蠵龜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蠵龜 |
蠵龜(學名:Caretta caretta):是海龜科蠵龜屬的一種。是現存最古老的爬行動物。體長100-200厘米,體重約為100千克。頭較大,寬約15厘米;上、下頜均具極強的鈎狀喙。頭部背面具有對稱的鱗片,成體背部無棱。背部表面覆以角棋逢對手或稱角質盾片,呈平鋪狀排列,背甲呈心形,背甲後緣略呈鋸齒狀,腹甲較平坦,每側甲橋處有下緣角板3塊。腹角板、股角板、肛角板依次漸狹。四肢扁平呈鰭足狀;前肢大,後肢較小,內側各有2爪,比綠海龜多1個爪,適於游泳;長成後或具1爪。尾巴較短。背部棕紅色或褐紅色,有不規則的土黃色或褐色斑紋,腹部檸檬黃色或黃色。
簡介
主要捕食底棲或漂浮的甲殼動物、軟體動物、特別是頭足類動物、水母和其他無脊推動物,偶爾吃魚卵,也吃海藻等植物性食物。喜歡在珊瑚礁、大陸架或是長滿褐藻的淺灘中覓食。分布於大西洋、太平洋和印度洋內溫水海域。中國南海、東海海域有太平洋蠵龜。體大,分為大西洋蠵龜和太平洋蠵龜2亞種。蠵龜體形較大,體長100-200厘米,背甲長740-870毫米,寬530-700毫米,殼高272-330毫米。呈心形,末端尖狹而隆起。頭較大,寬127-180毫米,頭背鱗片對稱排列,前額鱗兩對,其間常有1枚小鱗。頂鱗大,單枚,後緣中線常有縱裂紋。額頂鱗4-7枚;眶後鱗3-4枚,兩顎相向鈎曲,上顎稍長於下顎。下顎邊緣無齒狀突。下顎腹側各有3-4枚頦片。
評價
體表盾片鑲嵌排列。頸盾寬短,單枚。個別標本分裂為二。椎盾5-6枚,肋盾一般5對,偶有一側為4或6枚者。除間或有一側肋盾為4枚而不與頸盾相接外,正常情況下第一對肋盾與頸盾相接。緣盾12對,僅1號標本為13對。最後一對緣盾間常有凹缺,與相鄰緣盾一起略呈鋸齒狀。甲橋具3對下緣盾,其後緣無孔。四肢槳狀,前肢前緣長430-850毫米,後肢前緣長270-350毫米,均具1-2爪。前肢前緣有一列起棱的大鱗,余皆不規則頭背棕紅色,頭側淡棕色,頭腹及顎黃色。頸背色深。眼大,虹膜及眼周棕黑色。背甲棕紅色,有不規則的土黃色或黑色斑紋。腹甲色淺,呈檸檬黃色,無斑紋。四肢背面亦為棕紅色。[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