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變更

西域

移除 14,484 位元組, 4 年前
历史沿革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style="background: #E6E8FA" align= center| '''<big>玉门关遗址</big> '''|-| [[File:玉门关遗址.jpg|380px|缩略图| 居中|<big>玉门关遗址</big>[https://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80429/784113e378c8491ca54d5e78a22eca48.jpeg 原图链接][https://www.sohu.com/a/229889452_215157 来自 搜狐网 的图片]]]|-| style="background: #C0C0C0" align= center||-| align= light|
''' 西域中文名''' ,最早指周朝诸地。自汉代以来,西域狭义上指[[玉门关]]、阳关以西,葱岭即今[[帕米尔高原]]以东,[[巴尔喀什湖]]东、南及[[新疆]]广大地区。而广义的 :   西域 则是指凡是通过狭义西域所能到达的地区,包括[[亚洲]]中、西部地区等。
'''外文名''' : 西域到了后来演变为我国的西部地区的含义,所以[[青海]]、[[西藏]]亦是属于西域的范围。清代的“西域”的范围位东起[[敦煌]]以西,西至[[巴尔喀什湖]]及葱岭,南至[[拉萨]]界,北至[[俄罗斯]]及左右[[哈萨克]]界,[[青海]]西南地域、西藏北部地域很多也在其中。Western Regions
==基本信息=='''含&nbsp;&nbsp;&nbsp;&nbsp;义''' : 对今玉门关以西地区的总称
''' 中文名读&nbsp;&nbsp;&nbsp;&nbsp;音'''   西域: xī yù|}
''' 含义西域''' 对今 ,最早指周朝诸地。自汉代以来,西域狭义上指[[ 玉门 关]]、阳 关以西 ,葱岭即今[[帕米尔高原]]以东,[[巴尔喀什湖]]东、南及[[新疆]]广大 地区 。而广义的西域则是指凡是通过狭义西域所能到达 总称地区,包括[[亚洲]]中、西部地区等。
'''外文名 ''' Western Regions '''读音''' xī yù西域到了后来演变为我国的西部地区的含义,所以[[青海]]、[[西藏]]亦是属于西域的范围。清代的“西域”的范围位东起[[敦煌]]以西,西至[[巴尔喀什湖]]及葱岭,南至[[拉萨]]界,北至[[俄罗斯]]及左右[[哈萨克]]界,[[青海]]西南地域、西藏北部地域很多也在其中。
==历史沿革==
 
===地理形势===
 
地理方位词,在中国古代文献中多指中国玉门关、阳关以西的诸多国家和地区,在[[丝绸之路]]影响下,西域特指汉、唐两代中国政府安排的行政机构所管辖的今中国新疆大部及中亚部分地区,位于[[欧亚大陆]]中心,是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
 
西域国家主要分布在[[塔里木盆地]]、[[吐鲁番盆地]]和以北[[准格尔盆地]]的边缘,利用从高地上溶化的水在绿洲上生活,此外塔里木河与[[罗布泊]]是西域地区的主要农业、生活水源。因而该区域的国家兴旺与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据部分考古学家的判断,楼兰即是由于河流改道与[[罗布泊]]的迁移而灭亡的主要原因。(李江凤,《[[丝绸之路前夕和气候变化]]》,1992年;中国高等教育出版社《[[中国历史地理学]]》P125)
 
同时西域地区由于地理上的因素,国家的兴衰容易受到气候变化的影响,自11世纪以来东亚全境气候逐渐变冷,当地气候也受到强大影响,经过该地的商贸往来更乐意通过南方丝绸之路来进行,令西域贸易逐渐减少,各国也因此衰落。
 
根据考证,公元前17世纪西域地区已出现基本的国家形态,并大夏(今[[阿富汗]])一带的商人进行青金石贸易。此外,于阗(tiān,阳声)国(今中国[[新疆]][[和田县]]附近)出产的和田玉也在商朝帝王武丁的坟茔中所发掘,说明当地在前13世纪就已经有人定居。
 
在公元前5世纪左右,西域地区开始逐渐繁荣,西域各国利用地处东西方交往要道的地里优势逐渐发展,在西汉管辖下各国的经济文化的道德极大发展。
 
西域一带在可考历史中于前5世纪左右形成国家,并开始独立发展。《[[汉书·西域传]]》记载当时已有30余国分布在西域地区,故有“西域三十六国”之说。在[[张骞]]打通西域之前,[[匈奴]]一直是支配西域各国的势力。至汉代,行政机构西域都护府所管辖范围则已不只36国,《汉书·西域传》亦记载在前6年~5年中西域分裂为50余国。东汉末年,西域各国相互之间不断兼并,至晋朝初年形成了[[鄯善]]、[[车师]]等几个大国并起的局面。南北朝时期,西域局势再度变化,新兴的高昌国相继击败西域诸个国家,建立了一个地跨新疆大部的强国,除少数国家外西域诸国国土西迁,为中亚地区带来了繁荣的文化。
===汉都护府===
 
====都护府位置[3]====
 
西域都护府位于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简称“巴州”)的轮台县。野云沟乡和策大雅乡结合部距库尔勒市113公里,距轮台县城58公里,东经85 °04',北纬42°00',海拔高度990米。
 
====都护府设置====
[[File:汉武帝01.jpg|有框|右|[http://img.mp.itc.cn/upload/20170329/2d52f806a4c946bb91ee602afd3a998c_th.jpeg 原图链接][http://www.sohu.com/a/130938373_612628 来自搜狐 的图片]]]
汉武帝以前,西域小国林立,天山以北的一些小国受到匈奴的控制和奴役。
[[汉宣帝]][[神爵]]二年(前60年)在此设西域都护府 <ref>[http://www.docin.com/p-15162224.html 西域都护],豆丁网</ref> , 名为乌垒城(前名轮台国)是当时汉朝管理西域三十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中心,当时西域都护由皇帝亲自任命,3年1替(也有延长和缩短的)从未间断,据《[[汉书]]》记载:西汉历任都护18人,其中立传可考的历史上著名的有[[郑吉]]、[[郑宣]]、[[甘延寿]]、[[段会宗]]、[[廉褒]]、[[韩立]]、[[郭舜]]、[[孙健]]、[[李崇]]、[[但钦]]等10人。当时轮台国是个城郭之国。都护府直接对其统辖,轮台王曾多次受皇帝亲召幸朝。汉朝另设置戍已校尉、戍部候等行政、军事、机构,对当地的少数民族上层人物封以王、侯、将、相、大夫、都尉等官职,他们均受西域都护府的管辖。<ref>[http://bq.kongfz.com/description_35224/ 西域 简介],孔夫子旧书网</ref>
==== 西域 三十六国====
[[File:汉武帝01.jpg|320px|缩略图|右|<big>汉武帝刘彻</big>[http://img.mp.itc.cn/upload/20170329/2d52f806a4c946bb91ee602afd3a998c_th.jpeg 原图链接][http://www.sohu.com/a/130938373_612628 来自搜狐 的图片]]]
西域从汉武帝刘彻时起属于汉朝。西域三十六国是:[[婼羌]]、楼兰(鄯善)、且末、小宛、精绝、戎卢、扜弥、渠勒、于阗、皮山、乌秆、西夜、子合、蒲犁、[[依耐]]、无雷、难兜、大宛、桃槐、休循、捐毒(今乌恰县)、莎车、[[疏勒]]、尉头、姑墨(今阿克苏县)、[[温宿]](今乌什县)、龟兹(今库车县)、尉犁、危须、焉耆、姑师(车师)、墨山、劫、[[狐胡]]、渠犁、乌垒。三十六国中,一部分是游牧部落,另一部分是城郭之国。
东汉重新设立西域都护以后,进行了干预,被兼并的小国又纷纷恢复独立。东汉时,于阗从西汉时的0.33万户1.93万人增至3.2万户、8.3万人,焉耆从0.4万户、3.21万人增至1.5万户、5.2万人,疏勒亦从0.151万户增至2.1万户。当时[[于阗]]、[[焉耆]]、[[疏勒]]是西域三大强国。
==== 都护城 遗址====
在此有两处古城遗址:一处是乡政府东面一公里的一座小方城池,被水流冲刷过,城垣仅存1米,夯土干打垒建筑,建筑材料为黄沙土、防潮层,拉筋建筑材料为胡杨树枝,每0.33米为一叠层,周长约百米,城内散布着青灰色陶片,有白色的刻画点云纹和水波纹,城东有一城楼,南有城门。另一处古城遗址在乡政府东面10公里公路北侧,当地人称白土墩,估计是烽燧,1928年,我国著名的史地专家[[黄文弼]]先生在上述两处遗址上发掘出一些存贮粮食的陶罐,认为是西域都护府设立时期士卒在这里屯守的用物。黄文弼先生还在野云沟乡东北300米处发现了另一处较大的遗址,可惜现已辟为农田,他在所著的《[[塔里木盆地考古记]]》中写道:“野云沟村南约半里,有一高阜,面为深沙堆集,上生芦苇,间有红陶片”<ref>[http://m.sohu.com/a/128879618_651763 帝国刀锋之西汉名将郑吉(下):首任西域最高军政长官],搜狐网 2017-03-15</ref>。
[[File:塔里木盆地.jpg| 有框300px|缩略图|右|<big>塔里木盆地</big>[http://image.thepaper.cn/www/image/16/87/858.jpg 原图链接][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3032379 来自澎湃 的图片]]]
西汉末年,[[王莽]]篡位,中原骚乱,匈奴乘机统治西域,各族人民不堪敛税重苛的虐待,向东汉武帝请求3次,18国国王以送儿子到[[洛阳]]学习当人质真诚誓言。要求内属中原,[[刘秀]]在立足未稳之时,十分不情愿地将西域都护府迁往龟兹乾城(今新和县境内)。
 
====汉西域军政长官====
 
职称的发展
 
西汉时,都护为加于其他官号上的职称,多以骑都尉领其职,秩比二千石;东汉时为单任官职。[[武帝]]、昭帝时常在渠犁、轮台屯田,置使者校尉领护,以供应往来使者。宣帝地节二年(前68),遣侍郎郑吉屯田渠犁,与匈奴争车师,有功,迁卫司马,使护鄯善以西“南道”诸国。至神爵二年(前60),匈奴日逐王降汉,使郑吉发兵迎之,“北道”亦通,遂以郑吉为骑都尉,兼护车师以西“北道”诸国。因总领南北两道,故号都护。都护之置始于此。西汉时,都护治乌垒城(今新疆轮台东北),与渠犁田官相近,屯田都尉属都护。都护开幕府。属官有副校尉,秩比二千石;丞一人;司马、侯、千人各两人。都护职在统领大宛(今[[俄罗斯]]费尔干纳盆地)及其以东城郭诸国兼督察乌孙([[伊犁河]]流域)、康居(今锡尔河中游地带)等行国,颁行朝廷号令;诸国有乱,得发兵征讨。乌孙与汉结姻,故尤亲倚都护。自郑吉至王莽时,连置都护不绝,前后凡十八人,姓名见于史册的有十人。宣帝时有郑吉,元帝时有[[韩宣]]、甘延寿,成帝时有[[段会宗]]、韩立、廉褒、[[郭舜]],平帝时有孙建、[[但钦]],新莽时有李崇。至新莽末(公元23年左右),西域乱,李崇没于龟兹,遂罢都护。东汉光武帝建武二十一年(公元45),西域十八国请复置都护,光武帝不许。明帝永平十七年(公元74),始以陈睦为都护。次年,焉耆、龟兹叛,共攻杀陈睦,遂罢都护。和帝永元三年(公元91),将兵长史班超平定西域,遂以班超为都护,驻龟兹境它乾城(今新疆库车附近,其址未详)。十四年,[[班超]]还洛阳,继任者有任尚、段禧。安帝永初元年(107),西域乱,征禧还,自此不复置都护。至延光二年(123),以[[班勇]](班超之子)为西域长史,复平西域,遂以长史行都护之职。
 
====补充====
 
西汉宣帝第二年(公元前68年)派侍郎郑吉屯田渠黎(今新疆尉黎一带),与匈奴争夺东师,使护卫鄯善以西“南道”诸国安全。至神爵二年(前60年),匈奴逐日归降汉朝,[[郑吉]]派兵迎之,宣帝又命郑吉监护车师西北方(北道)各国的安全,因总领两道,遂号都护,此后“都护”就成为西汉派驻西域的最高长官的正式官名。西域都护官秩二千石,相当内地郡守,其下设副校尉、丞、司马等属吏。西域都护的设置,保证了[[丝绸之路]]的畅通,加强了民族间的团结和经济文化交流,标志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同时,因其在当地实行屯田政策,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西域农业生产的发展。王莽时期撤除,东汉或设或撤,安帝永初元年(107年)撤除。<ref>[http://www.docin.com/p-15162224.html 西域都护],豆丁网</ref>
====西域战争====
从玉门关到西域,有两条主要通道:一条经塔里木盆地东端的楼兰(鄯 善),折向西南,沿昆仑山北麓西行至莎车,为南道。南道西逾葱岭,可至中亚的大月氏、大夏、安息等国;另一条经车师前国,沿天山南麓西行至疏勒,为北道。北道西逾葱岭,可至中亚的[[大宛]]、[[康居]]、[[奄焉]]等国。西汉文帝初,匈奴的势力扩展到西域地区,在这里设置了“[[僮仆都尉]]”一职,对西域诸国进行监视,向它们征收繁重的赋税,并把西域作为进攻西汉王朝西北部的战略基地,对西汉构成极大的威胁。汉武帝对匈奴进行战争时,为了截断匈奴右臂,曾于建元三年(公元前 138 年),派汉中人张骞赴西域联络大月氏,欲利用大月氏与匈奴的矛盾,与大月氏共同夹击匈奴。张骞虽因大月氏不愿东返而未能完成此行的任务。但他在西行途中,传播了西汉的国威,获得了大量前所未有的西域资料,使西汉政府增加了对西域的了解,沟通了西汉与西域各族之间的联系。漠北战役之后,匈奴单于退往漠北,河西走廊也为西汉所控制,通往西域的道路已经打开,但是匈奴在西域仍保存着相当的势力,严重威胁着汉与西域的交通。
 [[File: 阳关、 玉门 关22.jpg| 有框300px|缩略图|右|<big>阳关、玉门关</big>[http://i3.bbs.fd.zol-img.com.cn/t_s1200x5000/g3/M0B/01/05/Cg-4WFRNBK-IFgL1AARjAlRR35oAAQingHpzpEABGMa913.jpg 原图链接][http://bbs.zol.com.cn/dcbbs/d232_524040.html 来自ZOL论坛 的图片]]]
元狩四年(公元前119 年),汉武帝派张骞再度出使西域,欲招引乌孙回河西故地,与西汉共同对付匈奴,仍未达到目的。但张骞派出的各位副使,访问了大宛、康居、大月氏、安息、大夏等国。这些国家与乌孙都派出使者入汉答谢,使西汉与西域诸国的联系更加密切。从此,西汉同西域的交通频繁起来。西汉王朝每年派到西域去的使臣,多则十几批,少则五、六批,每批数百人到百余人不等。这些使臣既担负着政治使命,同时也携带着许多西汉物产,与西域诸国进行经济交流。西汉以[[丝织品]]为代表的商品源源不断输往西域。西域诸国也经常遣使入汉。匈奴统治者极不情愿看到西汉政府和西域各国之间联系的加强,他们或派出军队吗,或利用他们所控制的一些西域国家,劫掠汉使,遮断道路,竭力破坏汉与西域的联系。为了确保西域通道,西汉政府在西域地区进行了一系列的战争。
如十六国后[[凉吕光]]在统一西域后,曾仿效汉代,设置西域大都护,行使主权。唐代,在边区各族先后统辖在一个政府下之后,也分别设置了都护府。唐东北有“安东都护府”;北边有“安北”、“单于”等都护府;西北有“安西”、“北庭”等都护府;西南有“保宁”、“支南”都护府;南边有安南都护府。这都借鉴于汉代,适应了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形成和巩固的需要,有着积极的历史作用。
 
===唐都护府===
 
唐代初年,唐朝军队在消灭[[回纥]]、[[突厥]]势力时,将触角伸向西域,除高昌不服统治被消灭以外,西域各国均臣服唐朝政府。不久西域统治交由安西都护府及北庭都护府进行处理,在西域设立了完备的行政体系,将西域划归陇右道,并设立安西四镇作为西域地区的主要城市,[[唐玄宗]]开元年间曾设立碛西节度使,统辖安西、北庭两大都护府,自此新疆地区成为唐朝的一部分。安史之乱后,唐朝无力控制西域,西域再次出现半独立政权。
 
====元汗国====
 
1206年,蒙古族杰出领袖[[铁木真]]建立蒙古汗国,被尊奉为“[[成吉思汗]]”(“拥有四海的君主”)。不久,成吉思汗率军进入新疆,把他征服的地方分封给次子察哈台,建立四大汗国之一的[[察哈台汗]]国。四大汗国中,元帝国即元朝居于宗主国地位,元朝皇帝被尊为“大汗”。与此同时,唐朝后期(9世纪中期)起从蒙古高原西迁到今天新疆地区的回鹘人的一支高昌回鹘,除了已经与当地原住民(属于白色人种)以及部分吐番人、契丹人融合,并于10世纪起改信[[伊斯兰教]]并译为“畏兀儿”之外,如今又吸收了蒙、汉、藏等民族成份,逐渐发展为近代维吾尔族。14世纪初期,察哈台汗国开始分裂为东、西两部。东部包括喀什、吐鲁番一带;西部以[[撒马尔罕]]为中心,统治[[帕米尔高原]]以西地区。今天的新疆绝大部分地区在东察合台汗国统治之下。
 
====明汗国====
 
明朝建立后,西域即今新疆仍然在东察合台汗国统治之下。明朝中叶,东察合台汗国演变为叶尔羌汗国(1514年~1678年),直到清朝初年才被由瓦剌演变而来的漠西蒙古所灭。所以,明朝时期,西域地区并没有直接归明朝中央政权管辖,但却在我国境内的少数民族蒙古族的一支统治之下。
 
====清建新疆省====
 
清代,漠西蒙古成为新疆重要势力,[[准格尔]]部在康雍乾三朝与清军进行了长期的军事冲突,最终在[[乾隆]]朝彻底平定,中央王朝重新在新疆建立统治。乾隆朝相继平定大小和卓叛乱,并迎回东归的漠西蒙古[[土尔扈特]]部,此后直至清末,一直对新疆进行着稳定的统治。但随着清朝实力的衰落与西方列强的兴起,最终丢失了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50万平方公里领土,一度全疆陷落于中亚的浩罕王国。幸亏[[左宗棠]]率领湘军收复新疆,并于1884年设立新疆省。
==文明变迁==
20世纪80年代中期,英国学者[[埃德尔]](M.Erdal)和格隆克([[M.Gronke]])刊布了新疆莎车发现的一批黑汗王朝文书,包括7件阿拉伯文契约,5件阿拉伯文突厥语文书,7件回鹘文突厥语文书,年代在公元11-12世纪。13-15世纪称雄中亚的察合台汗国,也用阿拉伯文拼写突厥语,通称察合台文。如今这种文字成了现代维吾尔文的标准字体,并与[[汉语拼音]]、回鹘式蒙文、藏文、壮语拼音一起,印刷在人民币上。<ref> [https://www.docin.com/p-516721865.html 西域文明的变迁],豆丁网</ref>
 == 西域文明相关信息== ===西域的“战国”时代=== 东西汉交替之际,中原战乱频仍,无论是篡汉的[[王莽]],还是挟武力重安汉室的光武帝[[刘秀]],都不可能把主要精力放到经营西域上。西域进入了“战国”时期。乘着这个短期的外来势力“真空”状态,西域先是由莎车王贤称雄,不久就为两强——[[于阗]]、[[鄯善]]——分立所取代。这时那个原为汉、匈奴两极所挤压摧折的西域小国鄯善(楼兰),获得一个机遇,降伏了南道的城邦小宛、戎庐、且末、精绝,一直把国界向西南拓展到今民丰县的尼雅河。 在莎车王利用汉朝放弃西域的机遇,自称“[[大都护]]”,而为其制服的西域各国,又尊称他为“[[单于]]”。大都护是西汉在西域所设最高军政长官——类似于总督。单于是匈奴王的称号,而贤一个人居然兼而有之。东汉光武帝建武二十二年,贤给鄯善王安写了一封信,要求他阻绝汉朝进出西域之道。安不但不听从,还杀了[[莎车]]使节。于是莎车王发兵攻鄯善。安率军迎战,兵败,逃亡于山中。莎车军队杀掠楼兰千余人,便引军西还。鄯善王收拾残众,还归战后的国都,面对破败家园再次上书汉朝,表示愿意派质子入侍,并请示汉朝重新于西域设都护。如果都护不设,只能奉匈奴为宗主。汉光武帝的精力主要放在中原政务上,给鄯善的回信中竟说:目前不可能派出都护,如果西域各国力不从心,可以便宜行事。于是,鄯善又附属于匈奴。 
===班超重构西域政治格局===
正是由于另一个与[[张骞]]齐名的杰出人士——[[班超]],东汉势力才再次进入西域。汉明帝永平十六年,班超为假司马[[出塞]],将兵随奉车都尉窦固出击匈奴,首战于蒲类海(即今巴里坤湖)。[[窦固]]很赏识班超的胆识才能,便派他和从事郭恂一起出使鄯善。
 [[File: 张骞03班超出使西域.jpg| 有框300px|缩略图|右|班超出使西域[http://img5b0988e595225.takungpaocdn.sohucs.com/2017images/101820180731/201710180315572337963f6ffb0e84af3ac7817ba5cfc0a34.jpg jpeg 原图链接][http://www.takungpaosohu.com.hk/culture/texta/2017/1018/120254.html 244367384_100028727 来自 大公 搜狐 张骞 的图片]]]
班超是汉代史学家、《[[汉书]]》作者班固的兄弟。历史上有名的“投笔从戎”、“封侯相”、“生入玉门关”等典故,都是据他的经历概括而成。如果说,[[张骞]]是奠定了西汉时期与西域政治关系的第一人,那么班超则是东汉时经营西域的设计师。班超前后在西域长达30年,而他独立处置的第一件事,就是率36名壮士出使天山以南的鄯善。
天黑之后,他们直奔匈奴人的驻地。正赶上刮起大风,班超让10名壮士拿着军鼓埋伏于驿馆后边,约好:一见火起就击鼓狂呼。其余人手执兵刃潜于大门两侧。班超在上风头放了一把火。火起,鼓噪震天,匈奴使节一片惊乱,不知出了什么事。班超亲手格杀了3个出逃的匈奴人,部下又杀死了30多个匈奴人,剩下100多都烧死在驿馆里。待到第二天,班超才通知了从事[[郭恂]],并带着匈奴人的首级去见鄯善王广,使鄯善举国震怖。又经班超反复劝慰,[[晓以利害]],鄯善王只得承认这一既成事实,背叛匈奴,归附汉朝,再次向朝廷派出质子。稳定了鄯善局势,班超便再次为汉朝打开了通向西域的大门。此后,班超之子班勇又建议派西域长史率500人屯驻楼兰,终于东汉之世,西域的政治格局都依班超当年的举措为依归,把楼兰/鄯善放到首要位置,作为进出西域的门户。
===中原势力从西域淡出=== 汉代以后,中国史籍中关于[[楼兰]]/[[鄯善]]的记载比较简略零散。仅知鄯善成为西域三十六国中的重要国家,长期雄踞南道,但一直力图与中原王朝保持良好关系。前凉时期,鄯善王元孟向凉王张骏献女,号为“美人”,为其建“宾遐观”作为住所,并在鄯善国中的楼兰城(即海头)设西域长史府。但在中原没有强有力的统一王朝时,很难把鄯善和整个西域都纳入势力范围。所以,尽管我们有资料证实,自汉末以来鄯善仍然是西域一个富有活力、影响颇广的国家,但许多丰富生动的内容都失载于正史。 由于《史记》、《汉书》、《后汉书》以后的正史中有关楼兰的记载比较简略零乱,一些曾路经其地的人所留下的有关游记内容 ,就显得[[颇为重要]]。好在由于楼兰的地理位置,几乎各个历史时期都有路经其地进出西域的人。 ===法显抵达佛国鄯善=== 后秦[[弘始元年]](339),年近六十的[[和尚]][[法显]]从[[长安]]首途,[[西行求法]]。他是行纪完整保存至今的少数西行者。据《隋书·经籍志》,隋朝时尚存有关法显及西行经过的著作3种,即《[[佛国记]]》、《[[法显传]]》、《法显行传》,而南朝人僧祐《[[出三藏记集]]》又著录《[[佛游天竺记]]》一卷。流传至今的法显行纪到底是上述4种书籍中的哪一种,换句话说其正名究竟是什么,学界意见尚不统一,我们在行文中暂且称之为《法显传》也只是一个变通的作法。不过,这毕竟不影响它的价值与意义。 据《法显传》可以看得出来,直到上路时,法显及其一行对旅途情况仍颇乐观。当他们离开敦煌继续西行,才开始领略到此行之艰苦。出敦煌不远,就进入干热多风的白龙堆沙漠。《法显传》中以颇为传神的笔触记下白龙堆的观感: 沙河中多有恶鬼热风,遇则皆死,无一全者。上无飞鸟,下无走兽,[[遍望极目]],[[欲求度处则莫知所拟]]。唯以死人枯骨为标志耳。 最后一句的意思是说:沿途全无正式的道路,凡遇有死人骸骨处,便知是曾经为人走过的古道。 他们一行经过17天艰苦行程,才到达鄯善国都。那时的鄯善已经较多地接受了内地的习俗,只是在着装上“以毡褐为异”。显然,鄯善国土地的瘠薄崎岖、物产不丰,给法显留下了深刻印象,然而他更关注的,是鄯善国王信奉[[佛法]],全国竟有僧人4000多,全是修小乘学的,寺院及一般百姓“尽行天竺法”。为此,法显一行在鄯善留居了一个月。此外,法显还记述:鄯善国内出家人都习用“天竺书天竺语”,但世俗百姓则用胡语。可惜,法显没有指明这一胡语的名称,只是附注说,西域各国“国国胡语不同”。有关鄯善所用的独特语言,直到本世纪初——1500年以后——经英国探险家[[斯坦因]]在尼雅古城的发掘,才为世人所知悉。 根据法显的见闻,我们可以对当时——4世纪前期——鄯善的国力做个大致的评估。据《汉书》,在汉时楼兰/鄯善王国有14100人,有胜兵(可服兵役的男丁)2912人。如果上述数字大致可靠,那么可知当时鄯善国的居民男女比例失调,男多于女,否则不可能每4.8个鄯善国民就有一个[[胜兵]](士兵)。即便每4个成年男丁中有一人[[出家为僧]],那么在法显抵达时鄯善王国的人口也应有大约8万人(76800人)。位居地广人稀、物产不丰的边陲,鄯善国在300余年间人口增加五六倍,主要靠兼并土地居民、扩大版图。这就证明,那时的鄯善仍是西域大国。 ===过客宋云=== 然而,到了一个多世纪之后,北魏[[孝明帝]]神龟元年(518)敦煌人[[宋云]]和[[僧人]][[惠生]]奉后魏太后之命往西域取经,路经此地时留下了[[惊鸿一瞥]]。据说鄯善“其城自立王”,但那时已为崛起于青海的部族吐谷浑吞并,并由吐谷浑国主的次子宁西将军镇守,“总部落三千以御西胡”。据此,在法显路经时,鄯善国力正在极盛的顶点。到宋云路经,其地变易宗主、居民,而古国鄯善则已散尽遗民。宋云的西行记原本早就失传了,但是片段内容还保存在《[[洛阳伽蓝记]]》之中。 在法显与宋云之间的三个世纪,是楼兰/鄯善王国走向消亡的过程。这正是中国西北民族兴替的时期。 ===唐僧玄奘 和真实的“西游记”===[[File:西游记.jpg| 有框300px|缩略图|右|<big>重温《西游记》经典</big>[https://timgsa.baidu.com/timg?image&quality=80&size=b9999_10000&sec=1574432934358&di=95bff8053bacb4226828da3c12045533&imgtype=0&src=http%3A%2F%2Fy.zdmimg.com%2F201807%2F08%2F5b41be7bf08af2791.jpg_e600.jpg 原图链接][https://www.smzdm.com/p/9981618/p5/ 来自许镜清 的图片]]]
西行求法并留下经行记的僧人,最著名的是唐初的[[玄奘]]。以其西行取经为蓝本创作的长篇小说《[[西游记]]》,使玄奘(即[[唐僧]]、[[唐三藏]])妇孺皆知。而印度当代史学家曾指出,如果没有记载玄奘西行的《[[大唐西域记]]》流传至今,就没办法重建和研究印度中古史。玄奘不像法显,从陆上去,从海上还,他来去都是路经西域的。唐太宗贞观三年(629)离境西行,贞观十八年(644),负经东归。路经楼兰/鄯善故地,是他在西域的最后一段行程。《大唐西域记》中,玄奘这样记述楼兰王国故地见闻:
<center>大汉设置西域都护府,在西域行使国家主权,从此西域纳入华夏版图!</center>
<center>{{#iDisplay:t0676f7g2yi|650560|480390|qq}}</center>
<center>《百家讲坛》(八)经略西域</center>
<center>{{#iDisplay:p0904uutntw|650560|480390|qq}}</center>
<center>西域都护 开疆拓土</center>
<center>{{#iDisplay:h0159nx6x66|650560|480390|qq}}</center>
<center>新疆舞蹈 西域风情1</center>
<center>{{#iDisplay:y0153zjj8pp|650560|480390|qq}}</center>
==参考资料==
[[Category:670 中國地方志總論]]
243,000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