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西北汉子(赵庆梅)

西北汉子
图片来自免费素材图片网

《西北汉子》中国当代作家赵庆梅写的散文。

目录

作品欣赏

西北汉子

从李自成行宫回来,明白了米脂的婆姨更是美在内心的,男士们戏谑猎艳的心沉静了许多,少了好奇,多了敬重;在榆林绥德短驻几日,我想象中强壮豪爽的西北汉子的朦胧面目,逐渐清晰成几个忘不掉的形象。

刘莉老师曾给我许学琪老师的照片,说这是东道主,绥德的汉子,还说曾在蒲城见了的。蒲城行匆促人多,真没什么印象了。

8月2号晚到绥德,第二天上午听到敲门声,打开门,是许老师和他的笑,那种极真诚、平易,让人没有距离的笑。

此后见到许老师,便总见那令人踏实的笑,和挂在嘴边的“行呢吗?”“多谢啊,再来榆林……”他总是担心照顾得还不周到,感激着与每个人的缘分,一顿饭也不曾吃得安稳,总要各个桌子走上几遍,对长者敬重照料,对同辈关怀问候……

在密集有序的行程中,我默默慨叹:这是怎样精心的策划部署,背后付出了多少心血和劳动啊!这里面,有许老师对家乡文化的精熟热爱,有令人感动的对家乡厚重历史的自豪,更有对来自全国各地文友的真诚与热情。

许老师极安静,在你兴致盎然地观赏某一景致,激动地赞叹眼前的风光,默默地品味任一文化时,你看不到他在哪里;而当你对某个细节不能明白,某种文化联系困惑时,他和他憨厚的笑就自然地出现了。三言两语幽默平易的解说,让你感觉西北的文化就在碗边筷头,就浸透在日子里,过后想想,却又深厚动人。许老师的平易,让人觉得他嘴里的文化,是每个西北人开口就能讲述,扬声就可歌唱的。他们就像黄土粒,属于那片高原。而高原也必要由他们才能表达出成长的、鲜活的文化。

第一天到榆林,活动还没开始,我和刘静便去榆林古街转了,下着雨,古街颇有意味。买了便宜好吃的枣夹子,吃了陕北凉皮,看好了一家服装店两条嘻哈风的牛仔裤,又走进了一家银饰铺子——这以前已经看了几家了。我们两个吃陕北凉皮时,相中了年轻老板娘戴的没有任何装饰的银镯子,决定都买一只。

六元一克,一百克的镯子六百元钱,比北京便宜不知多少。我们说另外的店里也有,是不是品质一样?小伙子说,这种镯子,各个店里都差不多的。他问我们在哪个店里还见了,刘静告诉他在一个古怪的老太太那里,很倔强不会说话的老太太。小伙子笑了,说应该是和自己的父母相识的,也算长辈了,还说在老太太那里买也不会错的。听他这样说,我们立即决定不再对比选择了,就在这里买。

小伙子细心地为我们戴上镯子,又用一把橡皮锤把合口处敲得严丝合缝,就连有完美强迫症的刘静也觉得两只镯子已完美到极致。

我俩都爱银饰,此后又在古街上尽兴买了些,刘静不再自己判断,每样东西都在买前买后去找小伙子商量,反正古街也不是很长。小伙子认真地替我们分析赏鉴,诚恳地给出估价,这让我们这两个盲宠银饰的外行人第一次买得愉悦踏实。于是更来劲了,有空就去银饰店淘那古朴有特色的,似要把后半生所需银饰都买齐了。

喜欢银饰,还喜欢石头木器,看到王老师的“木艺作坊”店,便不由进去了。店里古朴典雅,从棚顶的灯,到地上的书橱,到桌案几上的陈设,都如《核舟记》所言,“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真是巧借原料,化平凡为神奇。细看每件雕品,无不独具匠心,又具实用性。更令人感动的是雕品都以表现西北文化为主题。

有座木刻很是恢弘粗犷,问起,王老师说这是依据《刘海戏金蟾》的神话主题雕刻的,古籍说这个神话的人物原型刘海蟾是后梁陕西人,后来衍生为“刘海戏斗金蝉”为治疗母亲眼疾的神话故事。王老师说,作品还获得全国铜奖呢。听到雕像有这样丰富唯美的内涵,我不由起了收藏之意,问起价钱,王老师说,很想把这些作品做成系列,不舍得出售。我油然而生敬意:爱木雕、爱家乡、爱西北的文化,开着这样一个小店,更多是为了一种文化的表达,这也正是这片土地上长大的虔敬爱家的孩子啊!并且,文化艺术也只有摒弃了名利,才真正能安静地走得更高更远。

回到北京,朋友圈里看到王老师又去乡下采风,找到了百年的老榆木。照片里广阔的蓝天,辽远的黄土地,还有历经沧桑半埋半露在黄土中的枯朽的榆木。真觉得,王老师是在黄土高原深处畅游的一尾健壮的鱼,他游得专注而深沉,只有这样本土文化的传承人才能够探得高原的脉搏和心跳。他的生命,本就属于高原,而经历高原数百年风雨的老榆木的生命故事,正需这样黄土高原的儿女细细地品味,讲述的。

从绥德石魂广场上去,居然是居民和村落,连村子的名字都忘了问,却记住了一老一小两个“西北汉子”。

老人近八十岁了,和老伴住在两孔窑洞里。第一次走进窑洞,我很好奇,这里空间不大,却极干净整洁,地面床案一尘不染。窑洞最里面还有一个小巧的门,是储藏室,老人打开门,里面米面物什,也一般井然有序。

院里西厢是厨房餐厅,右边是花园菜圃,都打理得生机盎然,包括院子尽头临街的高台上,也布置了一个类似茶台的清雅空间。

刘静忙着照相,老大爷高兴地同我们合影,居然还拿出手机要求加微信好友,他用起手机来和年轻人一样娴熟呢。

屋里的大娘也热情招呼我们,却始终坐着,估计行动不便。老大爷一个人把老伴照顾得清爽洁净,里里外外雅致又有情调,真不像一位农村老人啊,我由衷赞他一定会健康百岁的!

老人高兴地送别我们。下午,他居然把照片做成相册传给了我们,刘静打开相册,惊喜失声。黄昏微雨中,我们坐在榆林古街的长椅上看相册,感动到落泪。为老大爷对生活的热爱,还有对老伴,对我们这匆匆过客的真情。

也是在绥德石魂广场后面的一个高坡上,坡路两边是高低的枣树、瓜蔓和各种叫不上名字的蔬菜。上得坡来,两只小狗汪汪叫个不停,待我们进院后,又绕着我们的腿高兴地摇尾巴了。小院儿因我们的到来变得热闹起来。

老太太热情邀请我们进窑洞看看,又请我们吃新摘的水果。我却被坐在一堆白菜后的小男孩儿吸引了:是一个虎头虎脑的三四岁的孩子,他在用小笤帚扫着一叶叶翠绿玉白的白菜叶上的土,专心致志。我猜这小山一般堆积的白菜大概是用来晒干的——扫净泥土,免得干后叶片皱缩了不好清洗。从我们进了这个院子,小男孩儿就安静地坐在这里扫着,偶尔用小手推开跑来捣乱的小狗。听着我们对他的奶奶夸赞他,听到我要刘静给我和他照张照片,他都没有抬头地工作着。这般沉稳仔细,丝毫没有小孩子应有的任性、贪玩,更丝毫不见乖张……而北京城里这么大的孩子,多半还要大人抱着哄着呢……

我不由想,许学琪老师、卖银饰的小伙子、木艺王老师,还有高坡上的老大爷,都是这样在劳动中,在厚重的黄土地上长大的吧,没有虚饰、没有矫情。就如那黄土般沉默而坚实。

做了多年教师,也宠溺地养大自己的孩子,我越来越真切地感到,我们中国的孩子,实在需要这样脚踏实地的品质啊,这样的品质,也是我们国家的信心。如此,我们中国才更有坚实的未来吧。抚着孩子小小的后背,我内心溢满了喜爱和感动。

想起老大爷相册所配的郑少秋的《摘下闪闪满天星》中的歌词:“崎岖里的少年抬头来,向青天深处笑一声,我要发誓把美丽拥抱,摘下闪闪满天星……把心声写给青山听……”

始终仰望蓝天,心中装着对土地的感恩、对未来的向往;始终脚踏黄土,朴实经营着热爱的生活,坚强面对生活的苦难。这是此行我理解的西北汉子。

和学生一起朗读《安塞腰鼓》时,每每被文中的句子感动:“它使你从来没有如此鲜明地感受到生命的存在、活跃和强盛。它使你惊异于那农民衣着包裹着的躯体,那消化着红豆角、老南瓜的躯体,居然可以释放出那么奇伟磅礴的能量! ”每读至此,我都会泪湿眼角。为着这片贫瘠土地上世代生息的元气淋漓的汉子们,为他们的质朴,他们的努力,他们的真情……

木艺作坊王老师的微信图像,是他脚蹬白底黑布鞋,身穿白小褂、黑色裹脚裤,腰间飞扬着红绸布,正在激昂打鼓的一张照片。

是啊,正如刘成章所说:“黄土高原哪,你生养了这些元气淋漓的后生,也只有你,才能承受如此惊心动魄的搏击! ”

也只有,黄土高原上生养出来的西北汉子,才打得出如此惊心动魄的生命的鼓声![1]

作者简介

赵庆梅,七十年代生于内蒙呼伦贝尔盟。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