為中央政府在西藏的派出機構。
民國時期的大量檔案記載證明,民國時期的歷屆國會、國家最高權力機關、全國性議事機構或歷次國民大會,達賴喇嘛、西藏地方政府和班禪額爾德尼都派有代表參加,並被選舉或委任各種國家公職,參與國家事務管理。
1951年5月23日,中央人民政府與西藏地方政府簽訂《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關於和平解放西藏辦法的協議》(通稱《十七條協議》)。西藏和平解放。
1955年2月9日,國務院全體會議第七次會議通過《國務院關於成立西藏自治區籌備委員會的決定》。
1956年4月22日,西藏自治區籌備委員會在拉薩舉行成立大會,正式成立。達賴喇嘛·丹增嘉措擔任主任委員,班禪額爾德尼·確吉堅贊任第一副主任委員,張國華任第二副主任委員。阿沛·阿旺晉美擔任秘書長。
1959年3月10日,西藏地方政府和上層反動集團公開撕毀和平解放西藏辦法的《十七條協議》,在拉薩舉行武裝叛亂。1959年3月17日,達賴逃離拉薩。1959年3月22日,拉薩戰役勝利結束,拉薩市區的叛亂被徹底粉碎。1959年3月28日,國務院總理周恩來發布命令,解散西藏地方政府,由西藏自治區籌備委員會行使西藏地方政權職權。鑑於西藏自治區籌委會主任達賴喇嘛尚被劫持,由班禪額爾德尼·確吉堅贊副主任委員代理主任委員,並任命籌委會常務委員帕巴拉·格列朗傑和阿沛·阿旺晉美為副主任委員。1959年7月17日,西藏自治區籌備委員會第二次全體會議閉幕。會議通過了《關於在西藏全區進行民主改革的決議》。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自治區籌委會決定順應西藏人民的願望,提前進行西藏民主改革。
1965年7月24日,西藏自治區籌備委員會向國務院提出了《關於正式成立西藏自治區的請示報告》。1965年8月23日,周總理親自主持國務院全體會議第158次會議,討論了西藏自治區籌備委員會的請示報告,同意於1965年9月1日召開西藏自治區第一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正式成立西藏自治區,並向全國人大常委會提出了相應的議案。1965年8月25日,全國人大常委會第15次會議批准國務院議案,通過關於成立西藏自治區的決議。1965年9月1日,西藏自治區第一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在拉薩舉行。以國務院副總理謝富治為團長的中央代表團參加大會,並表示祝賀。大會於8日選舉產生了西藏自治區人民委員會。阿沛·阿旺晉美當選為自治區人民委員會主席。周仁山、帕巴拉·格列朗傑等7人為副主席。1965年9月9日,大會舉行閉幕式,西藏自治區正式宣告成立。
文化大革命時期,西藏也不可避免的捲入其內。1976年「文化大革命」結束後,中共中央總書記胡耀邦在視察拉薩「反帝公社」的居民住房後,表示要加大中央援助西藏的專門撥款的力度。
1989年1月28日,十世班禪班禪額爾德尼·確吉堅贊於西藏圓寂。1995年11月29日,中國政府經過金瓶掣籤,最終認定堅贊諾布為第十世班禪額爾德尼的轉世靈童。1995年12月8日,堅贊諾布按照藏傳佛教儀軌和歷史定製在扎什倫布寺舉行了坐床典禮,經師波米·強巴洛珠活佛為其剃度,並為之取法名為吉尊·洛桑強巴倫珠確吉傑布·白桑布。
榮瑪高海拔生態搬遷示範點幼兒園 榮瑪高海拔生態搬遷示範點幼兒園 2009年1月19日西藏自治區九屆人大二次會議通過決議,設立西藏百萬農奴解放紀念日,日期定在每年公曆3月28日,以紀念西藏民主改革50周年。
2015年底,西藏的貧困發生率還高達25.32%。2016年,西藏5個貧困縣區率先脫貧摘帽,2017年,西藏25個縣區摘帽,2018年,再有25個縣區脫貧,2019年,西藏最後19個縣區摘帽。
2019年12月23日,西藏已基本消除絕對貧困,全域實現整體脫貧。[13]
摺疊編輯本段行政區劃 1960年,西藏自治區(籌)設立拉薩市(地級)。下轄林周、當雄、達孜、曲水、墨竹工卡、尼木、堆龍德慶、旁多9縣;設立那曲專區,轄黑河、巴青、班戈、比如、安多、聶榮、索縣、達木薩迦、申扎9縣;設立昌都專區,轄昌都、江達、貢覺、寧靜、洛隆、丁青、邊壩、察雅、桑昂曲、八宿、類烏齊、左貢12縣;設立山南專區,轄乃東、桑日、加查、朗縣、拉加里、隆子、錯那、哲古、窮結、洛扎、貢嘎、扎囊12縣;設立江孜專區,轄江孜、仁布、浪卡子、打隆、白朗、亞東6縣;設立日喀則專區,轄日喀則、南木林、定結、薩迦、拉孜、定日、聶拉木、吉隆、薩嘎、昂仁、謝通門11縣;設立阿里專區,轄噶爾、日土、革吉、改則、仲巴、普蘭、札達7縣;設立林芝專區,轄林芝、墨脫、工布江達、雪巴、波密、米林、嘉黎7縣。(國務院1960年1月7日批准)
1964年,西藏自治區(籌)撤銷林芝專區,所屬的林芝、米林、工布江達、墨脫4縣劃歸拉薩市;嘉黎縣劃歸那曲專區;波密縣劃歸昌都專區(國務院1964年7月27日批准);撤銷江孜地區,所轄的浪卡子縣劃歸山南地區;江孜、康馬、仁布、亞東、白朗5縣劃歸日喀則地區(國務院1964年10月31日批准)
1970年,西藏自治區各專區更名為地區。西藏自治區轄1地級市,5地區,71縣。
1983年,西藏自治區設立江孜地區,轄日喀則地區的亞東、康馬、崗巴、江孜、仁布、白朗6縣,山南地區的浪卡子縣,駐江孜縣江孜鎮;設立林芝地區,轄拉薩市的墨脫、米林、林芝、工布江達4縣,昌都地區的波密、察隅2縣,山南地區的朗縣,駐林芝縣八一鎮(國務院1983年10月8日批准)
1986年,西藏自治區撤銷江孜地區,所轄的亞東、康馬、崗巴、江孜、仁布、白朗6縣劃歸日喀則地區;浪卡子縣劃歸山南地區(國務院1986年9月12日批准)
2014年7月,西藏自治區撤銷日喀則地區,設立地級日喀則市。
2014年10月,西藏自治區撤銷昌都地區,設立地級昌都市。
2015年4月,西藏自治區撤銷林芝地區,設立地級林芝市。
2015年4月,西藏自治區下轄4個地級市(拉薩市、昌都市、日喀則市、林芝市)、3個地區(山南地區、那曲地區、阿里地區)和73個縣(市/區)。
2016年2月,國務院批覆西藏自治區撤銷山南地區和乃東縣,設立地級山南市,政府駐地乃東區。[8]
2017年7月,經國務院批覆,同意撤銷那曲地區和那曲縣,設立地級那曲市。[9]
地級行政區劃
下轄行政區
政府駐地
拉薩市
城關區、堆龍德慶區、林周縣、當雄縣、尼木縣、曲水縣、達孜縣、墨竹工卡縣
城關區
昌都市 卡若區、貢覺縣、江達縣、芒康縣、邊壩縣、左貢縣、洛隆縣、丁青縣、察雅縣、類烏齊縣、八宿縣 卡若區 日喀則市
南木林縣、江孜縣、定日縣、薩迦縣、拉孜縣、昂仁縣、謝通門縣、白朗縣、仁布縣、康馬縣、定結縣、仲巴縣、亞東縣、吉隆縣、聶拉木縣、薩嘎縣、崗巴縣、桑珠孜區
桑珠孜區
林芝市 巴宜區、工布江達縣、朗縣、米林縣、察隅縣、波密縣、墨脫縣
巴宜區 山南市
乃東區、瓊結縣、扎囊縣、貢嘎縣、浪卡子縣、洛扎縣、措美縣、錯那縣、隆子縣、曲松縣、加查縣、桑日縣
乃東縣
那曲市
那曲縣、安多縣、聶榮縣、比如縣、嘉黎縣、索縣、巴青縣、申扎縣、班戈縣、尼瑪縣、雙湖縣
那曲縣
阿里地區
普蘭縣、札達縣、噶爾縣、日土縣、改則縣、革吉縣、措勤縣
噶爾縣
摺疊編輯本段地理環境 摺疊區域位置 西藏 西藏 西藏自治區位於中華人民共和國西南部,地跨北緯26°50'~36°53'、東經78°25'~99°06'之間,面積122多萬平方公里,約占中國陸地總面積的1/8,在中國各省區中,僅次於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位居第二,相當於英國、法國、德國、荷蘭和盧森堡5國面積的總和。北面與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青海省相鄰,東面和東南面同雲南省、四川省接壤;南部與西部自東而西與緬甸、印度、不丹、尼泊爾等國以及克什米爾地區毗鄰,國境線長約3842公里。
摺疊土壤植被 受複雜環境影響,西藏土壤類型很多,按其成土特點、分布規律和主要利用方向,可劃分為森林土壤、農業土壤、牧業土壤和難利用土壤四大類型。其中:耕作土壤歸屬16個大類,主要有山地灌叢草原土、潮土和亞高山草原土,分別占全區耕種土壤面積的33.81%、12.83%、12.38%。
西藏各地的植被從東南向西北依次呈現森林、草甸、草原和荒漠,並可劃分為7個主要類型,即闊葉林、針葉林、灌從、草甸、草原、荒漠和高山植被。據統計,全區有高等植物6600多種,隸屬於270多科、1510餘屬,其中有多種我國獨有或西藏獨有的植物,受國家重點保護的珍稀植物有38種,列人自治區重點保護植物有40種,另有214種被列人《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附錄內。
摺疊地形地貌 西藏位於青藏高原的西部和南部,占青藏高原面積的一半以上,海拔4000米以上的地區占全區總面積的85.1%,素有「世界屋脊」和「地球第三極」之稱,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地方。全區地形可分為藏北高原、雅魯藏布江流域、藏東峽谷地帶三大區域。境內山脈大致可分為東西向和南北向兩組,主要有喜馬拉雅山脈、喀喇崑崙山一唐古拉山脈、崑崙山脈、岡底斯一念青唐古拉山脈和橫斷山脈,境內超過8000米的高峰有5座,其中,海拔8844.43米的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瑪峰就聳立在中尼邊界上。西藏的平原主要分布在西起薩嘎、東止米林的雅魯藏布江中游若干河段以及拉薩河、年楚河、尼洋河中下遊河段和易貢藏布、朋曲、隆子河、森格藏布、朗欽藏布等的中遊河段。
摺疊氣候環境 西藏空氣稀薄,氣壓低,含氧量少,平均空氣密度為海平面空氣密度的60%-70%,高原空氣含氧量比海平面少35%--40%。太陽輻射強烈,日照時間長,年日照時數為1443.5-3574.3小時,其中阿里地區大部、日喀則市西部在3000小時以上,那曲地區中西部、日喀則市東部、山南市西部為2800--3300小時,那曲地區東部、昌都市西部、拉薩河河谷、年楚河河谷為2500-3000小時。氣溫低,積溫少,晝夜溫差大,年平均氣溫為-2.4°C-12.1°C,自東南向西北遞減,月平均氣溫6月或7月最高,1月最低,大部分地區氣溫日較差在15°C以上,氣溫日較差冬季大、夏季小。降水少,季節性明顯,夜雨率高,年降水量在66.3-894.5毫米之間,呈東南向西北遞減分布規律,年內降水高度集中在5-9月,占年降水量的80-95。乾季時間長,多大風,夏季多冰雹和雷暴,大部分地區年大風日數在30天以上,西部和北部高達100-160天,以冬、春季最多,西藏冰雹多,居全國之首。氣象災害種類多,發生頻率高,乾旱、洪澇、雪災、霜凍、冰雹、雷電、大風、沙塵暴等災害性天氣頻繁發生。氣候類型複雜,垂直變化大,自東南向西北依次為:熱帶、亞熱帶、高原溫帶、高原亞寒帶、高原寒帶。區域氣候變暖明顯,尤其是1991-2010年西藏增溫強烈,升溫率達0.79°C/10年,明顯高於全國其他區域。
摺疊水文環境 西藏水資源豐富,是中國水域面積最大的省級行政區,地表水包括河流、湖泊、沼澤、冰川等多種存在形式,其中河流、湖泊是最重要的部分。西藏境內流域面積大於1萬平方千米的河流有28條,大於2000平方千米的河流多達100餘條,是中國河流最多的省區之一。亞洲著名的長江、怒江(薩爾溫江)、瀾滄江(湄公河)、印度河、恆河、雅魯藏布江(布拉馬普特拉河)都發源或流經西藏。西藏湖泊眾多,共有大小湖泊1500多個,總面積達2.4萬平方千米,居全國首位,其中面積超過1平方千米的有816個,超過1000平方千米的有3個,即納木措、色林措和扎日南木措。西藏有冰川11468條,冰川面積達28645平方千米,占全國的49%,冰儲量約25330億立方米,占全國的45.32%,年融水量310億立方米,占全國的53.4%,均居全國之首。
摺疊編輯本段自然資源 摺疊光照資源 西藏太陽年總輻射值達到140-200千卡/平方厘米,是我國東部沿海地區的近兩倍。
摺疊風力資源 西藏是全國大風(≥8級或17米/秒)最多的地區之一,年平均大風日數多達100-150天,最多可達200天,比同緯度的我國東部地區多4-30倍。
摺疊水資源 據統計,全區水資源總量4394.65億立方米(不含地下水),占全國河川徑流總量的16.21%,居全國第一位;人均水資源占有量和畝均占有水量也均居全國第一;全區水能資源理論蘊藏量2.1億千瓦、技術可開發量1.4億千瓦,均居全國首位。
摺疊草場耕地資源 全區有天然草地13.34億畝,約占全區總面積的74.11%,位居全國第一位,其中可利用天然草地面積11.29億畝;耕地面積662.66萬畝(實控區550.75萬畝),其中水田62.26萬畝、水澆地398.21萬畝、旱地202.19萬畝,農作物播種面積穩定在377.02萬畝。
摺疊森林資源 全區林地面積1798萬公頃,森林面積1491萬公頃,森林覆蓋率為12.14%,森林蓄積22.83億立方米,活立木總蓄積22.88億立方米、居全國第一位。森林面積中,天然林面積1483萬公頃,人工林面積8萬公頃。
摺疊植物資源 全區有野生植物9600多種,其中855種為西藏特有,高等植物6600多種,其中苔鮮植物700餘種,蕨類和種子植物5900餘種。食用菌有松茸等415種,藥用菌有靈芝等238種。農作物方面,全區有青棵、小麥、玉米、油菜、豆類等品種及約20個科、110餘種的蔬菜。
摺疊動物資源 全區有野生脊椎動物795種(其中125種為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占全國重點保護野生動物種類的1/3以上,196種為西藏特有),其中哺乳類145種,鳥類492種(其中22種為西藏特有),爬行類55種,兩棲類45種,魚類58種;有昆蟲4200餘種、水生浮遊動物760多種。全區大中型野生動物數量居全國第一位,藏羚羊數量占世界上整個種群數量的80%以上,黑頸鶴越冬數量占世界上整個種群數量的80% ,野耗牛數量占世界上整個種群數量的78%。
摺疊濕地資源 西藏擁有各類濕地面積652.9萬公頃,占全區國土面積的5.43%,濕地面積居全國第二位,是我國濕地類型齊全、數量最為豐富的省區之一。90%以上的濕地保持原生狀態,其中瑪旁雍措、麥地卡被列入國際重要濕地名錄,羌塘地區湖盆濕地、羊卓雍錯濕地等16塊濕地列入全國重要濕地名錄。
摺疊礦產資源 西藏目前已發現的礦種(亞種)有103種,有查明礦產資源儲量的礦種49種,礦床、礦點及礦化點3000餘處。其中發現能源礦產5種,已查明資源儲量的3種;發現金屬礦產32種,已查明資源儲量的19種;發現非金屬礦產64種,已查明資源儲量的26種;發現水汽礦產2種,已查明資源儲量的1種。全區已發現的優勢礦產資源主要有:銅、鉻、鉛鋅銀多金屬、鉬、鐵、銻、金、鹽湖鋰硼鉀礦、高溫地熱、天然礦泉水等,均具有廣闊的找礦前景。在查明礦產資源儲量的礦產中,鉻、銅保有資源儲量,鹽湖鋰礦資源遠景及高溫地熱儲量在全國排名第一。[10]
摺疊編輯本段區域人口 從7世紀到18世紀,由於天災頻仍,疫病不斷,醫療條件差,加之占人口相當比例的僧尼不從事人口生產,西藏的人口長期處於負增長,甚至持續銳減。而從18世紀到20世紀中葉的200年間,由於農奴制的殘酷剝削壓迫,西藏地區人口又驟降了約80萬。
1951年和平解放以來,西藏人口,尤其是藏族人口進入有史以來增長最快的時期,自1956年以來,西藏的人口出生率、自然增長率均高於全國的平均水平。根據1%人口抽樣調查資料推算,2006年末,西藏總人口為281萬人,其中藏族人口占總人口的92%以上。與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時的114.09萬人相比,人口增加166.91萬人,人口出生率為17.4%,死亡率為5.7‰,自然增長率為11.7‰。人口平均壽命從35.5歲提高到了現在的67歲。
摺疊人口 根據人口抽樣調查資料推算,年末全區常住人口總數為317.55萬人,比上年淨增加5.51萬人。其中城鎮人口81.77萬人,占總人口的25.75%;鄉村人口235.78萬人,占總人口的74.25%。人口出生率為15.76‰,死亡率為5.21‰,自然增長率為10.55‰。
摺疊性別 全區常住人口中,男性人口為1542633人,占51.38%;女性人口為1459533人,占48.62%。總人口性別比(以女性為100,男性對女性的比例)由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的102.67上升為105.69。
摺疊年齡 全區常住人口中,0~14歲人口為731683人,占24.37%;15~64歲人口為2117576人,占70.53%;65歲及以上人口為152907人,占5.09%。同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0~14歲人口的比重下降6.82個百分點,15~64歲人口的比重上升6.48個百分點,65歲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0.34個百分點。
摺疊教育程度 大昭寺 大昭寺 全區常住人口中,具有大學(指大專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為165332人;具有高中(含中專)文化程度的人口為131024人;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人口為385788人;具有小學文化程度的人口為1098474人(以上各種受教育程度的人包括各類學校的畢業生、肄業生和在校生)。同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每10萬人中具有大學文化程度的由1282人上升為5507人;具有高中文化程度的由3548人上升為4364人;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由6343人上升為12850人;具有小學文化程度的由30441人上升為36589人。
摺疊分布 地區
數量(人)
拉薩市
559423
昌都地區
657505
山南地區
328990
日喀則地區
703292
那曲地區
462382
阿里地區
95465
林芝地區
195109
摺疊民族 據《西藏自治區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主要數據公報》,截至2010年11月1日零時,西藏自治區常住人口中,藏族人口為2716389人,其他少數民族人口為40514人,漢族人口為245263人。藏族和其他少數民族人口占91.83%(其中:藏族人口占90.48%,其他少數民族人口占1.35%);漢族人口占8.17%。同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相比,藏族人口增加289221人,其他少數民族人口增加9923人,漢族人口增加86693人。[4]
摺疊編輯本段區域政治 摺疊民族區域自治 西藏 西藏 1961年,西藏各地開始實行西藏歷史上從未有過的普選,翻身農奴和奴隸第一次獲得了當家作主的民主權利,積極行使了憲法和法律賦予的選舉權和被選舉權,參加選舉全國和自治區各級人民代表大會的代表,並通過人大代表參與管理國家和地方事務。
1965年9月西藏自治區正式成立後,全區自上而下設立民族自治領導機構,行使管理本地方、本民族內部事務的自治權。1984年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族區域自治法》,將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確立為國家的一項基本政治制度,對少數民族自治地方在政治、經濟、文化等各方面的自治權利及與中央政府的關係做了系統的規定,為西藏人民充分行使自治權利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
2002年,在西藏的自治區、地(市)、縣、鄉(鎮)四級換屆選舉中,全區有93.09%的選民參加了縣級直接選舉,有些地方選民參選率達到100%。在選舉出的人大代表中,藏族和其他少數民族代表所占的比例,在自治區和地市兩級達80%以上,在縣、鄉(鎮)兩級達90%以上。
根據西藏特殊的自然地理因素,西藏自治區將職工的周工作時間規定為35小時,比全國法定工作時間少5小時。在執行全國性法定節假日的基礎上,西藏自治機關還將「藏曆新年」、「雪頓節」等藏族的傳統節日列入自治區的節假日。這一決定從法律上保證了廣大藏族人民享着受絢麗多彩的傳統節日。
摺疊歷任領導 西藏自治區歷任黨委書記 姓名 任期 職務 張國華 1950.01~1952.03
中共西藏工委書記 1965.09~文革初期 西藏自治區黨委第一書記 張經武 1952.03~1965.08 中共西藏工委書記 曾雍雅 1969.09~1971.04
中共西藏自治區革命委員會核心小組組長 任榮 1971.04~1971.08 中共西藏自治區革命委員會核心小組組長 1971.08~1980.03 西藏自治區黨委第一書記 陰法唐 1980.03~1980.12 西藏自治區黨委代理第一書記 1980.12~1985.06 西藏自治區黨委第一書記 伍精華 1985.06~1988.12 西藏自治區黨委書記 胡錦濤 1988.12~1992.10 陳奎元 1992.11~2000.09 郭金龍 2000.09~2004.12 楊傳堂 2004.12~2005.11 張慶黎 2005.11~2011.08 陳全國 2011.08~2016.08 吳英傑 2016.08~ 歷代西藏自治區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主任 姓名
任期 職務 阿沛·阿旺晉美 1979.08~1981.04 西藏自治區第三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主任 1983.04~1993.01 西藏自治區第四屆、五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主任 楊東生 1981.04~1982.11 西藏自治區第三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主任 熱地 1993.01~2003.05 西藏自治區第六屆、七屆、八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主任 列確 2003.05~2010.01 西藏自治區第八屆、九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主任 向巴平措 2010.01~2013.01 西藏自治區第九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主任 白瑪赤林 2013.01~2017.01 西藏自治區第十屆人大常委會主任 洛桑江村 2017.01~ 西藏自治區第十一屆人大常委會主任 西藏自治區歷任人民政府主席 姓名 任期 職務 阿沛·阿旺晉美 1965.09~文革初期
西藏自治區人民委員會主席 1981.04~1983.02 西藏自治區人民政府主席 曾雍雅 1968.09~1970.11 西藏自治區革命委員會主任 任榮 1970.11~1979.08 天寶 1979.08~1981.04 西藏自治區人民政府主席 多傑才旦 1983.02~1983.04
西藏自治區人民政府代理主席 1983.04~1985.11 西藏自治區人民政府主席 多吉才讓 1985.11~1986.05
西藏自治區人民政府代理主席 1986.05~1990.05 西藏自治區人民政府主席 江村羅布 1990.05~1998.05 西藏自治區人民政府主席 列確 1998.05~2003.05 向巴平措 2003.05~2010.01 白瑪赤林 2010.01~2012.12 洛桑江村 2012.12~2017.01 齊扎拉 2017.01~ 歷任西藏自治區政協主席 姓名
任期
職務
譚冠三
1959.12~1965.09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西藏第一屆委員會主席
張國華
1965.09~文革初期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西藏第二屆委員會主席
任榮
1977.12~1981.04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西藏第三屆委員會主席
陰法唐
1981.04~1983.04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西藏第三屆委員會主席
楊嶺多吉
1983.04~1986.05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西藏第四屆委員會主席
熱地
1986.05~1993.01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西藏第四屆、五屆委員會主席
帕巴拉·格列朗傑
1993.01~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西藏第六屆、七屆、八屆、九、十、十一屆委員會主席
摺疊現任領導 現任領導(2019年7月) 職務 人員 黨委書記 吳英傑 黨委副書記 洛桑江村、齊扎拉、丁業現、莊嚴 黨委常委 許勇、羅布頓珠、旦科、姜傑、邊巴扎西、何文浩、白瑪旺堆、劉江、陳永奇、王衛東
自治區人大常委會主任 洛桑江村 自治區人大常委會副主任 多托、丹增朗傑、桑頂·多吉帕姆·德慶曲珍、維色、許雪光、其美仁增、巨建華、李文漢、尼瑪次仁、紀國剛、馬升昌、王峻、許成倉 政府主席 齊扎拉 政府副主席 莊嚴、羅布頓珠、姜傑、甲熱·洛桑丹增、多吉次珠、堅參、劉江、汪海洲、石謀軍、張永澤、張延清、羅梅、孟曉林、江白[11] 自治區政協主席 帕巴拉·格列朗傑 自治區政協副主席 旦科、高揚、珠康·土登克珠、策墨林·單增赤列、洛桑久美、宗洛·向巴克珠、薩龍·平拉、索朗仁增、阿旺、阿沛·晉源、王亞藺、桑傑扎巴、卓嘎、雷桂龍、扎西達娃 摺疊編輯本段區域經濟 摺疊綜合概述 吐蕃王朝 吐蕃王朝 舊西藏經濟十分落後,交通閉塞,沒有現代工業,只有牧業和少量農業、手工業。自1959年民主改革後,特別是1978年實施改革開放以來,西藏自治區的經濟建設步伐不斷加快,不僅建立了現代工業、交通通訊業,原有的農牧業、商業也有了長足的發展。[2]
2018年實現全區生產總值(GDP)1477.63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9.1%。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30.25億元,增長3.4%;第二產業增加值628.37億元,增長17.5%;第三產業增加值719.01億元,增長4.1%。人均地區生產總值43397元,增長7.0%。按年平均美元匯率折算,人均地區生產總值6558.0美元。
在全區生產總值中,第一、二、三產業增加值所占比重分別為8.8%、42.5%、48.7%,與上年相比,第一產業比重下降0.6個百分點,第二產業提高3.4個百分點,第三產業下降2.8個百分點。
全年全區居民消費價格比上年同期上漲1.7%。商品零售價格上漲1.5%。農業生產資料價格上漲1.0%。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上漲0.1%。
2018年末全區有市場主體27.44萬戶,同比增長20.9%;全年新增市場主體4.75萬戶,同比增長30.2%。
全年完成地方財政收入319.42億元,按同比口徑計算,比上年增長23.3%。其中:公共財政預算收入230.29億元,增長23.9%。全年地方財政支出2082.48億元,按同比口徑計算,比上年增長17.8%。其中:公共財政預算支出1972.71億元,增長17.3%。與民生相關的支出中,社會保障和就業支出108.20億元,下降38.3%;教育支出232.85億元,增長5.8%;醫療衛生與計劃生育支出106.75億元,增長5.0%;節能環保支出45.65億元,增長9.3%。
摺疊第一產業 西藏 西藏
全年農作物種植面積268.53千公頃,比上年增加9.8千公頃。其中:青稞面積139.58千公頃,比上年增加5.56千公頃;小麥面積31.73千公頃,減少7.62千公頃;油菜籽面積22.43千公頃,增加0.44千公頃;蔬菜面積24千公頃,增加0.73千公頃。
全年實現糧食總產量104.40萬噸,比上年下降0.1%。其中青稞77.72萬噸,增長2.2%。油菜籽5.82萬噸,下降1.6%;蔬菜72.57萬噸,下降0.5%。
年末牲畜存欄總數1726.46萬頭(只、匹),比上年末減少29.93萬頭(只、匹)。其中:牛606.73萬頭,增加14.11萬頭;羊1046.07萬隻,減少59.18萬隻。
全年豬牛羊肉產量達27.80萬噸,比上年下降7.4%;奶類產量40.87萬噸,下降2.8%。
摺疊第二產業 全年全部工業實現增加值114.51億元,比上年增長12.0%。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12.5%。在規模以上工業中,分經濟類型看,國有控股企業增長21.7%;股份制企業增長13.1%,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資企業下降23.7%。分門類看,採礦業增長6.4%,製造業增長10.6%,電力、熱力、燃氣及水生產和供應業增長23.2%。
全年規模以上工業中,黑色金屬礦採選業增加值比上年下降5.1%,有色金屬礦採選業增長6.1%,農副食品加工業下降16.7%,食品製造業下降0.9%,酒、飲料和精製茶製造業下降30.4%,醫藥製造業增長7.0%,非金屬礦物製品業增長37.2%,電力、熱力生產和供應業增長23.9%。
全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總額17.41億元,比上年下降37.8%。國有控股企業由盈利變為虧損,利潤總額虧損0.04億元。其中:股份制企業實現利潤14.76億元,下降33.4%。外商及港澳台企業實現利潤3.01億元,下降49.4%;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產品銷售率101.5%。
全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完成水泥產量913.03萬噸,比上年增長42.2%;發電量60.84億千瓦時,增長10.9%,其中(水力、太陽能、地熱等清潔能源占比達96.3%);啤酒13.34萬噸,下降25.7%;中成藥(藏醫藥)2350噸,增長4.3%;自來水13597萬噸,下降0.5%;包裝飲用水61.74萬噸,下降10.5%;鉻礦石6.59萬噸,增長8.7%。
全年完成建築業增加值513.86億元,按可比價計算,比上年增長18.7%。
摺疊第三產業 全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597.58億元,比上年增長14.2%。按銷售單位所在地分,城鎮消費品零售額501.33億元,增長14.5%;鄉村消費品零售額96.25億元,增長12.8%。按消費形態分,商品零售額497.55億元,增長14.2%;餐飲收入100.03億元,增長13.9%。
在限額以上批發和零售業零售額中,增長較快的有:糧油、食品類增長62.8%,服裝、鞋帽、針紡織品類增長25.7%;電子出版物及音像製品類增長1.1倍、文化辦公用品類增長61.1%,石油及製品類增長19.4%,機電產品及設備類增長50.5%。
全年旅遊總收入490.14億元,增長29.2%;旅遊外匯收入2.47億美元,增長25.1%。
摺疊編輯本段社會事業 摺疊醫療保障 白居寺 白居寺 從2007年起,西藏自治區以免費醫療為基礎的農牧區醫療制度惠及西藏全體農牧民,補助標準提高到了100元。此次調整,是西藏第六次提高農牧民的免費醫療標準,使全區享受免費醫療標準的農牧民人數達到237萬。對於無勞動能力、無生活來源、無法定贍養人或撫養(扶養)人的老年人、殘疾人和未成年人及因患大病個人負擔醫療費用過高,影響家庭基本生活的人員還可獲得更多的幫助。預計到2010年,農牧民免費醫療的標準將提高到年人均130元。農牧區合作醫療不僅保證了農牧民享受基本醫療保健的權利,同時也大大降低了農牧民所承受的經濟負擔。[5]
2018年末全區共有衛生機構1548個,其中:醫院157所、衛生院678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衛生防治機構)82個,婦幼保健院(所、站)57個。實有病床床位16787張,其中:醫院12604張。衛生技術人員19035人,其中:執業(助理)醫師8283人。每千人病床數和衛生技術人員數分別達到了4.88張和5.54人(以2018年全區人口數為343.82萬人計算)。
摺疊宗教信仰 哈達 哈達 西藏的宗教主要由雍仲本教、藏傳佛教、民間宗教構成,此外,還有伊斯蘭教和天主教。西藏自治區共有藏傳佛教寺廟1700多處,住寺僧尼約4.6萬人;雍仲本教寺廟約88座,僧侶3000多人,活佛93人,信教群眾13萬以上;清真寺4座,伊斯蘭教信眾約3000多人;天主教堂1座,教民700多人。[6]
從地理分布看,它們在西藏不同地區、不同局部的社會影響程度不一,民間宗教的存在甚至被許多人所忽視。從宗教分類學的角度看,藏傳佛教、本教以及伊斯蘭教和天主教屬於神學宗教,而民間宗教則缺少系統理論、沒有專門活動場所及職業宗教者集團。西藏的伊斯蘭教和天主教信眾規模相對較小,影響範圍僅限於局部地區。在多種神學宗教的包圍中,民間宗教至今依然在西藏民間特別是邊遠地區具有一定的影響。
據《西藏王統記》《朵堆》等典籍記載,象雄人辛饒·米沃佛祖對過去原始本教進行了許多變革,創建雍仲本教,被稱為西藏最古老的古象雄佛法。幸饒·彌沃如來佛祖首先創造了象雄文字,並傳授了「五明學科」:工巧明(工藝學)、聲論學(語言學)、醫學、外明學(天文學)和內明學(佛學)。古象雄文明就以「雍仲本教」的傳播為主線而發展起來。中央對外聯絡部研究室副主任欒建章曾撰文評價象雄文明及本教的歷史意義:「可以毫不誇張地說,要了解西藏文明,必先了解象雄文明;要研究藏傳佛教也必先研究本教。否則探究愈深,離真相可能愈遠。」
摺疊教育事業 過去西藏沒有現代意義上的教育,文盲率高達95%,入學率只有2%。建國以來,西藏教育事業獲得長足發展。
2018年末全區共有普通高等教育院校7所,年內招生10437人,其中:研究生846人,普通本專科9591人;在校生37833人,其中:研究生2116人,普通本專科35717人;畢業生9805人,其中:研究生508人,普通本專科9297人。中等專業學校11所,招生9690人,在校生22817人,畢業生5228人。中學133所,其中:十二年一貫制學校3所,九年一貫制學校2所,高級中學26所,完全中學5所,初級中學97所,高中招生22682人,在校生61702人,畢業生19133人;初中招生46306人,在校生129405人,畢業生41795人。小學809所,招生59777人,在校生326334人,畢業生48929人。特殊學校5所,招生127人,在校生912人。年末幼兒園1477所,在園幼兒123333人,比上年增加16987人。全區小學學齡兒童入學率達99.5%,比上年無變動。
西藏自治區的高等院校有:西藏大學、西藏民族大學(原名:西藏民族學院)、西藏藏醫學院、西藏警官高等專科學校。
藏語文教學:西藏全區除少數城鎮以漢族學生為主的小學以漢語進行教學外,在農牧區和城鎮絕大多數小學都把藏文作為學校的主課之一,實行藏漢文同步教學,其它課程則用藏語授課。
文化事業; 2018年末全區共有電視台1座,廣播電視台75座,廣播電台1座。廣播、電視人口綜合覆蓋率分別達97.14%和98.21%。
體育事業; 全年發放健身路徑器材570套,新建農民體育健身工程169個。我區運動員在國際國內各種競技體育比賽中共取得金牌62枚、銀牌48枚、銅牌69枚。本年度認證社會體育指導員681人,其中:一級體育指導員177人;二級體育指導員263人;三級體育指導員241人。全年銷售體育彩票10.19億元,籌集體育彩票公益金2.78億元。
人民生活; 全年全區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286元,增長11.8%。按常住地分,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3797元,比上年增長10.2%;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450元,增長10.8%。
全區居民人均消費支出11520元,比上年增長11.6%。按常住地分,城鎮居民人均消費支出23029元,增長9.2%;農村居民人均消費支出7452元,增長11.4%。年末城鎮居民人均自有住房面積32.05平方米,農牧民人均自有住房面積38.58平方米。
社會保障; 全年全區城鎮登記失業率為2.83%,城鎮新增就業人口5.4萬餘人。年末全區參加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人數為20.49萬人,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人數為165.90萬人,工傷保險人數為35.67萬人,失業保險人數為18.05萬人,生育保險人數為31.63萬人;參加城鎮基本醫療保險人數為42.26萬人。
全區城鎮居民共有30313人享受政府最低生活保障,發放低保救助金2.10億元。農村居民有18.76萬人享受政府最低生活保障,發放低保救助金5.50億元。年末全區養老服務機構共有97個,公辦兒童福利院11所,集中收養5546人;供養五保戶14198人。全年銷售福利彩票23.97億元,籌集福利彩票公益金6.74億元。 區公路
截止到2009年底,全區公路總里程達53634.36公里,比2008年末增加2320.42公里。其中,國道5618.20公里,省道6269.11公里,縣道11081.12公里,鄉道14564.77公里,專用公路2345.92公里,村道13755.24公里,縣道、鄉道、村道分別比上年末增加513.60公里、979.45公里、827.36公里。
青藏公路,從青海省省會西寧市,經茶卡、都蘭、格爾木到拉薩,全長1214公里,全線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其中包括海拔4837米的唐古拉山口。青藏公路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線路最長的柏油公路,全年暢通,是我國四條進藏公路中唯一有客運班車營運的線路,也是通往西藏路程最短、路況最好且最安全的公路。
新藏公路,從新疆葉城到拉薩的新藏公路全長2841公里,大部分公路處於無人區內,無加油站,當地的司機都要多備幾桶油,而且交通和通訊也十分不便。路途所需時間至少在半個月以上。
川藏公路,川藏公路始於四川成都,經雅安、康定,在新都橋分為南北兩線,南北兩線間有昌都到邦達的公路(169公里)相連。
滇藏公路,從雲南省下關市出發,經香格里拉,北至西藏芒康縣,全長800公里。
中尼公路,從尼泊爾的加德滿都出發,經樟木友誼橋,進入中國西藏自治區的聶拉木縣,過西藏第二大城市日喀則市,到達西藏自治區首府拉薩。全長2415公里。
鐵路 青藏鐵路:是黨中央、國務院在新世紀之初做出的戰略決策,是西部大開發的標誌性工程,對加快青藏兩省區的經濟、社會發展,增進民族團結,造福各族人民,具有重要意義。鐵路已於2006年7月1日9:00點全線通車。
拉日鐵路:鐵路已於2014年8月15日正式開通運營,2014年8月16日上午9點,拉日鐵路首趟客車K9821次列車從拉薩火車站發出,這意味着青藏鐵路的首條延伸線拉日鐵路正式通車運營,拉薩到珠峰之間實現一日通達。
拉林鐵路:在前期規劃中。
機場 截止到2011年7月,西藏自治區內已開通航班的機場有拉薩貢嘎機場、昌都邦達機場、林芝米林機場、阿里昆莎機場、日喀則和平機場。
拉薩貢嘎機場:位於西藏自治區山南地區貢嘎縣甲竹林鎮,坐落在壯麗的雅魯藏布江南岸,海拔3600米,跑道長4000米,寬45米,機場等級4E,可供波音747、空中客車等大型飛機起降,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民用機場之一。2007年,貢嘎機場旅客吞吐量達1187104人次。
邦達機場:於1995年建成,並於當年4月首航成功。據了解,邦達機場目前是世界上海拔最高、飛行難度最大的機場,而且從機場到最近的昌都鎮有136公里,也是國內離中心城市最遠的民用機場。
林芝米林機場:是西藏第三座民航機場,於2003年十月開工建設,2005年底正式通航,共投資7.8億元,是西藏自治區重點工程之一,設計年運送旅客量12萬人次。林芝機場位於林芝地區米林下境內的雅魯藏布江河谷,距林芝首府八一鎮50公里,海拔2949米,低於4334米的昌都邦達機場和3570米的拉薩貢嘎機場,其海拔高度在國內民用機場中排位第五。
阿里機場:位於海拔高度4274米,僅次於海拔4334米的昌都邦達機場和海拔4280米的四川康定機場。機場跑道長度4500米,總寬度60米,可滿足空客A319等高原機型的起降要求,航站樓建築面積約3900平方米,設計年旅客吞吐量12萬人次。阿里機場於2010年5月27日首飛適航成功,並於2010年7月1日正式投入運營。
日喀則和平機場:2011年7月8日9:05,隨着中國國際航空公司CA4421航班在日喀則機場平穩降落,日喀則機場航班正式開通,西藏區內第五個民用機場正式投入運營。
歷史文化
作為印度佛教傳入西藏以前的先期文化,古象雄文化的痕跡貫穿於西藏的方方面面。「從生產到生活,從民俗到信仰,處處都有象雄文化的影子。比如祭山神、轉山等宗教活動儀式,都源自象雄文化。
民居; 西藏的傳統民居多姿多彩,不僅有可隨處遷居的帳篷,也有固定的土木結構的房屋,還有以石為材的碉房,以竹或木為材的竹樓或木樓,甚至還有窯洞。
帳篷:帳篷是西藏牧民家庭不可缺少的生活用品。製作帳篷的材料一般是牛毛,紡線後編織拚縫而成。帳中以木杆支撐。牽拉帳篷的多為用牛羊毛或牛羊皮編擰成的粗繩,以木樁或牛羊角為帳篷樁,用以固定帳篷。在搭建帳篷時,牧民們通常將帳門朝東以背風;帳房中央為灶台,用以取暖、熬茶、做飯;帳篷內部正中多供神龕、佛經、酥油燈等;南側擺放着食品等日常用品,還兼作廚房;北側則主要擺放臥具等家居用品,是家中的「廳堂」。牧民們會在牽拉帳篷的繩子上掛上祈求福運的五彩經幡。
平頂碉房:在農區或城鎮,更多見到的則是平頂碉房。最地道的碉房為石頭所砌,也有的碉房為土木結構,特點是冬暖夏涼。碉房一般為多層建築,底層一般用來作畜圈,二層為居室、儲藏室等,三層可作經堂,也有的碉房只修平房。
飲食; 藏族有着自己獨特的食品結構和飲食習慣,其中酥油、茶葉、糌粑、牛羊肉被稱為西藏飲食的「四寶」,此外,還有青稞酒和各式奶製品。
藏餐:藏餐是中國餐飲系列中的流派之一,歷史悠久,品種豐富。藏餐分為主食、菜餚、湯三大類。藏餐的口味講究清淡、平和,很多菜,除了鹽巴和蔥蒜,一般不放辛辣的調料。在食肉方面,藏族禁忌較多。一般只吃牛羊肉,不吃馬、驢、騾,尤忌吃狗肉。魚、蝦、蛇、鱔等水產海鮮類食品,除部分城鎮居民外,農牧區群眾一般不習慣食用。隨着社會經濟和文化生活的改善,藏餐在菜餚烹製技術和用膳形式上也在不斷地改進和豐富。
酒文化:西藏的青稞酒是用青稞直接釀成的,度數較低,藏族群眾無論男女老少都喜歡喝,是喜慶過節所必備的。藏族飲酒的禮儀和習俗比較豐富,每釀新酒,必先以「酒新」敬神,然後依循「長幼有序」的古訓首先向家中的長輩敬酒,其後家人才能暢飲。在節日婚慶或眾多人聚會場合,飲酒一般是先向德高望重的長者敬獻,然後按順時針方向依次敬酒。敬酒者一般應用雙手捧酒杯舉過頭頂,敬獻給受酒者,特別對長者更是如此。而受酒者先雙手接過酒杯,然後用左手托住,再用右手的無名指輕輕地蘸上杯中的酒,向空中彈一下,如此反覆三次,表示對天、地、神的敬奉和對佛法僧三寶的祈祝,有時口中還要輕聲念出吉樣的祝詞,然後再飲。
茶文化:酥油茶是西藏的藏族人不可缺少的飲料,做酥油茶離不開酥油、鹽和茶,酥油是從牛羊奶里提煉的奶油,以夏季氂牛奶里提煉的金黃色酥油為最好,從羊奶里提煉的則為純白色。藏民族飲茶時講究長幼、主客之序。客人飲茶不能太急太快,一般以三碗為最吉利。
風景名勝
西藏名勝古蹟眾多。全區有各級文物保護單位251處,其中,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7處,自治區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55處,地(市)、縣級文物保護單位169處。[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