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西藏佛教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西藏佛教
图片来自搜狐网

西藏佛教,8世界中叶,印度密宗大师莲花生应藏王赤松德赞之请,来到西藏传播佛教。他巧妙地运用密宗的义理和法术降服了本教,并封本教所奉神祇为佛教护法神,将本教最基本的仪式——火祭接受下来,使之等同于佛教的烧施

原文

桑耶寺被称为西藏佛寺之祖,它的建立,是外来的佛教战胜当地本教的标志。

本教是古代藏族人民崇信的一种名叫“本波”的原始宗教,起源于西藏高原古老的民间自然崇拜。本教认为宇宙分为天、地和地下三界。居于三界的神分别称为“赞”、“年”和“鲁”。此外,地下和地面还住着各种精灵和魔怪。人必须警奉这些神、怪,融就会招致灾祸。在佛教未传入或初传入藏族地区之前,本教是占统治地位的信仰。

公元7世纪初,地处雅鱼藏布江中游南部的悉补野部第三十三代首领松赞干布(公元?-650年)先后兼并了西藏地区诸部,统一了全境,建立起吐蕃王朝。他发现与带有原始平等制残余色彩的本教教义相比,佛教的经律教义和严密的组织,对于巩固新生的王室统治更为有利。于是,他毅然排除各种阻力,将佛教引入吐蕃。他派人从印度等地迎请僧人,命人翻译了《宝云经》等二十一部经卷。又先后同笃信佛教的尼泊尔墀尊公主和唐文成公主联姻。

佛教的传入遭到了本教势力的反对,他们利用一切机会掀起反佛风潮。这种本佛两教的斗争时起时伏,延续了数百年。

8世界中叶,印度密宗大师莲花生应藏王赤松德赞之请,来到西藏传播佛教。他巧妙地运用密宗的义理和法术降服了本教,并封本教所奉神祇为佛教护法神,将本教最基本的仪式——火祭接受下来,使之等同于佛教的烧施。这样就消除了藏地民众对佛教的陌生感,使佛教在西藏传播开来。桑耶寺正建于此时,与之同期建造的还有昌珠寺等。

公元815年,热巴坚(公元815-836年在位)继任藏王之位,他继续兴佛,重用僧侣。佛本两教的斗争又一次激化。崇本的贵族权臣将藏王身边信佛的大臣、王妃、王子,一一除掉,最后将热巴坚缢死,拥立其弟达玛(公元838-842年在位)为藏王。达玛即位后,大肆灭佛,命令各地毁寺焚经,强迫僧人还俗,于是传佛大师纷纷外逃,佛教势力一度趋向衰落。从松赞干布兴佛至达玛灭佛,约两个世纪,藏史学家称这段时期为西藏佛教发展史上的前弘期。

公元842年达玛被一名僧侣刺死,吐蕃奴隶制政权崩溃,奴隶和平民暴动遍及全境。自此西藏地区陷入了漫长的分裂局面,社会缓慢地向封建制度发展。直至公元978年以后,佛教才在一些新兴封建主的扶植下逐渐复兴,并形成了许多教派和教派支系。主要有宁玛派、噶当派、噶举派、萨迦派,以及影响最深远的格鲁派,另外还有几个小派。藏史学家把公元978年以后,佛教再度兴起,形成教派,称为佛教发展史上的后弘期。至此,一种具有西藏地区特色的佛教(亦称藏传佛教或喇嘛教)形成,本教再也无力与它抗争了。

格鲁派由藏族僧人宗喀巴(公元1357-1419年)创立。“格鲁”意为“善律”,该派寺院组织严密,主张僧从严寒戒律,学经遵循次第,因而名声渐播。又因这一教派的嘈嘛头戴黄色僧帽,所以也称为“黄帽派”或“黄教”。格鲁派禁止僧侣娶妻生子,宗教首领采取噶举派首创的“转世”办法承继,从而形成达赖和班禅两大转世体系。一世达赖喇嘛和一世班禅额尔德尼都是宗喀巴的弟子,延嗣至今达赖世系已传至第十四世,1989年逝世的班禅大师为第十世。

格鲁派的形成,标志着西藏佛教已发展到极盛时期。这时西藏出现了全民信教的局面,境内寺庙遍及大小村庄和牧场。据1737年统计,仅格鲁派寺庙就有3477座,僧侣316230人。在格鲁派众多的寺庙中,最著名的有甘丹寺(1409年建)、哲蚌寺(1416年建)、色拉寺(1418年{| 建)和札什伦布寺,这便是西藏地区著名的格鲁派四大寺院。四大寺中,甘丹、哲蚌、色拉三寺皆建于拉萨市郊,唯札什伦布寺位于后藏日喀则市。[1]

佛教信仰

信仰佛教的好处,有些虽然信仰他教亦能获得,但毕竟佛教要高超、殊胜多了。

佛教详尽地剖析宇宙人生的问题,目的在使人对人生能获得正确的认识。

一般人对人生的看法,不外乎悲观乐观两种。

而佛教的人生观,严格说来,是既不属于悲观,也不属于乐观的,我们可以勉强称它做:‘中观’。

什么叫‘中观’呢?就是既不哭哭啼啼地悲叹人生,也不浑浑噩噩地虚掷生命,它能用智慧的眼光,扫除一切人生的疑惧、苦闷和误解,而正确地认识人生的真象,把握人生的方向。

佛教又认为众生是一体的,休戚与共的,小我生活于大我之中。因此要牺牲小我,完成大我,不但不能自私自利,反而要有慈悲助人的精神。

佛教反对命运操纵在他人或神的手中,自己做的自己承当,因此人人要克苦耐劳,努力奋斗,为了明日,必须献出今天,没有辛勤的耕耘,哪会有丰硕的收获呢?

佛教的戒律,对人的行为并不是死的束缚,而是活的鼓舞,在消极方面可以止恶防罪,在积极方面能够鼓励救人济世。举‘不杀生’为例,它的真正精神与目的,不在自己的不杀,而是要去劝人戒杀,一个立志学菩萨道的人,自己杀生固是破戒,就是见死不救也是犯戒。其他戒律也莫不如此,不但自己不能‘偷盗’、‘说谎’,更要劝人不要偷盗、说谎,苦口婆心的,不厌其烦的劝人改邪归正。

严守五戒是做人的根本,违犯五戒在社会上就不能立足,同时为国法所不容,最后只有身系囹圄,饱尝铁窗滋味。而佛教更认为要想做‘人’就非守五戒不可,违反五戒,下世就不能再得人身,而将堕入地狱、畜生、饿鬼等三恶道了。(这三类众生的报应都是痛苦不堪的,因此称为恶道。)我们且不管下世如何,看看目前就够了,人能不杀生,社会上就没有杀人命案;能不偷盗,就没有小偷、强盗;能不邪淫,就不会有男偷女娼,破坏家庭伦理的事;能不妄语也就不会有欺、诈、骗等事;能不饮酒,则身心愉快,头脑清晰,不会因一时糊涂而闯祸。(酒有害身体,早经医学一再证明。)如此,这个社会不是宁静、安乐的社会吗?因此我说佛教有净化社会人心的功用。

佛从不生气,或处罚弟子,在佛教经典中,绝对找不到佛发怒而用洪水、瘟疫来处罚人类的。

佛对弟子一直和颜悦色,谆谆教诲,他真的是‘有教无类’——不论老、少、贫、富、贵、贱,同时包括宇宙间每一类众生在内。

佛最懂得因材施教,能把握不同的时机,对不同资质的众生说最好的道理。[2]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