蜻蜓目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蜻蜓目 |
中文名:蜻蜓目 拉丁学名:Odonata 界:动物界 门:节肢动物门 亚 门:六足亚门 纲:昆虫纲 亚 纲:有翅亚纲 目:蜻蜓目 亚 目:均翅亚目、 间翅亚目、差翅亚目 超 目:蜻蜓总目 |
蜻蜓目(学名:Odonata)是节肢动物门昆虫纲的一目,半变态。蜻蜓目是昆虫纲的一目。该目成员多数为大、中型昆虫。雄性在性成熟时,把精液藏入交合器中。两对翅膜质透明,翅多横脉,翅前缘近翅顶处常有翅痣。腹部细长,雄性交合器生在腹部第2、3节腹面。全世界分布,尤以热带地区为多。已知约5000种,中国记载约350种和亚种。蜻蜓,体长20 - 150毫米。颜色多艳丽。触角短小,刚毛状,3 - 7节。复眼发达,占头部的大部分,单眼3个。口器咀嚼式。上颚发达。前胸较细如颈。中、后胸合并,称合胸。本目下分3亚目。 [1]
蜻蜓目简介
蜻蜓是食肉性昆虫。他们捕食苍蝇、蚊子、叶蝉、虻蠓类和小型蝶蛾类等多种农林牧业害虫。蜻蜒是有益于人类的一类重要天敌昆虫。“蜻蜓点水”是蜻蜓将卵产在水中的生物学特征。其幼虫(虫)生活在水中,生活期因种类而异,蜓类一般为2年,有的长达了3至5年。有学者认为蜻蜓是农业环境生态系统中的指示物种。 蜻蜒是一类比较原始且种类较少的昆虫。全世界约有5000种。中国蜻蜓的种类有多少?Needham(1930--1932)在《中国蜻蜓手册》(A Manual ofthe Dragonflies of China)及其后增订共记录我蜻蜓目种类283种。胡经甫(1935)在《中国蜻蜓名录》(Catalogue Insectorum Sinensium)中,辑录中国蜻蜓目计87属308种。隋敬之、孙洪国(1986)《中国习见蜻蜓》一书,以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当时收藏的中国蜻蜓标本,记述了中国蜻蜓208种。Davies等(1984--1985)的《世界蜻蜓种类名录》(The Dragonflies of the World,A SystematicList ofthe Extant Species ofOdonata)被认为是现今有关全世界蜻蜓种类最完备的名录,共收全世界已知蜻蜓5600余种。其中,中国的己知种类仅有250多种。赵修复(1990)《中国春蜓分类》记中国春蜓科22属145种 。
蜻蜓目外形特征
蜻蜓目(5张) 蜻蜓目包括蜻蜓和豆娘。头大,半球形或亚铃形。复眼发达,单眼3个。触角刚毛状。翅膜质,分布有发达的网状翅脉。腹部细长。按其捕食能力,可分三类:豆娘类,体纤瘦弱,飞翔力差,捕食能力也弱;蜻类,飞翔力强,捕食功能健全;蜓类,飞行极强,在山间小溪迅速来回飞行捕捉猎物。全世界6500余种,我国有400余种,分属20多个科。
蜻蜓目生长繁殖
蜻蜓交尾(6张) 半变态,一生经历卵、稚虫和成虫3个时期。绝大多数稚虫水生,许多蜻蜓年生1代,有的种类要经过3~5年才完成1代,卵产于水面或水生植物体内。
交配时,雄虫用腹部末端的肛附器捉住雌虫头顶或前胸背板,雄前雌后,一起飞行。有时雌虫把腹部弯向下前方,将腹部后方的生殖孔紧贴到雄虫的交合器上,进行受精。许多蜻蜓没有产卵器。它们在池塘上方盘旋,或沿小溪往返飞行,在飞行中将卵撒落水中;有的种类贴近水面飞行,用尾点水,将卵产到水里。
蜻蜓目栖息环境
豆娘(4张) 稚虫又称水虿,常栖息于水中砂粒、泥水或水草间,取食水中的小动物,如蜉蝣及蚊类的幼虫,大型种类还能捕食蝌蚪和小鱼。老熟稚虫出水后爬到石头、植物上,常在夜间羽化。
蜻蜓目下级分类
蜻蜓目,共分3亚目,23科,约6500种,中国已知400种,估计约有600多种。 蜻蜓目昆虫以成虫的形态特征与生活习性分为3个亚目:差翅亚目、均翅亚目(亦称束翅亚目)和间翅亚目。 白痣单脉色蟌 均翅亚目(束翅亚目)Zygoptera,色常艳丽,统称“蟌”,俗称“豆娘”。前后翅的形状和脉序相似。翅基部柄状或不成柄状,前后翅中室形状相同为四边形,中无斜脉分隔;复眼在头部两侧突出,两眼间距大于眼的宽度;雄2个内肛附器;体细长;停息时四翅多竖立胸的上方,少数种如华扇蟌属的河南华扇蟌Sinocnemis henansis Wang 2003息时却四翅平伸 。休息时一般四翅竖立体背。稚虫体细长,腹末有3个尾鳃 ,尾鳃是呼吸器官,常呈叶片状,也有呈囊状或其他形状。分为蟌总科Coenagrionoidea、色蟌总科Calopterygoidea、歧蟌总科Hemiphlebioidea、丝蟌总科Lestoidea等4总科,共8~22科。
拉氏蜓 间翅亚目Anisozygoptera,特征介于均翅亚目与差翅亚目之间。体形似差翅亚目,脉序似均翅亚目。前后翅中室形状不同,与均翅亚目不同;中室末分成三角室与上三角室,与差翅亚目不同;复眼不显著向外突出,雌性复眼间距小于眼的宽度,雄性复眼上方几乎接触;中胸长小于宽;腹部末端膨大。称蟌蜓。中型昆虫,头大且转动灵活,两对翅膜质透明,翅多横脉,翅前缘近翅顶处常有翅痣。腹部细长,雄性交合器生在腹部第2、3节腹面。翅基部不呈柄状,后翅大于前翅。是古老的孑遗物种,有活化石之称。有学者把差翅亚目和间翅亚目归入Epiprocta,或将间翅亚目列入差翅亚目下,另设Neoanisoptera包容原差翅亚目所属各种。间翅亚目仅含1科1属4种,中国已知2种 。
褐斑蜻蜓 差翅亚目Anisoptera,俗称蜻蜓。后翅基部比前翅基部稍大,翅脉也稍有不同。前后翅形状及脉序不同;翅基部不成柄状,不显著狭长;室被斜脉分为三角室及上三角室,在前后翅又通常呈不同形状;两复眼多接触或以细缝分离;雄1个肛附器;停息时四翅向两侧平伸 。休息时四翅展开,平放于两侧。稚虫短粗,具直肠鳃,无尾鳃。包括蜓总科Aeshnoidea、大蜓总科Cordulegastroidea、蜻总科Libelluloidea等3总科,共11科。蜓科和蜻科最为常见,广布于我国各地。
均翅亚目 Zygoptera 细蟌总科 Coenagrionoidea 原蟌科/朴蟌科 Protoneuridae 细蟌科/蟌科 Coenagrionidae 综蟌科 Synlestidae 山蟌科/蹒蟌科 Megapodagrionidae 丝蟌科 Lestidae 畸痣蟌科 Psudostigmatidae 拟丝蟌科 Lestoideidae 短脉蟌科/扁蟌科 Platystictidae 扇蟌科/琵蟌科 Platycnemididae 丽蟌科 Amphipterygidae 隼蟌科/鼓蟌科 Chlorocyphidae 溪蟌科 Epallagidae 美蟌科 Polythoridae 色蟌科 Agrionidae 沼蟌科/绿蟌科 Heliocharitidae 歧蟌总科 Hemiphlebioidea 歧蟌科 Hemiphlebiidae 间翅亚目 Anisozygoptera 昔蜓总科 Epiophlebioidea 蟌蜓科 Epiophlebiidae 差翅亚目 Anisoptera 蜓总科 AEshnoidea 古蜓科 Petaluridae 春蜓科/箭蜓科 Gomphidae 大蜓科/勾蜓科 Cordulegastridae 蜓科/晏蜓科 AEshnidae 蜻蛉总科 Libelluloidea 伪蜻蛉科/弓蜓科 Corduliidae 蜻蛉科/蜻科 Libellulida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