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城縣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襄城縣,河南省許昌市轄縣,位於中原腹地,西倚伏牛山脈之首,東接黃淮平原東緣,地勢呈西高東低,氣候四季分明;總面積920平方千米,轄10個鎮、6個鄉;2018年總人口88.17萬人。
襄城縣春秋時期稱「氾」,後因周襄王避難居此,故名襄城。秦統一六國後設襄城縣,至今已有2200餘年。境內文物古蹟眾多,有明朝時全國八大書院之一的紫雲書院,始建於唐武德年間(618年—626年)的「中州第一禪林」乾明寺,道教聖地柏寧崗五嶽廟,春秋時期留下的古城牆、瓮城,以及文廟、奎壁等文物保護單位、文物古蹟、文物保護點100餘處;其中襄城文廟、古城牆、乾明寺被國務院核定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18年,襄城縣實現地區生產總值371.9億元,同比增長8.7%。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完成32.6億元,增長4%,第二產業增加值完成177億元,增長9.5%,第三產業增加值完成162.3億元,增長8.9%。[1]
目錄
行政區劃
截至2018年,襄城縣轄10個鎮、6個鄉:城關鎮、潁橋回族鎮、麥嶺鎮、潁陽鎮、王洛鎮、紫雲鎮、庫莊鎮、十里舖鎮、山頭店鎮、汾陳鎮、湛北鄉、茨溝鄉、丁營鄉、姜莊鄉、范湖鄉、雙廟鄉。縣人民政府駐城關鎮煙城路。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襄城縣位於河南省中部,地處東經113°22′—113°45′,北緯33°42′—34°02′,東與許昌、臨潁、郾城,南與舞陽、葉縣、平頂山市郊區,西與郟縣,北與禹縣等縣市相鄰。縣境東端姜莊鄉河北王村,至西端十里舖鄉高莊村,廣41千米;南端湛北鄉湛灣村,至北端汾陳鄉宋堂村,袤31千米。縣城居邑境中部略偏西南,北距省會鄭州113千米,南離平頂山市區20千米。總面積920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襄城縣處於伏牛山脈東段,縣境西南部為連綿起伏的淺山區,以馬棚山為最高,海拔462.7米;北部為丘陵地帶,海拔90—128米;中東部為平原,海拔80~90米;東部低洼,海拔64米。縣境東西長約41千米,南北寬近31千米。全縣地勢呈西高東低,由西北王洛鄉房村至東南姜莊鄉河北王村,坡降為1:1600。諸山系伏牛山余脈,構造為侵蝕低山區。全縣有首山、紫雲山、令武山、孟良山(原名高陽山)、焦贊山(原名仙翁山)、龜山(原名靈泉山)、尖山、白石山、夜虎山等大小山頭9座,面積80.4平方千米。山脈分布在縣境西南部的紫雲、湛北、山頭店3個鄉鎮。有海拔81—128米的崗丘7個。其中包括八士崗、百寧崗、風陽崗、麥嶺崗、胡崗、堯城崗、靈樹崗,面積共44.8平方千米,約占全縣總面積的20%。
氣候
襄城縣屬暖溫帶大陸季風氣候,四季分明。全縣一般冬季受大陸性氣團控制,夏季受海洋性氣團控制,春秋為二者交替過渡季節。春節時間短,乾旱多風,氣溫回升較快;夏季時間長,溫度高,雨水集中,時空分布不勻;秋季時間短,晝夜溫差大,降水量逐漸減少;冬季時間長,多風,寒冷少雨雪。年平均日照總時數為2281.9小時,年平均日照率為52%,全年太陽輻射總量為121.49千卡/平方厘米。農作物生長季節的太陽總輻射、光合有效輻射及日照均比較充裕,可滿足農作物一年兩熟的需要。年平均氣溫14.7℃,年平均積溫5463.8℃。其中:日平均氣溫7月份最高27.6℃,1月份最低0.8℃。極端最低氣溫為零下15.3℃,極端最高氣溫42.3℃。風向隨季節變化非常明顯,冬季盛行偏北風、夏季多為偏南風,全年以西南風最多。年平均風速2.4米/秒。夏初常出現乾熱風,以5月24日至29日出現頻率最高。
水文
襄城縣屬淮河流域。境內有大小河流16條,遍及全縣16個鄉(鎮),多為西北一東南流向,總長299.5千米。南部為沙汝河水系,東北部屬潁河水系。北汝河、潁河兩條主幹河流,自西部、西北部入境,流經11個鄉(鎮),總長69.9千米,流域面積309平方千米,承接境外3個地區12個縣的經流水;境內支流有14條季節性排澇河道。系西北一東南、南北及西南—東北流向,一分布在全縣的16個鄉(鎮)。
自然資源
水資源
襄城縣地表水相當豐富,但時空分布不均,境內各區差異明顯,加之地面控制工程少,可利用量不大。地表徑流與自然降水相一致,多雨季節強度大而集中,形成徑流流失。山崗平原和自流區常年徑流量合計為1.42億立方米,水庫僅能控制359萬立方米。所產生的徑流,多隨河道排出境外。過境水量年均達11億立方米以上.以北汝河流量最大,年達9.47億立方米,控制工程以及提灌僅能利用0.572億立方米,占總量的11.8%(按75%保證率計);潁河流量為2.04億立方米,可利用0.121億立方米,占總量的12%。
植物資源
襄城縣境(包括歷史上曾有過的)栽培農作物、林木、花卉和藥用植物等,共有467種。縣境林業資源豐富,全縣林業占地9.6萬畝,林木819.2萬株,木材蓄積量32.8萬立方米,年生長量8.2萬立方米,覆蓋面積9.6萬畝,覆被率7.1%,林種分:用材林、防護林、經濟林、特用林、竹林等類,樹木品種約85種。境中藥資源品種多,蘊藏量大,質量好。據1987年調查,中藥植物有4門、80科、285種,總蘊藏量約125177公斤。其中地道、大宗藥材30種,新發現的中藥材75種,引種藥材7種。縣境花卉除人藥者外,主要有:牡丹、金鳳、玉簪、對紅等。
動物資源
襄城縣境內獸類有野兔、黃鼬(黃鼠狼)、刺蝟、狐狸、狗獾、狼、狸貓,鼠、蝙蝠、穿山甲等。鳥類有麻雀、喜鵲、烏鴉、大雁、小燕、斑鳩、山鷹、杜鵑、百靈,啄木鳥、貓頭鷹、黃鸝、山雞、野鴿、鷂、布穀鳥、野鴨、司明喳等。蛇和昆蟲類有蝴蝶、蜻蜒、螳螂、蟋蟀、蜘蛛、蝸牛、蚯蚓、螞蟻、蚱蜢、螻蛄、蜈蚣、一壁虎、黃蜂、蠐螬、虱子、跳蚤、豆蟲、棉蛉、紅蜘蛛、地老虎、毛毛蟲、蛆、土蠶、蚜、蠅、蚊、蚰蜒、蟬、青布袋、蟈蟈、尺蠖、蛇等。水產類有青蛙、青魚、草魚、蝦、蟹、螺、團魚、黃鱔、泥鰍、蛤蜊等。
礦產資源
襄城縣境煤炭主要分布在南部和西南部山區,埋深一般為300—1200米,遠景儲量約為20億噸左右,保有儲量為14.1億噸,約占平頂山煤田總儲量的17.2%。煤炭儲量大,質量好,分布集中。縣麥嶺鄉處豫東低凹地帶西部,含油層較厚。縣礓石資源豐富,總儲量約1.17億立方米,多分布在崗丘地區。礓石是一種生產水泥的主要原料,目前僅是小量地開採利用縣紅石儲量約有37億立方米。
人口
截至2018年底,襄城縣總人口88.17萬人;常住人口69.23萬人;城鎮人口29.19萬人;鄉村人口40.04萬人;出生人口1.08萬人,出生率12.28‰;死亡人口0.63萬人,死亡率7.16‰;自增人口0.45萬人,自增率5.12‰;城鎮化率42.16%,提高1.72個百分點。境內除漢族外,還有回、滿、蒙、瑤、壯等18個少數民族。
經濟
綜述
2018年,襄城縣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371.9億元,同比增長8.7%。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完成32.6億元,增長4%,第二產業增加值完成177億元,增長9.5%,第三產業增加值完成162.3億元,增長8.9%。三次產業比重為8.8:47.6:43.6,第三產業比重比上年同期提高1.5個百分點。全年全縣居民消費價格總指數(CPI)比上年上漲2.4%。食品煙酒類上漲0.8%,居住類上漲4.1%,生活用品及服務類上漲1.2%,交通和通信類上漲5%,教育文化和娛樂類上漲2.1%,醫療保健上漲4.6%,衣着類和其他用品和服務類與上年同期持平。
2018年,襄城縣固定資產投資增長9.5%。其中,工業投資比上年下降26.9%,第三產業投資增長92.5%,房地產開發投資增長31.4%。產業集聚區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1.4%,循環經濟產業集聚區固定資產投資下降26.8%,特色商業區固定資產投資增長44.5%。 2018年,襄城縣全體居民可支配收入20251元,增長9.2%。其中,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127元,比上年增長8.6%;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958元,比上年增長9%;城鎮居民人均消費支出25116.98元,增長3.6%,農村居民人均消費支出12095.1元,下降4.8%。
第一產業
2018年,襄城縣糧食種植面積173.8萬畝。其中,小麥種植面積67.5萬畝;油料作物種植面積4.7萬畝;煙葉種植面積8.7萬畝。全年全縣糧食產量58.99萬噸,比2017年增長7.8%;油料作物產量1.11萬噸,比2017年下降15.9%;肉類總產量6.12萬噸,下降17.6%;禽蛋量3.47萬噸,下降18.7%。蔬菜種植快速發展。
第二產業
2018年,襄城縣全部工業實現增加值160.1億元,比上年增長9.1%。工業經濟占GDP的比重達到43%。規模以上工業實現增加值同比增長9.4%。其中:大型工業企業實現增加值69.5億元,增長24%;中型工業企業實現增加值6億元,下降10.5%;重工業增加值75.9億元,增長14.9%,高技術產業實現增加值0.9億元,增長8.4%。
2018年,襄城縣煤炭開採和洗選業增加值6.4億元,下降15.3%;煉焦工業增加值15.7億元,增長23.8%;農副食品加工業增加值0.4億元,增長0.5%;化學原料和化學製品製造業增加值39.7億元,增長36.3%;電氣機械和器材製造業增加值10億元,增長12.3%,非金屬礦物製品業增加值3億元,下降27.4%;皮革、毛皮、羽毛及其製品和製鞋業增加值1.7億元,下降22.9%,醫藥製造業增加值0.8億元,增長22.4%;化學纖維製造業增加值0.2億元,下降18.5%。全年焦炭320.2萬噸,增長23%;洗煤53.2萬噸,增長12.3%。
2018年,襄城縣具有資質等級的7家建築企業共實現產值6.1億元。全年全社會實現建築業增加值17.9億元,比上年增長9.1%。
第三產業
2018年,襄城縣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完成68億元,同比增長10.3%,總量居全市第6位,增速居全市第2位。分城鄉看,城鎮實現零售額48.4億元,增長10.4%。分行業看,批發零售貿易業實現零售額46.7億元,增長12.1%,住宿餐飲業實現銷售額21.3億元,增長9.6%。
2018年,襄城縣實際到位境外資金8024萬美元,占市定目標任務7965萬美元的100.7%。實際利用省外資金。合同省外資金112億元,到位省外資金44.64億元,占市定目標任務44.03億元的101.39%,增速6.7%。外貿進出口總額。全縣完成進出口總額8209萬美元,完成進出口總額同比增長-4.41%。
2018年,襄城縣交通運輸、倉儲及郵政業實現增加值14.8億元,比上年增長5%。全縣郵政業務總量6015.2萬元,同比增長23.34%。電信業務總量2.97億元。全縣固定電話年末用戶3.5萬戶,年末移動電話用戶達到53.1萬戶,計算機互聯網絡年末用戶10.9萬戶。各旅遊景區(點)接待遊客1156萬人次,同比增長18.7%,旅遊綜合收入5.75億元,同比增長51.7%,高於目標0.5個百分點。
截至2018年底,襄城縣金融機構人民幣各項存款餘額288.2億元,同比增長1.7%。其中,住戶存款餘額225.9億元,同比增長11.9%;金融機構人民幣各項貸款餘額194.1億元,同比增長11.2%;住戶存款餘額56.1億元,同比下降0.1%。
社會事業
科學技術
2018年,襄城縣一家企業申報2018年河南省重大科技專項,項目已被省科技廳立項。一個項目獲得省級自主創新專項資金。一家企業成功爭取中科院科技成果轉移轉化項目1個。某公司申報的一個項目已獲省科技廳批准,並推薦其申報國家星創空間。組織兩家企業成功申報市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指導兩家企業成功申報2018年河南省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全縣全年共申請專利1500件,授權470件。發明專利申請150件,授權17件,使用新型專利授權330件。
教育事業
截至2018年底,襄城縣在校學生131596人,其中:中等職業技術學校6053人,普通高中14279人,初中38008人,小學73002人,特殊教育254人(其中:特殊教育學校33人)。
文化事業
截至2018年底,襄城縣共有藝術表演團體(有營業執照的)12個,縣級文化館1個,縣級公共圖書館1個,農村書屋423個,文化廣場372個。廣播電視事業不斷發展,全縣數字電視用戶達到2.9萬戶,實現城區全覆蓋。
醫療衛生
截至2018年底,襄城縣新農合參保人數751666人,參保率超過90%;全縣共有衛生機構547個,實有病床床位3384張,衛生技術人員2829人。
2019年8月,入選為緊密型縣域醫共體建設試點縣。
社會保障
2018年,襄城縣新增城鎮就業人員11610人,新增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14009人,全縣登記失業率3.0%。全縣城鎮低保939戶,1784人、發放城鎮低保款554.5萬元;農村低保7363戶,11236人,發放農村低保款3003萬元。全年廉租住房補貼對象共計480戶,補貼金額463052元。基本實現了醫療保險全覆蓋。
交通運輸
襄城縣南距煤城平頂山20千米,北距古都許昌40千米、鄭州國際機場70千米,東距內陸特區漯河45千米。孟平、平禹鐵路貫穿境內,311國道和329、238、103三條省道交匯於縣城,許平南高速公路穿境而過。
2018年,襄城縣農村公路總里程1375.464千米。其中:二級公路149.399千米,三級公路40.294千米,四級公路1002.52千米,等外路183.251千米。瀝青路面210.603千米,水泥路面981.61千米,無路面183.251千米。縣道263.526千米,鄉道391.863千米,村道720.102千米。全縣完成客運量1150.92萬人次,客運周轉量2152.22萬人/千米;完成貨運量1126萬/噸,貨運周轉量128460噸/千米。
風景名勝
截至2018年底,襄城縣有3A級景區1家(毛主席視察襄城紀念館)。2A級景區3處,分別為:紫雲山景區、百寧崗五嶽廟景區、首山乾明寺景區。
古城牆
襄城縣古城牆是許昌市襄城縣古城遊覽區的重要人文景觀,最早建於春秋,成規模於漢代,魏、晉、唐、宋年間,屢加修建;明、清歷經修葺,最後形成垛口1944個,長5千米、高7米、寬5米,宏偉壯觀的城牆。現存古城牆全長2297米,高6.5米,寬5米。2013年5月,經國務院核定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百寧崗五嶽廟
百寧崗五嶽廟為許昌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河南省襄城縣東南20千米,329省道轉縣道溝丁路可直達,南距平頂山市區30千米,北離許昌市區45千米,東距漯河市區40千米。
紫雲山風景區
紫雲山風景區地處河南省襄城縣境內,311國道,鄭南、許南公路穿境而過,距鄭、汴、洛、宛均百餘千米,平、許、漯15-60千米,與石人山飛少林寺、乾明寺聯為一體。景區由九山十八峰,五湖一條河和眾多文物古蹟組成,面積40多平方千米。
乾明寺
乾明寺初建於隋開皇十六年(569年),後唐清泰元年(934年)省念禪師擴建,漸成規模。元初曾遭兵焚。明成化年間,主持深別源靠募緣歷時14年(1465—1479年)方重建而成。主體建築有照壁、鐘鼓二樓、重門、東西伽蘭殿、地藏王殿、中佛殿、彌勒殿、三佛殿、方丈室、戒堂、齋堂、知客房計100餘間,占地150餘畝。寺院西側塔林有宋、元、明、清歷代磚塔372座,造型各異。首山西端峰巔,有文峰塔,八角十三層,閣樓式磚塔,高十餘丈,數十里外便可看到。乾明寺被譽為「中州第一禪林"。 2013年5月,經國務院核定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毛主席視察襄城紀念館
毛主席視察紀念館位於襄城縣城區西北十里舖鎮小張莊村八七廣場,八七廣場共占地126畝,其中廣場及綠化部分占地117.3畝。廣場上矗立着高9米的毛主席銅像,銅像四周矗立着32個碑樓,64通石刻皆採用毛澤東主席的詩詞書法作品。毛澤東主席紀念館位於廣場北部,是一處古樸典雅的仿古建築群。館區占地面積共8.7畝,建築面積達2000平方米。主體為柱廊型群體建築,各展廳朱柱環抱外廊。紀念館周邊民居是以漢族地區傳統民居為主流的規整式住宅,以採取中軸對稱方式布局的四合院式建築。
文廟
文廟位於縣城老城區偏西北(原城關一小),座北朝南,為河南省1963年公布的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該廟為紀念教育家孔子和弘揚儒學而建。廟始建於唐貞觀二年(628年),金初戰亂遭毀,元至大、至治年間曾兩次修葺,明洪武二年(1369年)重建,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改、擴建。擴建後規模宏大,形成南北長192米,東西寬118米,占地22656平方米的建築群。2013年5月,經國務院核定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