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抗(表抗)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表抗(表抗)1963 年,美国费城癌症研究所的科学家布伦百格,在研究一位患白血病的澳大利亚人的血液时,发现了一种抗原物质。 澳抗、表抗、两对半实际上都是乙型肝炎的检验指标,它们的命名,体现了人类对这个问题的认识有个不断深化的过程。[1]
乙型肝炎病毒的各个部分对人体来说都是抗原物质,如外壳部分称为乙肝表面抗原 (HBsAg) ,核心部分称为乙肝核心抗原(HBcAg), 此外,还有 e 抗原 (HBeAg) ,存在于病毒核心内。表面抗原及核心抗原都可引起机体的免疫反应,产生相应的抗体,其中与引起皮肤有关的主要是表面抗原。其引起的皮肤病有以下两种:
(1)小儿丘疹性肢端皮炎发病机理不清楚,有人认为是由于乙肝病毒通过皮肤粘膜所致的原发性感染,也有人认为是由于乙肝病毒抗原 抗体复合物沉积所致。一般见于儿童,以 2 ~ 6 岁居多。无明显前兆而突然发疹,为针头到绿豆大小扁平充实性丘疹、暗红、紫红或淡褐色。主要发生于四肢及面部,不痒,可伴有浅表淋巴结肿大。皮疹经 2 ~ 8 周自然消退,可有轻度脱屑。在皮疹出现的同时或 1 ~ 2 周后发生急性无黄疸性肝炎。患者无肝炎症状或仅有低热、倦怠和全身不适,查体发现肝肿大,但无压痛,血清转氨酶高,血清表面抗原呈阳性,但此种澳抗阳性患者 3 个月后约半数可转阴,此后转阴率极慢。
(2)乙型肝炎抗原血症为乙肝患者伴发的皮肤病表现。急性乙肝患者,在发病前 2 周有 10% ~ 20 % 发生荨麻疹,少数病人可发生红斑、斑丘疹、多形红斑、猩红热样红斑、红皮症及紫癜等,同时可伴有关节痛。慢性乙肝患者可在躯干、四肢发生炎症性丘疹,中心化脓、结痂、萎缩,形成特殊的痘样疤痕,此皮疹可持续多年,且随着肝炎病情的变动而波动。此外,尚可发生肝病常见的皮肤表现,如红斑、痤疮、红斑狼疮样改变、膨胀纹、紫癜等等。
当时他并不知道这种抗原物质在血液中存在的意义。由于这种抗原来自一名澳大利亚人的血液,所以便将它命名为澳大利亚抗原,简称为 “澳抗” 。
进一步研究证实,这种抗原与 “ 同种血清性黄疸 ” 有关。 “ 同种血清性黄疸 ” 与以往所称的 “传染性肝炎” 不同,它的潜伏期较长,主要经输血或注射传染,呈散发性,部分病人的病程迁延,甚至形成慢性肝炎。而 “ 传染性肝炎 ” 则潜伏期较短,主要经消化道感染,往往呈暴发性流行,但预后较好,一般不会演变为慢性肝炎。显然这位澳大利亚白血病病人很可能是因为经输血而感染了 “ 同种血性黄疸 ” ,因而在血液中检出这种抗原物质。
由于澳抗的发现使区别 “ 同种血清性黄疸 ” 与 “ 传染性肝炎 ” 有了实验证据。因此,目前已将 “ 同种血清性黄疸 ” 称为乙型肝炎,而 “ 传染性肝炎 ” 则称为甲型肝炎。既然已经证实澳抗与乙型肝炎有关,便将澳抗改称为肝炎相关抗原,即 HAA 。当然严格地说,应该称为乙型肝炎相关抗原。不久,科学家们又注意到这种抗原物质,实际上只是乙型肝炎病毒的外壳,而不是乙型肝炎病毒的全部,所以把这种抗原物质正式命名为乙型肝炎表面抗原( HBsAg ),简称为 “ 表抗 ” 。在一个人的血液中查到表抗, 表示他曾经感染过乙型肝炎病毒,当然他不一定是一个肝炎病的患者。
随着检验技术的进步,除了能检查血液中的乙型肝炎表面抗原外,还能检查表面抗体、 e 抗原、 e 抗体及核心抗体,由于核心抗原在血中不能检出,所以群众便将表面抗原、表面抗体、 e 抗原、e抗体及核心抗体合称 “ 两对半 ” 。血中检出表面抗原的意义前面已经叙述,血中查到表面抗体,则表示曾经受过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但已经产生抗体,对乙型肝炎病毒的再感染可以产生一定的免疫力。e抗原被认为是乙型肝炎病毒的一部分,血中查出e抗原,表示有大量乙型肝炎病毒存在于血液中,具有传染性。e抗体的发现,表示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已被控制,很少再有传染性。核心抗体的存在,表示有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证据,如果是核心抗体 ──免疫球蛋白M,则表示体内仍有乙型肝炎病毒存在,病毒正在复制,处于感染期。
目录
参考文献
- ↑ 乙肝表面抗体指标过高是什么意思搜狗问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