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蜀山镇安徽省无为市下辖镇,位于无为市西南部,是原蜀山区公所所在地,省道军二路横贯东西,市道银岗路竖穿南北,境南西河与黄金水道长江相连,素有无为市西大门之称。[1]

中文名称: 蜀山镇

外文名称: Shushan town

行政区类别: 镇

所属地区:安徽省无为市

下辖地区: 17个行政村(社区)

政府驻地: 蜀山社区

电话区号: 0553

邮政区码: 238300

地理位置:安徽省无为市西南

面 积: 125.57平方千米(2017年)

人 口: 61076人(2017年)

气候条件:亚热带季风气候

著名景点:泊山洞,双泉寺,天井山国家森林公园 黄姑老街

机 场:芜湖宣城机场

火车站:无为站、芜湖站

车牌代码: 皖B

目录

乡镇简介

位于安徽省无为市西南角,西与庐江县白湖镇相邻,东与泉塘镇一脉相连,北与巢湖毗邻,南与洪巷镇、鹤毛镇隔水相望。蜀山镇距县城35公里,到长江码头18公里,省道军二路穿镇而过,且三县交界。全镇总面积125.57平方千米(2017年),耕地面积66960亩,水面积13767亩,丘陵及山场面积8162亩。全镇有山有圩,镇西北以丘陵山地为主,地势呈西高东低,以乌龙山、陡壁山、沿山山脉相连,绵绵不断。东南地势平坦,绝大多数为圩区,即:七联圩、团结圩、拾联圩、潘湖圩和临河圩连成整遍圩区,占全镇面积的80%以上。

地理位置

位于安徽省无为市西南部。辖3个社区、14个行政村。镇政府驻蜀山社区,距县城30千米。百胜社区距县城40千米。S319军(铺)二(坝)公路、石(涧)凤(凰山)公路过境。景点有天井山国家森林公园,双泉寺,泊山洞,黄姑老街等。

历史沿革

1950年设蜀山镇,1952年设百胜乡。1958年设蜀山公社,1962年设百胜公社。1983年改蜀山乡、百胜乡,1987年蜀山撤乡建镇。1992年百胜乡并入蜀山镇,1995年复置百胜乡。1996年,蜀山镇面积53平方千米,人口3.4万人,辖双圩、集中、拾联、蜀山、张李、仁泉、白湖、建成、苏疃、新栗、黄姑、方圩、天保、新安、阮家疃、凤凰山16个行政村和蜀山居委会;百胜乡面积70平方千米,人口2.8万人,辖花桥、关河、河南、石岗、洪岗、坳山、潘湖、湖东、墩周、双泉、湖边、临壁、百胜、杨桥、小坳、德和16个行政村。2005年末,撤销百胜镇,并入蜀山镇。

各村代码

341422108:~001 121蜀山社区~002 220黄姑社区~003 220百胜社区~200 220集中村~201 220仁泉村~202 122凤凰山村~203 220新安村~204 220白湖村~205 220苏疃村~206 220德和村~207 220双泉村~208 220拾联村~209 220杨桥村~210 220花桥村~211 220关河村~212 220石岗村~213 220湖东村

自然资源

全镇土地资源丰富,多为潜育型青湖泥田土,底质厚,耕作层有机质含量高,适宜种植水稻。主要水资源有西河、劳改河、郭公河流域,水系发达,圩内河渠沟叉星云密布,总长达40-50公里;镇境内山林资源有下泊山、凤凰山、团山、鸟官山、老陈山、乌龙山;矿产资源十分丰富,主要是石灰石,储量超过2亿吨,具有较高的开采价值。镇域内旅游资源也较发达:皖北第一洞——泊山洞旅游景区就坐落在方圩下泊山的脚下,洞内共开发三层形成十八大景区、186个景点,洞内钟乳石千姿百态、晶莹剔透,石枝、石旗、石花、石鹅管堪称溶洞四绝。另境内有国家森林公园——天井山国家森林公园,园内山顶有天井,终年不枯不溢,有距今1700余年的青檀树,有始建于六朝,鼎盛于唐宋的双泉寺。黄姑明清老街入选安徽省第二批次古村落保护名单。

人口状况

2005年全镇总人口为34618人,其中男性18348人,女性16270人;农业户口8033户,30985人,非农户口908户,3633人。除汉族外,有高山族4人,藏族、回族、黎族各3人,蒙古族2人,苗族、壮族、布依族、侗族、阿昌族各1人,共20人,占总人口的0.06%。61076人(2017年)。

建置

1985年,镇辖8个行政村(以下简称村),144个村民小组,有4397户,人口16434人,总面积约30平方公里。

1992年,撤区并乡,镇辖31个村、一个街道居委会,共4275个村民小组,15006户,人口约6.3万人,总面积138平方公里。

1995年撤乡并乡,镇辖16个村,一个街道居委会,共232个村民小组,7806户,人口3.4万人,总面积55平方公里。

2004年并村,镇辖蜀山、黄姑、西河三个街道居委会,蜀山、黄姑、阮疃、集中、张李、仁泉、凤凰、拾联、新安、方圩、天保、苏疃、白湖13个村,153个村民小组,总人口约3.5万人,总面积56.4平方公里,蜀山街道为镇政府所在地。

2005年并镇,原百胜镇并入蜀山镇,辖蜀山、黄姑、百胜3个社区居委会,28个村,327个村民小组,总人口约6.5万人,总面积128.89平方公里,蜀山街道为镇政府所在地。

2006年并村。镇辖蜀山、黄姑、百胜3个社区居委会,集中、仁泉、凤凰、拾联、新安、苏疃、白湖、德和、湖东、石岗、关河、双泉、杨桥、花桥14个村,333个村民小组,总人口约6.7万人,总面积128.89平方公里,蜀山街道为镇政府所在地。

区域经济

工商业

截止2005年底,全镇共有9家石料企业,5家自来水厂及1座轮窑厂、两个加油站和一个液化气站,千吨以上船舶120艘,;与上海绿房子公司联手规划开发蜀山旅游街前期工程部分已告竣工。为发展传统产业,蜀山境内种植的荸荠已注册为“宛红”牌,蜀山镇也因此被巢湖市政府授予“农产品出口基地”称号;全镇企业年实现工业产值6380万元,营业收入6350万,利润578万元,上缴税金128万元,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区域内还有一家镇级企业——天井山水泥有限公司。2017年9月,引进上海东隆羽绒集团投资亿元建成无为县金凤凰家纺有限公司。

农业

全镇种植业以水稻、荸荠、席草为主。1985年全镇耕地主要是种植两季水稻且品种单一。撤区并乡后,全镇开始种植荸荠,且面积不断扩大。2005年由传统的粮食作物为主向多种经营转变。全年早稻6000亩,一季稻12000亩;瓜果、蔬菜2500亩,席草500亩,莲藕500亩,甘蔗900亩,棉花1200亩,头茬荸荠接近20000亩;水产养殖4500亩。深圩区和山区普遍推广五早,即早花生20亩,早毛豆30亩,早西瓜50亩,早马铃薯18亩,早玉米10亩等作物。随着种植业内部结构的不断调整,蜀山镇水稻种植面积逐年减少,特别是早稻面积逐步被头茬荸荠种植所代替。全镇粮食总产值达850万吨,荸荠约3万吨,其它作物5万吨左右。镇内有一家省级农业产业化企业——无为县有为米业有限公司。

林业

“八五”、“九五”、“十五”期间,全镇山场面积1800亩,均为集体粗放种植管理,林木主要是松树、杉树等低产林和少量果树。撤区并乡,全镇封山育林达到一千多亩,基本上消灭了荒山。2002年起,实施退耕还林,种植了330亩,意杨,分布于白湖、方圩、张李、仁泉四村以及二军路两侧绿色长廊面积占200亩,主要树种为杨树、桃树、水杉、石榴等。全镇溪旁、塘坝边以及沿省道军二路两旁植树400余亩。镇内关河、花桥等村还盛产茶叶,并注册了“天井山”牌商标;2016年开始种植薄壳山核桃,至2018年已达2000余亩。镇内的芜湖永昌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尤为耀眼,该公司系从事蛇类系列产品养殖、研发、销售为一体的林业产业化省级企业,已成为芜湖市蛇类养殖示范基地。

畜禽水产业

水产养殖,蜀山镇水系发达,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2005年前,全镇所有的沟塘河道都充分得到了利用,主要养殖普通的鱼类,像鲢鱼、草鱼、青鲲、鳊鱼、鲫鱼等。到2005年之后,全镇养殖面积达到5000多亩,并且养殖品种由普通鱼虾为主转型以养殖螃蟹、黄鳝等特种水产为主,并实施稻田养鱼技术。像蜀山村、张李村、集中村、苏疃村的实行了网箱养鳝,面积达到了400多亩。水产养殖正在向节约化精品化方向发展,全镇水产品产量达到3000多吨,可获效益7000万元以上。畜禽养殖生产以农户散养为主,主要饲养鸡、鹅、鸭、生猪以及以农业生产为主要用途的耕牛,一般农户家庭饲养家禽达30只左右,年出栏生猪达1头左右。2005年全镇生猪存栏5743头,出栏6105头,产肉105万斤,家禽饲养达20万只左右,出售15万只,其余均为自产自销。随着农业机械化的实施和农业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全镇耕牛的饲养量在逐年减少。

财政金融

2005年全镇社会总产值34929万元,其中工业总产值7849万元,农业总产值15098万元,乡镇企业总产值为16828万元,与1985年相比,分别增长802%、875%、796%、786%。各项税收为688万元,其中:国税75万元,地税163万元。人均纯收入2735元。与1985年相比增长了450%。2017年财政收入1568万元,人均纯收入8068元。

其它

黄姑街农历“三月二十八”大型农贸交流会源起明朝天启帝辛年间的庙会,距今已有380多年。明清时,黄姑街有上、中、下三庙,每年节至,数里乡民赶庙会、购农资,曾有过繁荣景象。1945年日本投降前,纵火毁庙,古街满目疮痍,水患频临,难再复苏。解放后,尤其是改革开放20年来,黄姑“三月二十八”又旧貌灿然,每至黄姑节,商品交易繁荣,成交额约达320万元,年税费收入16万元,有效地带动了一方经济的发展。2016年1月,黄姑明清老街入选安徽省第二批次古村落保护名单。蜀山镇街农历“三月三”大型农贸集市交易古已有之,早于清初,原为庙会,会址在天井山一带。后经数年迁演,到20世纪初遂迁至蜀山街兴会。解放后至改革开放前,“三月三”主要以竹、木、铁等农资交易为主。20世纪90年代后,交易内容发生了变化,农资、农用、服饰、餐饮、娱乐、休闲应有尽有,每年“三月三”三天集会的成交额在400万元左右,年税费收入近20万元,成为蜀山地区便民、惠民的一大亮点。

基础建设

集镇建设

1995年1月县政府批准了蜀山镇建设规划,2002年县政府批准了蜀山镇旅游街建设总体规划,规划总占地面积300亩。1997年军二路改线,蜀山镇在老街道南侧新建了一条长约3.5华里的蜀山新街,新街铺设了宽为15米水泥路面与老街融为一体,同时对老街进行了道路修整,全部铺上水泥路总长约为2.5华里。扩建了农贸市场,范围延伸至军二路,总面积已达15亩。1999年,在新街两侧道路旁架设了路灯。截止2005年度,整个集镇扩大到了3.5平方公里,人口达到4500人,为发展个体工商经营管理户达600多家,除镇政府机关外,镇直驻镇单位已达30多家,街上的商品琳琅满目,达到空前绝后的繁荣,蜀山集镇真正成立蜀山镇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蜀山镇共有自来水厂4个,分别是蜀山镇中心自来水厂、黄姑自来水厂、新安自来水厂、百胜自来水厂,管网覆盖全镇3个社区和14个行政村。

交通

截至2005年底,全镇修建乡村道路总里程225.7公里,其中四级公路17公里,总投资812万元,以工代赈215万元,个人捐资15万元,村民自筹82万元,乡镇帮扶104万元。20年来,共为国家征缴交通规费、税收款约1800万元。

水利

蜀山镇境内共有两处国有水利站,即临河圩中心排灌站、西河排灌站,总装机容量1090千瓦;四座镇属站,即团结圩圩口的苏疃站,团结圩站和茅草埂站、七联圩圩口的七联圩站、凤凰站;总装机容量1000千瓦,村属站共26座,31台电机,总装机容量797千瓦。全镇总装机容量2887千瓦,总受益面积达5.3万亩。20年来,全镇新疏浚河道29.5公里,治理河埂圩堤65公里,开挖山塘水库200余万立方。

供电

蜀山供电所地处蜀山东街,服务覆盖13个行政村和蜀山、黄姑、西河三个街道,用电户数8957户,其中居民用电8710户,动力用电247户。庐江至无为110KV线路一条,从西至东横穿全镇,另外35KV线路两条。分别为巢湖长江水泥厂和百胜水泥厂专用。全镇10KV线路总长为106.5公里,400V、200V线路长约483.2公里,拥有专用变电台区47座,公用变电台区60座,共计107台配变,配变电总容量达10704KVA。1992年投入运行的35KV变电所一座,该变电所保证四个乡镇(百胜、鹤毛、泉塘、蜀山)及三个大型企业的用电(两个水泥厂和天一石矿),共有35KV配变11300KVA12台,8条出线。自1998年11月农网改造以来,全镇共建改配电台区60座,一期改建22座,二期改建38座。经过农网改造大大改善了全镇用电线路状况,提高了供电可靠性,保障了全镇工农业生产生活正常用电。

邮电

蜀山邮电局成立于解放初,1994年初开通程控电话,1998年完成企业改制,实行邮电分营,组成邮政、电信、移动三家,实现了个人委代办经营与自办移动业务相结合。三家服务范围为蜀山镇、百胜镇、泉塘镇、鹤毛镇四个镇,覆盖70个村。截止2004年底,交换机容量达2万门,程控电话百分之百覆盖,程控电话用户18500部,移动电话用户16500部。

社会事业

文化

广播电视

蜀山镇广播站成立于1992年撤区并乡之时,由黄姑乡、蜀山镇两个广播站合并而成,整个输送信号至13个村。1995年建无线调频发射台,信号传输各自然村,同年开通了有线电视,接收18套节目。2001年事业单位改制,文化与广播合并成文化广播电视站。2003年底,接通县有线电视信号,收视38套节目。5个村开办了有线电视分站。2004年底,全镇有线电视用户率达2500户。

旅游

泊山洞座落在无为西南下泊山中,距县城38公里,地处无为、庐江、巢湖两县一市交界处,二军路横亘下泊山下。《徐霞客游记》载:白湖之畔,往来栖避,故名泊山。自1994年开发以来,先后投入350万元,建成了江淮独秀的古溶洞。全洞面积约4000平方米,游程长800米,洞分三层共有18个大景区、186个景点。洞中钟乳石千姿百态,晶莹剔透,其“石枝、石花、石猴、石鹅管”为溶洞“四绝”,且洞中有洞,洞中有河,是典型的克斯特地貌,美丽的地下宫殿,故有“江北第一洞”美称。洞旁200米有一座“小九华”之称的泊佛寺,内有格调高雅、文物书画根雕展馆,山巅有“清风阁”一座,巍然数里可瞻。蜀山镇仁泉村有一仁泉井。相传三国时,曹操领兵伐吴,行至此泉,人乏马困,军中疾病流行。曹军饮此泉而病愈。曹操驻马叹曰:惠尔仁泉,遂得名。千百年来,泉边石头仍留有曹操驻马泉边的蹄印。旧时,泉边有一石狮,传说石狮常现身农家阡陌殃苗,农人怒而投石,中其上额,毁其容而为一尊石墩。

教育

1985年教育仍实行县、区、乡三级管理。时蜀山区教育办公室辖蜀山、黄姑、百胜、关河、郑河、合毛、泉塘、建国8个乡(镇)教办室。全区共有小学71所,教学点47个;初中8所,小学附设初中班1所;两年制高中1所。全区小学在校生12878人,初中在校生4404人,高中在校生341人。小学专任教师399名,初中专任教师137名,高中专任教师16名;小学代课教师56名,初、高中代课教师26名。1985年全区小学入学率为95.6%,巩固率为97.8%,毕业率为88%,学龄儿童普及率为95.1%。到1987年,8个乡镇顺利通过初等教育验收。1987年以后,教办的主要工作由抓普初转到抓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1992年撤区并乡,区教育办公室撤销。将蜀山、黄姑、百胜、建国四乡并为一乡,更名为蜀山镇教育办公室。1995年乡镇再次撤并,将蜀山、黄姑并为一乡,名称仍为“蜀山镇教育办公室”,直至2004年4月止。2004年教育体制发生重大变革,又撤销蜀山镇教育办公室,成立了无为县蜀山中心学校。改制后的蜀山中心学校即包括原黄姑初级中学,到2005年,蜀山镇有县直属完中1所,2005年招生在校高中生1120人,初中生810人;教职员工107人,其中高中专任教师72人,学历合格率90%,初中专任教师35人,学历合格率100%。学校拥有现代化多媒体教室180平方米,理、化、生实验室正在改建中,教学楼三栋共3300平方米,标准化操场1座,学校总占地面积为52亩。全镇现有初级中学4所,民办中学英博学校1所(设初中、高中班),中心小学1所,建制完小7所,教学点5个,中心幼儿园及学前班6个;初中在校生1538人,小学在校生3633人;教职工158人,其中初中专任教师34人,本科合格率占初中教师总数33.9%,小学专任教师91人,大专学历占小学教师23.5%,初中学龄入学率99.7%。到2005年底,除县危改资金拨付外,20年来,镇政府共为全镇教育投入622万元(包括民、代课教师补助、报酬),新建9所小学教学楼9栋,计7627平方米,维修加固校舍5612平方米。初中拥有电脑30台,多媒体教室1个,完小和教学点按要求分别配备了模式一、模式二、模式三远程教育收视系统。

卫生

蜀山中心卫生院始建于1950年,2005年拥有1000平方米的门诊综合大楼,500平方米的住院楼,900平方米的职工宿舍楼及600平方米商住楼各一栋。2004年底编报了农村卫生基础设施建设中央预算内资金投资项目,即拟建1200平方米的新型住院部大楼计划。全院现有职工235人,中初级医务人员32人,其中主治医师4人;院内设11个临床科室,有病床30张;进口B彩(法)1台,麦迪逊B超机及图像记录仪1台,中日合资制造的彩色经颅多普勒300毫安双床双球管X光机一部,日本进口新型连体式牙科综合治疗机及口腔科全套设备1台,另有胃镜、半自动化分析仪、尿八项检验分析仪、裂隙灯、三导联自动分析心电图机、十一孔手术无影粉、万能手术床、手术刀包导医疗器械。医院还配置了电脑、打印机和系统软件等现代化办公设备。到2005年底,用于卫生事业总投资达150万元。2002年以来,镇全面实施了住院分娩,产妇住院分娩率达85%左右;儿童疫苗全程接种率平均为99.8%,其中糖丸、百白破、麻疹、新生儿乙肝疫苗接种率均在100%;医疗服务辐射泉塘、洪巷、百胜、鹤毛周边四乡镇。2000年,一次性通过卫生部一级甲等医院的创建验收,2003年、2004年、2005年三年被无为县人事局、总工会、监察局联合评议为“人民满意基层站所”。

计划生育

蜀山镇于1992年3月成立计划生育办公室,并在政府机关抽调懂业务、善管理的骨干组成计生组织。撤区并乡前,镇人口出生率一直保持在15‰左右,1992年人口出生率为14.73%,一直保持低生育水平,人口出生政策符合率达99.2%,上环率98%,结扎率97%。计生办对符合生育条件的对象送证上门,对外出群众发放《流动人口婚育证明》,并与流入地保持联系,共同做好计生对象服务工作,有效地控制了人口增长。

视频

安徽合肥蜀山区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