蛇雕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蛇雕 |
中文學名: 蛇雕 |
蛇雕(學名:Spilornis cheela):共有21個亞種。全長61-73厘米,大中型鷹類。頭頂具黑色雜白的圓形羽冠,覆蓋後頭。上體暗褐色,下體土黃色,頦、喉具暗褐色細橫紋,腹部有黑白兩色蟲眼斑。飛羽暗褐色,羽端具白色羽緣;尾黑色,中間有一條寬的淡褐色帶斑:尾下覆羽白色。喙灰綠色,蠟膜黃色。跗蹠及趾黃色,爪黑色。[1]
多成對活動。棲居於深山高大密林中,喜在林地及林緣活動,在高空盤旋飛翔,發出似嘯聲的鳴叫。以蛇、蛙、蜥蜴等為食,也吃鼠和鳥類、蟹及其他甲殼動物。用樹枝築巢於高大樹上。每年3-5月份繁殖,產卵一枚,卵色乳白或黃白色雜以紅棕色污漬。營巢於高樹上,用樹枝搭成平台式的巢,內鋪綠葉。以小型兩棲類、爬行類以及鳥類為食。分布於泰國、緬甸、印度、巴基斯坦、菲律賓、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和中國。
形態特徵
蛇雕前額白色,頭頂黑色,羽基白色;枕部有大而顯著的黑色羽冠,通常呈扇形展開,其上有白色橫斑。上體灰褐至暗褐色,具窄的白色或淡棕黃色羽緣,尾上覆羽具白色尖端,尾黑色,具1條寬闊的白色或灰白色中央橫帶和窄的白色尖端,翅上小覆羽褐色或暗褐色,具白色斑點,飛羽黑色,具白色端斑和淡褐色橫斑。喉和胸灰褐色或黑色,具淡色或暗色蟲蠹狀斑;其餘下體灰皮黃色或棕褐色,具豐富的白色圓形細斑。翼下覆羽和腋羽皮黃褐色,亦被白色圓形細斑。
幼鳥頭頂和羽冠白色,具黑色尖端,貫眼紋黑色,背暗褐色,雜有白色斑點。下體白色,喉和胸具暗色羽軸紋,覆腿羽具橫斑,尾灰色,具兩道寬闊的黑色橫斑和黑色端斑。
虹膜黃色,嘴藍灰色,先端較暗,蠟膜鉛灰色或黃色,跗蹠裸出,被網狀鱗,黃色,趾亦為黃色,爪黑色。
大小量度:體重♀1150-1700g;體長♀590-640mm;嘴峰♂46mm,♀30-43mm;翅♂440mm,♀415-435mm;尾♂275mm,♀250-290mm;跗蹠♂59mm,♀89-100mm (海南亞種)。
棲息環境
蛇雕棲息和活動于山地森林及其林緣開闊地帶,單獨或成對活動。常在高空翱翔和盤旋,停飛時多棲息於較開闊地區的枯樹頂端枝杈上。
生活習性
飛行時常選擇晴朗的天氣,單獨或小群隨上升熱氣流旋至空中展翅翱翔,此時稍向前傾的寬長雙翼下,一白色橫帶清晰明顯,並發出嘹亮上揚的長嗚哨音「忽溜...忽溜...」,為野外辨識主要特徵。氣候不佳時甚少活動,常停棲於枯木或密林群居。
叫聲淒涼。主要以各種蛇類為食,也吃蜥蜴、蛙、鼠類、鳥類和甲殼動物。蛇雕是一種珍貴的大型猛禽,春天是蛇雕孵卵抱窩的季節。蛇是一種難以捕捉的動物,由於身體細長、滑溜,很不容易抓牢,而且抓住一部分之後,蛇體的其他部分會反過來卷纏,其巨大的纏力,往往使冒險者窒息致死。如果是毒蛇,還有一副難以抵禦的毒牙,更使很多進攻者望而卻步,因此專門以蛇為食的動物並不多見。而在蛇雕的跗跖上覆蓋着堅硬的鱗片,象一片片小盾牌緊密地連接在一起,能夠抵擋蛇的毒牙的進攻;它的身體上長着的寬大的翅膀和豐厚的羽毛,也能阻擋蛇的進攻;它的腳趾粗而短,能夠有力地抓住滑溜的蛇的身體,使其難以逃脫。所以當蛇被擒獲之後,很難對蛇雕進行反擊,這就是蛇雕之所以能成為捕蛇能手的主要原因。
蛇雕捕蛇和吃蛇的方式都十分奇特。它先是站在高處,或者盤旋於空中窺視地面,發現蛇後,便從高處悄悄地落下,用雙爪抓住蛇體,利嘴鉗住蛇頭,翅膀張開,支撐於地面,以保持平穩。很多體型較大的蛇並不會俯首就擒,常常瘋狂地翻滾着,扭動着,用還能活動的身體企圖纏繞蛇雕的身體或翅膀。蛇雕則不慌不忙,一邊繼續抓住蛇的頭部和身體不放,一邊不時地甩動着翅膀,擺脫蛇的反撲。當蛇漸漸不支,失去進行激烈反抗能力時才開始吞食。
由於捉到蛇後大多是囫圇吞食,不需要撕扯,所以蛇雕的嘴沒有其他猛禽發達。但它的顎肌非常強大,能將蛇的頭部一口咬碎,然後首先吞進蛇的頭部,接着是蛇的身體,最後是蛇的尾巴。在飼餵雛鳥的季節,成鳥捕捉到蛇後,並不全部吞下,往往將蛇的尾巴留在嘴的外邊,以便回到巢中後,能使雛鳥叼住這段尾巴,然後將整個蛇的身體拉出來吃掉。
蛇雕將蛇吞入之後,往往要停下來,歇一會兒,同時做出一個十分古怪的動作:首先朝着太陽的方向,不斷地挺胸和揚頭,用呆滯的目光凝視着太陽,就象人在進食的時候被噎住的表情一樣。這是蛇雕為了抵抗吞咽下去而又沒有完全死亡的蛇體在腹中的扭動,不得不抬頭挺胸,用胸部的肌肉去抑制蛇體的活動,同時擴張自己的氣管而不至於受到窒息。
繁殖方式
繁殖期4-6月。營巢於森林中高樹頂端枝杈上。巢由枯枝構成,呈盤狀,每窩產卵1枚,卵白色、微具淡紅色斑點,卵的大小為66.3-73.1mm×54-58.2mm,雌鳥孵卵,孵化期35天。雛鳥晚成性,孵出後由親鳥撫養到60天左右才能飛翔。
分布範圍
世界
原產地:孟加拉國、不丹、文萊、柬埔寨、中國、印度、印度尼西亞、日本、老撾、馬來西亞、緬甸、尼泊爾、巴基斯坦、菲律賓、斯里蘭卡、泰國、越南。
旅鳥:韓國、新加坡。
中國
遼寧、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廣東、廣西、貴州、雲南、西藏、台灣、香港、海南等地。中國有4個亞種,其中雲南亞種見於雲南西部和西藏墨脫等地,為留鳥;東南亞種分布於中國大部分地區,在遼寧為迷鳥, 其他各地為留鳥;台灣亞種為中國特產亞種,僅分布於台灣,也是留鳥;海南亞種也是中國特產亞種, 是僅分布于海南的留鳥。所有亞種均不常見。
種群現狀
該物種分布範圍廣,不接近物種生存的脆弱瀕危臨界值標準(分布區域或波動範圍小於20000平方公里,棲息地質量,種群規模,分布區域碎片化),種群數量趨勢穩定,因此被評價為無生存危機的物種。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16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無危(LC)。
蛇雕捕蛇全過程,這才是毒蛇的克星,太厲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