虹口天主堂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虹口天主堂位於蘇州河北岸南潯路246號。鴉片戰爭後,各國商人湧入英租界,繼而又向蘇州河北岸的美租界發展。該堂設立,主要是為了澳門葡萄牙船員和菲律賓馬尼拉船員及葡萄牙、西班牙、荷蘭、丹麥等外國僑民的宗教生活需要。同治九年開始建有一所小堂,隸屬于洋涇浜天主堂。同治十三年十月二十一日(1874年11月29日),教堂擴建工程奠基。光緒二年五月十日(1876年6月10日)開堂,取名耶穌聖心堂,為西班牙建築風格,可容千人左右。
該堂建成後,很快發展成上海教區新的活動中心。光緒三年,公濟醫院由洋涇浜天主堂附近遷至該堂附近。光緒十年,聖方濟學校也由洋涇浜遷到該堂旁邊。光緒十九年,還設立了比利時聖母聖心會賬房和西班牙奧斯定會賬房。在滬葡萄牙青年教徒在此成立了「天主教俱樂部」。
光緒二十六年,該堂中外教徒超過2000人,外國教徒中主要是葡萄牙人。日偽時期教徒增至6000餘人,其中不少是日本籍教徒,為上海市區最大的堂口之一。抗戰勝利後,日本教徒返日,葡萄牙教徒也逐漸減少。「文化大革命」中,該堂移作他用,後被拆並改為廠房。1982年,上海教區將原俱樂部禮堂改建為虹口聖心堂,並於是年聖誕節舉行復堂典禮。教堂可容納200多人。
天主教
「天主教」一詞的西文源自希臘文,意為「全世界的」、「普遍的」。中文「天主」一詞,為明末天主教傳教士進入中國[1]後,借用中國原有名稱對所信之神的譯稱,取意為至高至上的主宰,以與中國所信奉的神靈相區別,故稱其教為天主教。天主教信奉天主和耶穌基督,尊耶穌生母瑪利亞為「聖母」。「信經」[2]是天主教權威性的信仰綱要,也是信徒受洗入教時必讀的經文。其中《使徒信經》是最古老的信經之一,共十二條,有「十二端信道」之說,囊括了天主教信仰的主旨,主要包括三大部分:1.相信全能的父上帝(天主)。他化成天地,創造人類。2.相信天主聖子(耶穌基督)。耶穌降生為人、救贖人類,受難(被處死)、復活、升天,末日審判時將再次降臨。3.相信天主聖神(即聖靈)、聖教會、肉身復活等。
教區是天主教[3]使用的一種管理區域或機構,由數個堂區組成,並設有一位主教[4]擔任最高領導者。1946年,中國天主教正式實行聖統制,將原有的傳教區性質的代牧區改為正式的教區。此後共設有21個總教區、100個教區,以及30個宗座監牧區(初具雛形、尚未成立正式教區的傳教區域),目前仍是聖座認定的教區劃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