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行為遺傳學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搜狐網 的圖片

行為遺傳學是一個科技名詞。

世界三大漢語詞典分別是中國大陸的《 漢語大詞典[1]》(共13冊,5.6萬詞條,37萬單詞)、中國台灣的《 中文大辭典 》(共10冊,5萬詞條,40萬單詞)以及日本的《 大漢和辭典 》(共13冊,4.9萬詞條,40萬單詞)。漢字是記錄漢語的文字[2],它已有六千年左右的歷史,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

名詞解釋

行為遺傳學(behavioral genetics)亦稱「心理遺傳學」、「行為發生學」。行為科學與生物遺傳學的交叉學科。運用心理學和遺傳學理論研究生物基因型對有機體行為的影響,以及在行為形成過程中遺傳和環境之間相互作用的規律。旨在分析和探討有機體重要的行為或心理物質(如學習、智力、精神病症等)與遺傳的關係。達爾文和高爾頓最早從事行為遺傳學的研究。達爾文提出,天才和智力遲鈍都有明顯的家族性。高爾頓研究過當時傑出人物的身世,1869年發表《遺傳的天才》一書;提出天才人物的家庭成員大多是天才,而且能力也有家族遺傳的傾向。他首次用雙胎法和統計分析方法,說明獲得性行為性狀不能遺傳。

意義

深入了解動物行為的形成和發展的遺傳機制將會提高人類利用動物資源的能力,推動仿生學的發展。此外,在闡明基因-神經(腦)-行為之間的關係之後的,也將為防治行為異常的遺傳疾病提供理論依據。

發展歷史

行為與遺傳的關係

20世紀初期,遺傳學發展早期的一些遺傳學者曾注意到行為與遺傳的關係。但是在後來的遺傳學的迅速發展中,那些容易被識別的形態性狀(例如果蠅的體色、眼色、剛毛性狀等)成了主要的研究對象。

50年代中期J·赫什和美國遺傳學家T·多布然斯基等曾一度從事果蠅趨光性的行為的遺傳學研究。他們通過多代的選擇得到了為多基因所控制的具有明顯正、負趨光性的群體,但是人工選擇一旦停止,差別就迅速消失。

獨立的學科

60年代後期,行為遺傳學逐漸發展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以美國的M·德爾布呂克和S·本澤、英國的S·布倫納為代表的一些分子遺傳學家陸續轉向行為遺傳學的研究。他們在多種生物中通過誘變處理得到影響許多行為(如趨光性、趨化性、迴避運動、求偶行為等)的突變型。然後從神經生理學、生物化學、組織胚胎學、細胞遺傳學等學科的角度,運用多種技術對這些突變型進行分析,探尋行為遺傳的機理。

20世紀末期,細胞與分子層次的系統生物學與系統遺傳學的興起,基因組、蛋白質組、代謝組學生物技術和計算生物學、計算神經生物學等方法的進展,神經元、神經網絡生理生化功能、發育生物與遺傳學的研究進入了細胞信號傳導、細胞通訊、神經內分泌與基因表達調控的發展時期。

人類的行為遺傳研究

在人的行為遺傳研究中,雙生兒法占有重要的位置。暈車、暈船、夢遊、便秘、夜尿、睡眠中磨牙等行為在一卵雙生兒中有很高的一致性,說明它們有遺傳基礎,不過對這些行為的遺傳分析不容易進行。關於智力的遺傳方面,一卵雙生兒研究、智商測定和系譜調查結果也都說明了遺傳因素的重要性。可是由於智力的發展與社會環境、個人的努力有極大的關係,而且智力測定又不象其他性狀的測定那樣客觀,所以是一個更為複雜的問題。

人類中也有一些由於單個基因發生突變或染色體數目發生改變而造成的行為異常。例如嚴重的苯丙酮尿症(見先天性代謝缺陷)患者智能低下,腦電波異常,步行困難,這是單個基因突變的結果。自毀容貌綜合徵患者也表現為智力發展遲緩,全身運動發生障礙,是伴性隱性突變所致。克氏綜合徵、特納氏綜合徵(見染色體病)患者的智力也都明顯下降。有人認為染色體組型為XYY的男人進入青春期後性格易變得凶暴,犯罪率高。但近年來也有一些學者對此說持有異議。

生命活動是一系列行為的總合。一定的行為既是為了維持個體的生命,也是繁衍種族的需要。動物具有求偶交配及照料後代的行為,說明自然選擇不但保留了對個體生存有利的行為模式和基因,而且還保留了保證種族繁衍的行為模式和基因。英國行為遺傳學家N.廷伯根研究刺魚(Gasterosteus sp.)的精細求偶行為和雄魚為撫育幼魚而犧牲自己的行為就是著名的例證。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