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县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西县古称西犬丘或西垂,又名西城,为先秦祖地,是秦文化的发源地,秦昭襄王时置西县,故治在今甘肃陇南盐官,当属陇西郡。《括地志》云:"秦州上邽县西南九十里,汉陇西西县是也。《清一统志》记载:"西县故城在秦州西南一百二十里。"《晋书》地道记载:"始昌城故西县城也"。[1]
基本信息
历史沿革
西县本名为"西"。据《史记·秦本纪》等记载,秦人先祖称自己的居住地为"西"。按东汉许慎《说文解字》的解释,"西"的意思为"鸟在巢上","西"卤"同形。这种解释正好印证了秦人先祖的鸟图腾。秦人本为鸟部族,以鸟为图腾,"鸟在巢上",意思为鸟部族居住的地方。同时,还有另一层意义。《尚书·禹贡》记载了"和仲宅西"的史实,即尧帝时期就有一族人称"和仲之族",擅长天文观测技术,被尧帝派到西部来进行长期的天文观测,他们所居之地称为"西",即后来的"西犬丘""西垂",具体为今天的陇东南盐官川。秦人本为东夷族之一支,秦人先祖既崇拜"鸟",又崇拜"太阳",因此,有专家称秦人先祖为"阳鸟部族"。秦人部族一直称自己的这块祖地为"西"。这里有他们的宗庙、陵园,以及城池,秦国早期的都城也在这里。
"西县"之地,又名"西犬丘""西垂"。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刘琳《华阳国志校注》、王国维《秦公敦跋》均认为在天水西南一百二十里。《汉书·地理志》云:"西,《禹贡》嶓冢山,西汉所出,南入广汉白水,东南至江州入江。过郡四,行二千七百六十里,莽曰西治。"《史记·夏本纪·索隐》曰:"嶓冢山在陇西西县,汉水所出也。"《后汉书·郡国志》云"西,故属陇西,有嶓冢山,西汉水。"
周朝时期孝王"邑非子于秦",秦人的发祥地在西垂(西犬丘)一带,史称"非子邑秦", "居西犬丘"。中经襄公,直至文公时秦都才由西垂迁到汧渭之会。秦昭襄王时置先秦祖地设"西县"。 《括地志》云:"秦州上邽县西南九十里,汉陇西西县是也。《清一统志》记载:"西县故城在秦州西南一百二十里。"《晋书》地道记载:"始昌城故西县城也"。除去古志误差,西县地望即盐官。
关于西县记载,秦封泥有"西共丞印"、"西丞之印";秦陶文有"西道"、"西处"等 ;湖南博物馆藏秦兵器有"廿年相邦冉"戈,铭文:"廿年相邦冉造,西工师□,丞□,隶臣□" 。西,地名,为秦故都,后改为置县。《水经注》:"秦庄公伐西戎破之,周宣王与其先大骆犬丘之地为西垂大夫,亦西垂宫也"。《读史方舆纪要》:"西城在秦州西南百二十里,即所谓西犬丘也,非子始居此,后庄公复居焉。秦置西县,两汉因之,地属陇西郡。《汉书·地理志》陇西郡有西县,"莽曰西治"。《正义》引《括地志》云:"西县故城在秦州上邽县西南九十里"。由于古代的"里"距离标准时有不一,秦西县即在今甘肃天水市西南一百二十里的盐官。
《诗经·秦风》主要以马为题材所反映的正是秦人早期在西汉水上游盐官河流域的生产生活情形。其他唐诗诗作中关于西县题材的有:杜甫《咏盐井》,元稹《使东川·西县驿》,薛能《西县作》,《西县途中二十韵》等。
秦汉时期: 西县为陕-甘-川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线路与支点。得陇望蜀,北接渭水,南通川蜀,地理上处于古丝绸之路渭水线复线和茶马古道交汇处。
西汉时,为凉州刺史部陇西郡西县,西南部有益州刺史部武都郡、嘉陵道和陇西郡羌道,王莽时期改西县为西治。
东汉时,地属凉州刺史部汉阳郡西县。
三国时,盐官地域称之卤城,为魏蜀交战界地,双方互相争夺,各有怀属(蜀汉称之卤城,曹魏称之西县)。
晋时,属秦州天水郡始昌县(晋改西县日始昌)。
关于西县地名别称,《说文解字》载:"卤: 西方咸地也。从西省,象盐形。东方谓之 㡿 ,西方谓之卤。"可见西卤同义,篆书"西"字类似"卤"字,又因为盐官乃产盐胜地,故西县又称卤城。
《史记·绛侯周勃世家》云:"围章邯废丘。破西丞"。《史记·樊哙传》云:"(哙)······还定三秦,别击西丞白水北"。均在此。
王莽时改西为"西治"。25年刘秀复原名。曹魏西县属天水郡。"空城计"的传说故事就发生这一时期。
晋改西县为始昌县,取义秦人发迹"始昌"之意。
公元228年春天,诸葛亮的第一次北伐大军由汉中出发分两路出击。诸葛亮坐镇西县,作为战略预备队应付各个战场出现的不测。诸葛亮六次北伐至少三次以西县(或卤城)为根据地或战场(史称卤城大战),诸葛亮在失去街亭后"拔西县千余家还于汉中"。
西县为先秦祖地,是秦文化的发源地。据专家考证,其地域在今甘肃陇南市礼县大堡子山(秦人第一陵园遗址)以东,其文化类型明显有区别于大堡子山以西的以高寺头遗址寺洼文化为代表的西戎羌氐文化。
西县物华天宝,是秦人第一都城"西垂宫"所在地。[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