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山石刻之美(一葉知秋)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西山石刻之美》是中國當代作家一葉知秋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西山石刻之美
桂平西山,位於廣西東南部龍山山脈之上,有「南天第一秀山」之稱。西山摩崖石刻楹聯琳琅滿目,歷史厚重,摩崖石刻數量之多,形制之巨,內容之豐富,讓人目不暇接。這些摩崖石刻主要包括歷代寺廟樓閣創建重修的碑碣,佛經、銘文、詩詞,題景及楹聯等。使西山在曲、靜、幽、禪自然美的同時,又賦予了西山一種人文的氣息,為西山增加一道豐富多彩的文化內涵。
西山的摩崖石刻,林林總總,約千餘件。倘若你從左路盤道徒步登山,那麼,自山腳至山頂,始終陪伴着你的便是遍布路旁的摩崖石刻。精妙絕倫的書藝以及古樸天然的摩崖造型,使你駐足流連。正是這些石頭史書,將你帶入西山真切而又空靈的精神境界,讓你在努力向上登攀的過程中,充分地領略西山所獨有的靈秀與雄奇,仔細地品味石刻文化和書法藝術的無窮魅力。
遊玩西山,可不能只看山水,一些石刻文字是不可不賞的。你走進西山的第一站便是山門,門額「西山」二字,你必定對這個名字感到有趣,然而你不一定說得出妙處來,「西山」是曹秀先的楷書,書法高古,功力渾厚,造詣頗高。曹秀先學識淵博,為清代乾隆進士、翰林院編修,乾隆皇帝特別賞識,曾御筆親書「大手筆」嘉許。他的一篇《游西山記》銘文刻制於龍華寺,文筆瀟灑,情文並茂,門額「西山」二字,就是取於曹秀先《游西山記》銘文。
第一個在西山上欣然提筆的是唐代文學家劉禹錫,他在西山品茶時寫下了《西山闌若試茶歌》,詩云:「山僧後檐茶數叢,春來映竹抽新茸。宛然為客振衣起,自傍芳叢摘鷹嘴。……」這是一首七言古詩,將採茶、制茶、煎茶、嘗茶等寫得細膩生動。劉禹錫在當時被人稱為「詩豪」,此詩描述在西山寺內飲茶的情景,為西山的風景增添了第一筆亮麗的墨跡。
蘇軾,因反對王安石變法,陷入複雜的新舊黨爭之中,屢遭貶謫、先貶黃州,又貶惠州,再貶瓊州,在赴貶所瓊州(海南島)時,途經北流,也曾到桂平,民國版《桂平縣誌•紀文•文錄》載清王俊臣《唐御史李明遠西山郡主廟遊記》一文,中有云:「東坡曾訪孝子梁詔來潯,睹此佳山水,度先百年戀戀於此。」袁氏《紅豆詩集》載蘇詞一首,名《定風波•紅梅》:睡慵開莫厭遲。自憐冰臉不時宜。偶作小紅桃杏色,閒雅,尚餘孤瘦雪霜姿。休把閒心隨物態,何事,酒生微暈沁瑤肌。詩老不知梅格在,吟詠,更看綠葉與青枝。
蘇軾的詞有小序云:「思陵山中,武陵橋畔,紅梅林下作。」思陵山即西山,清乾隆年間,桂平知縣吳志綰所編《資治圖志》在西山腳下標有「武陵橋」,約略在今官橋處。又有傳說,古時西山腳下盛產紅梅,有個紅梅村。蘇東坡所作此詞,當在西山無疑。又據桂平老人鄭宏元稱,其幼時曾跟祖父到萬壽橋附近地坪遊覽,祖父指其地說:「此處舊有東坡亭,我小時常到亭里及其周圍遊玩。」此亭當為了紀念蘇東坡曾來桂平遊覽而建。
同時代的巨儒北宋理學派開山鼻祖周敦頤和弟子程頤、程灝,緊隨蘇子而來,在西山上刻下「暢岩」二字,一語雙關,盡顯聖賢雅韻。
明代詩人范郴游西山,題詩:「勝游取此同顏謝,好把山靈細品題。」清代詩人張江游西山,留詩《思靈懷古》「勝概潯陽獨此山,憑高極目緩躋攀。」清代廖雲到西山,一句「勝景追尋第一巔,人煙如畫繪欄前。」引得無數文人墨客紛至沓來。
清道光年間,湖北騷人墨客李少蓮則更絕,直接在西山安家落戶,與妻子崔娟娟每日琴棋書畫,李少蓮落藉桂平,慕西山景色清幽脫俗,便在山腳築屋為居。李少蓮詩云:「林際涓涓滴,微聲送乳泉。月落雞聲碎,山館淨寒煙。詩境清如畫,坐心寂似禪。夕陽無限思,還坐碧雲天。」 然後,在西山石壁刻上「碧雲天」三個大字。「碧雲天」摩崖石刻,巨石高聳,氣勢恢弘,字大達半米,字體雄渾有力,方圓合軌,筆劃流暢灑脫,是西山石刻文化的瑰寶。李少蓮並在其石下角刻上草書對聯:「塵世路間,不覺忙忙終日;碧雲天裡,何妨息息片時」。字體遒勁秀逸,石之風骨,灑脫自然,堪稱精品。
西山巨幅石刻眾多,但更為突顯就是「別有天地」四個大字,一向為書家和遊客所稱道。有道是「五嶽歸來不看山」。然而,民國一位中將軍銜、書法家郭鳳崗從五嶽歸來後,在西山石壁上刻上「別有天地」,想必可知西山的風景有它的獨特之處。「五嶽歸客」遊覽了西山之餘,還感慨系之,揮毫寫了「別有天地」四個大字刻石于山中的絕壁之上,落款為「五嶽歸客」。這不能不使人想到「山外之山,樓外之樓」,想必可知西山的風景有它的獨特之處。
碧雲石徑的盡頭,由洗石庵上往龍華寺的階路上有塊狂草「摩青」石刻,運筆一氣呵成,剛勁有力。此「摩青」被譽為目前西山所有草書石刻中佼佼者。關於「摩青」二字的含義,眾說紛紜。一種說,出家人『摩頂』受戒後,必摒去一切俗念,刻苦修禪,才能進入佛門。「摩青」二字就是勸戒佛門弟子時刻摩頂自問:你做到六根清淨了嗎?(佛教以眼、耳、鼻、舌、身、意為六根;以色、聲、香、味、觸、法為六塵。認為六根與六塵相接,就會產生種種情慾,煩腦乃至罪孽。)
在龍華寺旁邊,一塊造型奇特摩崖石刻「覺路 」為清代黃嘉晟所刻的顏體楷書,字體蒼勁有力。佛經《南本涅槃經》有云:「佛者名覺,既自覺悟,夏能覺他」,覺路,是可以得到覺悟之路的意思。
龍華寺旁邊,在一塊花崗岩巨石之上,一棵根須裸露的奇妙大樹,盤根錯節長在石上。巨石底下就是「乳泉」碑刻,為清代胡南藩手筆,尺許見方的楷書,筆劃蒼勁雄渾,字體秀麗。
在乳泉旁有一塊工整的篆體石刻「乳泉銘」。銘文云:「山有仙兮則名,水有龍兮則靈,乳泉涓涓兮不竭不停。可以洗心塵兮,可以鑒形。照山間之石壁,對江上之峰青……」。篆文石刻「乳泉銘」更是眾多石刻中的佳作。 乳泉旁邊有一石刻聯「泉邊有石皆吾友,客里逢人說此山。」乃民國蒙民偉所題。上聯寫西山奇石可愛可敬,均可作為好朋友;下聯寫西山之美,對任何人都可讚嘆一番。
離龍華寺不遠處有一高閣,立柱飛檐,凌空欲飛,名曰「中山飛閣」。原為李宗仁為紀念孫中山先生所建,並寫「飛閣記」一文,敘述建閣經過,勒石為碑,豎於閣中。文中說到他建飛閣的原因,是覺得西山風景雖好,「惟點綴名山,尚少傑閣」,於是與地方人士商量,下決心興建。建成之後,高興得還要親自為之起名,「竊喜而顏其閣日飛閣,亦取凌起半空,如大鵬振翮之義云爾」。這就是「飛閣」興建及得名的由來。
在中山飛閣之上、姚翁岩以南的幽深山道右側,有一塊巨大如船、藤蔓鋪錦的「飛來石」。此石上,修整出一塊高約2.5米、寬約1米的石刻,「天地正氣」四個紅色草書大字赫然醒目,署名陳錦輝。陳錦輝,廣西人,早年曾旅居台灣,後回大陸定居。他題寫的「天地正氣」四字,表達了愛國愛民的心聲和勇氣,令人肅然起敬。書法題刻,字大如桶,雄渾有力。
西山還有許多由嶙峋巨石堆疊而成的奇岩怪洞。如吏隱洞、姚翁岩和觀音岩……這些岩洞,幽深神奇,玲瓏秀削,摩崖石刻琳琅滿目,美不勝收。 吏隱洞又稱李洞,唐代御吏李明遠隱居於此而羽化成仙的故事已成為民間世代相傳的美談。該洞由三塊花崗岩巨石相互支撐而成。洞口朝東北,上刻有清代道光年間潯州知府張灝題寫的隸書「吏隱洞」。洞內岩壁上有大量的摩崖石刻。
「雲林幽谷亭」碑記里的一段文字是這樣描述吏隱洞的:「洞廣二文許,張口若月下弦,內穿穴若剖大瓮,石踞地而塞其半,游者輒止,以為其中空天有也。余窮而挖之,側身蛇行,穿穴逾石而進,始知此洞別有天地,其危岩壁立環內,突怒錯諤若搏噬。仰望古木蕭森,隱見雲際,日光下徹,叢影搖拂,若舞鸞鶴,岩盡處,旁出石台,上平如砥,可列飲食,左右夾巨右,墜為大壑,缺為谷口,廓然開朗,一望天際……」
沿途遊覽了姚翁岩、吏隱洞、半山亭,上方 「通天道」的摩崖石刻映入眼帘。所謂「通天道」,實際上是在巨大的絕壁上開鑿出來的一條石徑,高120級,寬1米多,筆直如線,陡峭得幾乎成直角。一鼓足作氣,繼續登攀,終於「通達天界」。「通天道」三個大字為狂草,書法遒勁婉潤,剛健雄渾,石刻功力深厚。
離開朝陽亭,沿着之字形的山間石徑,不斷往上攀行,先後經過仙人腳、鼎泉、虹橋,徑自往會仙峽走去,仰首隻見藍天一線,因此又叫「一線天」。民間傳說,有緣份的人往往可以在在這裡和神仙相會,會仙峽又叫神仙峽。在峽口石壁上刻有「神仙峽」三個大字,這是釋寬能法師的遺墨,筆法雄中帶秀、剛中有柔,古樸壯麗。過峽之後,立即右轉登上一塊巨石之上。於此眺望,心曠神怡。遠方,江野遼闊,潯州蒼茫;腳下深壑千丈,剛才走過的亭閣林岩歷歷在目。
作者簡介
一葉知秋,散文在線網簽約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