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西禅寺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西禅寺,名列福州五大禅林之一,为全国重点寺庙,位于西郊怡山之麓,工业路西边南侧[1]。古刹大门坊柱上镌刻一副楹联:“荔树四朝传宋代,钟声千古响唐音。”这是清代周莲撰写的联句,点明“西禅寺”是唐朝的古寺。相传南北朝时炼丹士王霸居此“炼丹成药,点石为丹”。每逢饥岁,便靠卖药卖金换米救济穷苦百姓。后来王霸“服药仙蜕”人们便在他的故居建寺。隋末废圯。

西禅寺,唐咸通八年重建,定名为“清禅寺”,后改"延寿寺”、“怡山西禅长庆寺”俗称“西禅寺”。寺内有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藏经阁、玉佛楼及客堂、禅堂、方丈室等大小建筑38座,占地7.7公顷,还有唐七星井《唐福州延寿禅院故延圣大师塔内真身记》碑、五代慧棱禅师舍利塔、清康熙御笔《药师经》、清代壁画等。

西禅寺,在海外久负盛名,海外廨院有新加坡双林寺马来西亚槟城的双庆寺越南普陀寺等,至今与西禅寺仍有密切的联系。寺内玉佛楼,专奉海外侨胞捐赠的两尊玉雕佛像。一是坐佛,身高2.3米,为释加牟尼的坐像;另一尊是卧佛,身长4米,重10吨,为释加牟尼的卧像,是玉佛之一。观音阁内供千手千眼观世音,用29吨黄铜铸成。

中文名称:西禅寺

外文名称:Xichan Temple

地理位置:福州市鼓楼区工业路455号

气候类型:亚热带季风气候

占地面积:40余亩

开放时间:07:00 -18:00

门票价格:20元

著名景点:天王殿、报恩塔、藏经阁、法堂、大雄宝殿

所属国家:中国

所属城市:福建省福州市

建议游玩时长:2小时

适宜游玩季节:四季皆宜

历史由来

古禅寺,距榕城中心约1.5千米,原为王霸仙人修道的场地,到了唐代咸通八年(867年)改建佛寺。

宋代《三山志》记载:梁时有王霸在怕山修道,隋末废记,唐观察使李景温招僧起新。

立寺距今已有1130余年历史了。

步人大坊前,石坦广阔,佛殿斋堂在松林和荔枝树掩映下,自显园林艺术和佛地风韵。

相关典故

唐朝时,西禅寺的高僧有大安和慧棱等。大安禅师(793-883年),又称懒安,福建福清县人,据寺内保存下

来的唐代碑刻《塔内真身记》载,大安法师是在黄檗山出家,24岁时在浦城县乾元寺受戒,后至江西参拜百丈怀海禅师,又在湖南沩山居住30年,接任沩山密印寺住持。

兴建西禅寺时,大安回到怡山,从者甚众。咸通十四年(873年),唐懿宗赐其号延圣大师,并赐紫袈裟和开元藏经给西禅寺。在大安禅师的住持下,西禅寺有僧三千人,规模宏大。

大安圆寂后,谥号圆智大师,骨葬于楞伽山(今祭酒岭),塔内有唐刻《塔内真身记》石碑。

1953年,《塔内真身记》出土,现这一珍贵文物珍藏在西禅寺客堂,成为研究早期西禅寺历史的珍贵史料。

布局结构

西禅寺内有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藏经阁、玉佛楼、观音阁以及客堂、禅堂、方丈室等大小建筑36座,占地7.7公顷。放生池的九曲桥有似江南园林格局。

在拱桥上观赏景致,塔影湖光,红梅翠竹,与数百本大小不一荔枝树相映,秀色宜人。另有“寄园”遗,荔木稀疏,假山嶙峋,刻石昭示:“宋荔”。

附近有一座明远阁,是历代名家应邀映荔吟唱的所在。史有韵事,其中有清代朱彝尊、吴震、查慎行等《咏荔》联吟和黄宰田的“荔支风点佛宪灯”传世,广布佳话。

兴盛景象

30年代作家郁达夫的《西禅唆荔》,以“陈紫方红供大嚼,此行真为荔枝来”名句,轰动一时。

西禅寺荔枝诗会,形成禅地的独特文化氛围,驰名远近。

1990年落成的高67米、计15层的报恩塔,为全省寺宇佛庙最高,乃新加坡双林寺主持谈禅法师募资建造。

谈禅法师从1983年起,被西禅寺委派为双林寺继任主持,为答谢祖寺培育之恩,故命名为“报恩塔”。

报恩塔以钢筋水泥为骨,贴上色质高雅的花岗石,每层塔壁镶嵌精心雕刻的佛像和佛教故事,并以飞禽走兽、花草虫鱼的图案装饰其间,是一座庄严美丽的艺术石塔。

寺内法师

慧棱法师俗姓孙,杭州盐官(今嘉兴海宁)人。在苏州通玄寺出家,曾到雪峰义存禅师门下参学三十年。后梁开平三年(909年),任西禅寺住持,当时有僧侣1700人。慧棱曾在法堂前后种植4株荔枝,现尚存西边一株,成为千年古物。

后唐长兴三年(932年)慧棱圆寂后,葬于怡山丈室后。今寺内尚存慧棱禅师纪念塔及林文盛撰写的碑记,为西禅寺重要文物古迹之一。

宋朝时,宗元和元智法师在天圣年间(1023-1031年)和嘉熙年间两次重修西禅寺。宋时主持西禅寺的高僧还有文慧、如然等禅师。元朝至正九年(1349年),僧人又重修古刹。

重建时期

五代后唐长兴四年(公元933年)改名长庆寺。后遭战乱破坏,唯大殿、藏经阁、法堂、西僧堂尚存。宋天圣年间(公元1023-1032年)复建。

景祐五年(公元1038年)敕号“怡山长庆寺”。请顺治七年粤东空隐禅师来访懒安旧迹,巡远佟国鼎延请住持,捐金重建,未几复驰。

光绪间,微妙禅师,渡洋募金,兴废举坠,今之殿宇田园,皆其遗泽,寺周围垣内地一顷余,垣外同。

福州旧时东西南北四郊均有禅寺,而长庆寺在西郊,故俗称“西禅寺”。

民间传说

据宋代淳熙年间梁克家《三山志》载:“梁时有王霸仙人在怡山修道。”据传说,怡山是“飞凤落羊”的一块福地,是炼丹士王霸居所。后来王霸在皂荚树下“蝉蜕而去”,羽化成仙。接《福建通志》载:唐贞元中,观察使李若初登城楼望见有五种色彩的云在王霸住所上向天上飘去,于是就在原址上建冲虚观祀之。

唐咸通八年(公元867年)观察使李景温延请长沙懒安禅师来此兴建佛寺。两年后改名清禅寺,不久又改名延寿寺。

元朝的方丈有佛铿和道杰。明朝正统二年(1437年),寺僧定心主持重修西禅寺。祟祯十年(1637年),明梁法师再次重修。明代的住持还有续乘、明方等法师。清朝初期,空隐、继云等禅师相继住持西禅寺,对寺庙进行了维修。光绪三年至十五年(1877-1889年),微妙禅师多方集资,进行重修。微妙禅师,又名耀源,福建仙游县人。他15岁在西禅寺出家,后到涌泉寺清修十年。同治末年回到西禅寺时,见殿堂废圯,大雄宝殿的三宝佛头戴斗笠以遮风蔽雨.微妙就立志要重修西禅寺。1876年,他赴京诸经,光绪皇帝赐《龙藏》一部,康熙御书《药师经》一部。随后,微妙又到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缅甸、菲律宾、泰国及台湾等地莫款。回国后主持新建了藏经阁,重建了大雄宝殿、法堂、天王殿等30多座殿堂,形成西禅寺的规模和格局。应部分华侨的请求,微妙禅师在寺内寄园旁修建了一座妈祖宫(又称天后宫),供奉妈祖神像。1928年,住持智水、监院证亮重修寺院,增建明园阁一座,开辟寄园和放生池。今寄园内花木似锦,有古荔枝数百余株。西禅寺荔枝,“皮光而薄,味清而甘”,自唐以来时人争相品评。历代文人墨客前来品荔,留下许多轶事和诗词。西禅寺仍年年举办荔枝会,名人雅士在此吟诗作画。“怡山吃荔”成为韵事。抗战中,西禅寺的天王殿、大雄宝殿、方丈室、念佛堂都毁于炮火,后由监院证亮、梵辉等募款修复。

战争期间

抗日战争期间,西禅寺被日军飞机炸毁,后由该寺监院证亮等以及在新加坡、马来西亚、越南各地的下院积极募款修复,基本上保持了原有的布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西禅寺又屡加修复,焕然一新。1979年,“文化大革命”中关闭的西禅寺重新作为佛教活动场所开放,爱国侨僧谈禅等捐款修复各殿堂,并创建了玉佛楼。楼中供奉两尊缅甸玉佛,一尊为卧佛,长3.7米,重10吨;另一尊坐佛,高2.95米,重8吨。海外侨僧又捐资兴建了报恩塔,塔高67米,共13层,十分壮观。寺内名胜古迹甚多,有传说梁代王霸升天之冲虚观及白龟吐泉遗址,有唐开山祖懒安禅师《塔内真身记》石碑、唐慧棱禅师塔、唐七星井、弘一大师放生池碑,还有雪庵禅师朱底金字百寿屏、康熙御书《药师经》、寺僧刺血撰写的《法华经》、《楞严经》等。西禅寺历史上拥有许多下院,与台湾及东南亚各国佛教有很深的因缘。在福州市的下院有开化寺、护国寺、观音阁、万寿头陀寺。在新加坡的下院有双林寺、马来西亚有双庆寺,越南南普陀寺(舍利院)等。各下院都由西禅寺派僧常住管理。在大雄宝殿的石柱上,保存着不少清代台湾同胞敬题的对联。1994年,新加坡莲山双林寺侨僧谈禅法师募捐130万元港币建造的千手观音铜像及仿古建筑观音阁,在著名古刹福州怡山西禅寺完成。观音大士结跏跌坐于莲台之上,慈悲垂视,呈十一道、千臂、千目之庄严妙相。造像总高11.3米,膝间横宽4.5米,以40吨青铜铸就。

十年“文革”动乱,西禅寺再次遭劫,佛像全部被毁,殿堂被占无余。1979年,省、市政府落实宗教政策,西禅寺才得到重新开放。1982年国务院正式批准西禅寺为全国重点开放寺庙。海外华侨闻讯纷纷回国朝觐,谈禅、清禅、法禅、成雄、达贤、李光前、李成义父子,以及郑格如居士及其子郭鹤年、郭鹤举等为修复各殿堂慷慨解囊,并创建了玉佛楼,修建了报恩塔,使西禅寺的规模得到扩充。

景区特点

顺着林间石砌南道,入山门,步进天王殿,穿廊历庑,来到大雄宝殿。这里佛相庄严,画梁雕栋,尤增金光辉煌:大柱刻有一副楹联:“宝刹镇怕山,溯当年初辟荆棒,七源通斗极;法轮转瀛海,喜此日重装龙象,上方钟梵迦陵。”署名“三品卿衔候补道淡水林维源敬题”。林维是清代台湾巨富,居淡水县。

殿后通向法堂前庭,埕地清,花丛幽雅。右有一株荔枝树,盘根错节,高不过3米,粗于则双臂难搂,标名“宋荔古迹”,非同凡品。

对峙在左侧的一株唐代慧棱禅师手植的荔枝,俗名"天洗碗",几年前已枯毁。

全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首次访遏时,题咏一绝:“百柱堂空观劫后,千年象教话当时。

禅师会得西来意, 引向庭前看荔枝。”历经“文化大革命”的“劫后”,只见“百柱堂空”的初复景象,丛生百慨。

出了法堂,绕过后墙,新建一座华严三圣佛殿,与西禅古寺3殿坐落在一个中轴线上。佛宪新铸3尊大佛,左文殊骑狮,右普贤驮象,形象逼真。

从这里左行几十步,便进玉佛楼,径登阶石,步入观音阁。

阁厅正中新塑一尊千手千眼观世音佛像,纯用黄铜铸成,重达29吨,为全国仅见。

阁前玉佛楼,柱刻:“宏法大雄,胜迹重开存宋荔;安禅贞志,空门高讽隐诗僧。”概述“胜迹重开”的艰辛和“宏法大雄”的盛况。

重修古寺的诗僧梵辉,著有《福建名山大寺丛谈》、《西禅古寺》等书行世。楼内有两尊玉雕佛像,全由海外侨胞捐赠。

一在楼下,坐佛,身高2.3米,为释迎牟尼正面坐像;一在楼上卧佛,身长4米,重10吨,为释迎牟尼卧像,居全国最大的玉佛之一。 附近还有一座藏经楼,藏有清康熙御笔的《药师经》、刺血缮写的《法华经》等,属于珍贵文物的经卷。

顺着阶石,穿过花庭甬道,来到新建的报恩塔前。这座以现代建筑材料施工的高塔,高67米,15层。塔内设8厅,外造9廊,仿古建造8角飞檐,屹立突兀,为国内最高的石塔。

塔旁新筑一座罗汉阁,塑有500罗汉,各具神态,栩栩如生。

西禅寺有白龟吐泉的遗址、唐代开山祖师懒安禅师塔内真心铭碑、五代慧棱法师塔、唐代七星井,还有弘一法师放生池碑......都是福州历史文化名城的见证。

海外新加坡双林寺,马来西亚摈城双庆寺,越南南普陀寺、二府庙、观音寺等寺院,都属西禅下院,仍由西禅寺派僧常住管理,所以说这里是福州与东南亚一带文化交流的窗口,每年许多国外高僧信徒登临参遏,又成古刹与众不同的一大景观。

传统文化

始于唐朝的福州西禅寺,在建寺之初就遍植荔枝,千年来“怡山啖荔”的风俗一直流传。据《西禅小记》中记载,“最多时有荔枝树四五百株,其中多名种,核小、肉厚、汁多、香甜异常。”自明朝开始,寺僧每年均举办荔枝会,邀请地方人士参加,寺里拿出保存的古今字画,请人赏析。每年盛夏蝉声高鸣荔枝红熟之际,福州文人雅士就应邀莅寺,开园采摘品尝荔枝。击钵擘笺斗韵,或挥毫书画,堪称盛事,留下许多轶事与诗词,成为福州一大传统民俗文化。蔡襄曾经这样称赞西禅寺的荔枝:“荔树风光占全夏,荷花颜色未留香。”1981年全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首次到访就留下名句:“百柱堂空观劫后,千年象教话当时。禅师会得西来意,引向庭前看荔枝。”

在疯狂的文革中,西禅寺不可避免地遭到浩劫。现存的这株宋荔先后经历过四次枯荣,主干中心已经枯朽,仅靠外侧剩余不到10厘米厚的残余皮层支撑而顽强地生存着。十几年前,为了保证这株宋荔的正常生命代谢,一位名叫品性的法师为它牵引水管,确保其从树根到树端都有充足的供水。在寺内僧人精心照料下,宋荔枯木逢春,重新开花结果了。

如今寺内数百棵荔枝树有一半以上是以宋荔为母体嫁接繁殖的,它们的果实肉厚、核小、甜酸适口。每当荔枝采摘时节,都会吸引大批善男信女前来品尝。

交通信息

乘14、27、33、38、39、64、74、91、96、97、112、113、123、128、165、307、317、观光2号线等公交车在西禅寺站下车可达。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