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虞城县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虞城县商丘市下辖县,位于河南省东部,豫、鲁、皖三省交界处,地处商丘市区东部,西邻商丘新区,是全市距离商丘中心城区最近的县。

虞城区位优越,交通便利。境内陇海铁路、310国道、连霍高速,豫324、325、326省道横穿东西,京九铁路、济广高速公路、105国道、豫203省道纵贯南北。

虞城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公元前21世纪,夏禹封舜子商均于此,号“有虞”,后称虞国。虞城西部的纶城是夏朝中期的重要都城。商汤后都亳(今虞城县谷熟镇西南),建立商朝。秦设虞县,隋开皇十六年(596年)置虞城县。

虞城自古人才辈出,是酿酒鼻祖杜康造酒发祥地、仓颉造字之地、巾帼英雄花木兰的家乡,历代诸多名人如司马相如、枚乘、李白杜甫高适苏轼等都曾来此游览,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境内现存有仓颉墓、商均墓、伊尹墓木兰祠等名胜古迹。

初步统计,2017年,虞城县生产总值(GDP)257.2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2.6亿元,固定资产投资237.7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717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338元(均不含商丘新区)。2019年5月9日,经省级专项评估检查,达到脱贫摘帽标准,正式退出贫困县序列。[1]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虞城县,隶属于河南省商丘市,位于北纬33°43'~34°52'和东经114°49'~116°39'之间。县境东西宽47.5公里,南北长67.6公里,面积1485平方公里,周边与4区3县相邻。西靠梁园区、商丘新区和睢阳区,北邻山东省菏泽市单县,东接夏邑县、安徽省宿州市砀山县,南连安徽省亳州市谯城区。

地质地貌

虞城县地处黄河冲积平原的中部,位于华北平原南部,旧有“三岗,十八固,二泽”,“一故堤”。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微倾。海拔高程在39m~58m之间,自然坡降为1/5000~1/6000。因黄河决口、泛滥,形成三种明显的微型地貌。在区域性地质构造上,位于华北中,新生代盆地南缘,为巨厚的新生界松散沉积物覆盖。

气候特点

河南省虞城县境内地势平坦,气候宜人,自然资源丰富,常年平均气温14℃,年日照率53%,年平均无霜期216天。虞城县地处中纬度,属于东部暖温带半湿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气候和雨量变化显著,春季温暖多风,夏季炎热多雨,秋季凉爽温润,冬季寒冷干燥。年平均风速3.1m/s,年均气温为14.1℃,年均降水量726.5mm。1988年虞城县气象局被河南省气象局评为优秀县局。2002年被商丘市委、市政府评为“文明单位”,同年被河南省气象局评为“十佳”县局。

人口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虞城县总人口1025261人。

截至2014年底,虞城县共有35.5万户居民,户籍总人口为118.38万人,常住人口为88.85万人,其中城镇人口为28.65万人。

经济发展

综述

初步统计,2017年,虞城县生产总值(GDP)257.2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2.6亿元,固定资产投资237.7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717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338元,金融机构存款余额244.6亿元,各项贷款余额94.8亿元,税收占一般预算收入的70%以上(均不含商丘新区),三次产业在全市率先实现了由“二三一”向“三二一”的转变。

第一产业

2017年,虞城县农业生产稳步提升。全县粮食总产量达11亿公斤。各类养殖专业户发展到1.4万户,各类养殖专业村发展到226个,新发展精准扶贫专业合作社601个,创建省级以上标准化畜禽养殖场3个。科迪集团万头奶牛现代牧场被命名为“国家级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场”。全省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工作现场会在虞城召开。被评为“国家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示范县”。

虞城县强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逐步向名优产品规模化、商品生产基地化、科技服务网络化、社会服务系列化、农村经济现代化方向发展。虞城地处黄淮平原小麦产区腹地,小麦原料充足。为把面粉企业做大做强,采取政策扶植支持,县委、县政府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优化良好环境,努力打造“政策洼地”、“服务高地”和“诚信阵地”;搞好导航引路,政府抓好政策落实和服务。 面粉企业20多家;其中新旺面粉有限公司,兴旺食品有限公司,群友食品有限公司,广纳利面粉有限公司,春发食品有限公司,东丰面粉有限公司,鑫丰面粉有限公司,华裕面粉有限公司日产量超过200吨以上,是国内较大的面粉加工企业,打造集面粉生产、加工、销售及食品生产一条龙 ,年生产加工能力10亿公斤,年销售额20多亿元。产品六大系列,30多个品种,畅销中国30多个省市,并打入韩国、朝鲜、日本和东南亚国家国际市场。

农业产业化为全县农村经济发展开创了新天地,已形成"三线""八园""十基地"产业化经营的新格局,虞城县是国家科技进步先进县、商品粮基地县、优质棉基地县、优质红富士苹果基地、优质无籽西瓜基地、瘦肉型生猪生产基地,面粉加工基地。全县粮食面积110万亩,年产粮食6亿公斤。棉花面积30万亩,年产优质棉45.5万担。果园面积30余万亩,年产优质果2亿公斤。在中国1999昆明世博会中,"虞国花木兰牌"红富士苹果获得苹果类大奖,"虞国花木兰牌"酥梨获得铜奖。蔬菜面积26万亩,年产蔬菜1.2亿公斤。芦荟、山药、烟草、西瓜、大葱等已形成规模。森林覆盖率21%,被评为中国首批平原绿化达标县。养殖专业户1万多户,肉、禽蛋、奶产量分别为9万吨、1.8万吨、0.8万吨。为提升农业的科技含量和品位,虞城还强力实施无公害农业、有机农业和标准化生产,成为"河南省首家无公害水果标准化示范基地县"。现有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家,省级1家,市级5家,县级16家。全县已形成了一路一景、一乡一品、一村一业的特色产业群,集种植、观光于一体的高效农业格局已经形成。

第二产业

2017年,虞城县工业经济平稳增长。预计全年工业经济总产值达508.6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居全市第1位。被评为“全国食品工业强县”,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被评为“国家级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高新区荣获“河南省最具竞争力产业集群金星奖”。全面实施产业集群提质行动,重点培育壮大装备制造、纺织服装和食品加工三个百亿级产业集群,引导龙头项目和产业链向高新区集聚;全面推进新兴产业发展,以抢占产业链、价值链和技术链高端为目标,利用河南省知识产权企业导航示范区优势,借助高新区智慧园区建设,全面加快推进服务和产销模式创新。截至2017年年底,虞城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成区面积达8.6平方公里,入驻企业206家,其中“四上”企业165家,规模以上工业111家,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85亿元,“四上”企业完成主营业务收入520亿元,完成增加值99.9亿元,同比增长都超过12%,增加值总量居全市第一。产业转型升级成效明显,工业经济不断优化,全县工业经济总产值达508.6亿元,实现增加值136亿元,规模以上企业产值达478亿元,实现增加值115亿元,工业用电量突破5亿度,同比增长都超过9%,产业集群竞争力明显增强。食品工业园完成规划,被评为“全国食品工业强县”,中国五金工量具产业生态城初具规模,“双创”综合体和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正在建设,电镀中心一期基本完成,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被认定为“国家级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高新区被评为“河南省最具竞争力产业集群金星奖”,实现了经济又好又快跨越发展,综合实力跃升;结构优化提升;改革开放持续推进,蹄疾步稳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商丘保税物流中心封关运营成为虞城县改革开放“桥头堡”,招商引资综合排序、进出口总额和进出口企业数均居全市第一位。

虞城县已有农副产品加工企业500多家,其中科迪集团是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具有5万吨罐头、5万吨方便面、5万吨速冻食品、10万吨鲜奶发挥农副产品资源丰富的优势,县里以此为龙头,实施奶业工程,现已有优质高产奶牛 6000多头。商丘市木兰棉纺织有限公司、虞城县双洋食品,等一批企业集团迅速发展壮大,其中有8家企业成为创汇企业,产品远销20多个国家和地区。

虞城县是中国最大的肠衣生产和出口基地之一,产品远销日本、美国、西欧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羊肠衣生产和出口量均占中国的三分之一。这里还是中国最大的钢卷尺生产基地之一,固定资产千万元以上的3家,固定组装户300多户,年产钢卷尺 1.5亿个,产品销往中国各地以及俄罗斯、韩国、缅甸、瑞士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猪毛加工业已成规模,从事猪毛加工业人数达2万多人。还有张集镇豫腾兽药厂、界沟镇的筛板加工、杜集镇的铁业加工等,在中国都拥有相当大的市场份额,还涌现出了30多个各具特色的专业村。贾寨豆腐干、界沟粉皮、刘店粉条等一批名优土特产采取传统工艺与现代科技相结合的加工而成,以其独特的风味享誉海内外。

外经方面,“走出去”步伐逐步加快,出国经商和务工人数逐年增加。虞城县拥有因私护照几千人,仅拥有利比亚护照的人员就达100余人。2010年虞城县被确定为全省外派劳务基地县。构筑完善并畅通了农村流通渠道,有效解决了农民买难卖难问题。乡村农家店遍地开花,五年累计改造建设农家店524家,覆盖全县80%以上行政村。家电下乡2010年销售量15万台(件),是2008年家电下乡启动开展当年的11倍。利用信息化促进农产品销售, 2010年网上销售额近8亿元,是2006年启动开展网上对接会当年的37倍。2010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3.8亿元,是2005年的2倍,年均增长17.3%。

第三产业

2017年,虞城县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商丘保税物流中心封关运营,虞城县正成为全市对外开放的“桥头堡”。19家企业在中原股权交易中心成功挂牌。科迪集团、乔治白服饰、汇丰棉业荣获“市长质量奖”。招商引资成效显著。完成省外资金91.2亿元,增速居全省第1位,总量居全省第4位。招商引资综合排序居全市第1位。进出口总额和进出口企业数均居全市第1位。

文化

木兰文化”的影响力在于其深邃的“木兰精神”。

上世纪90年代初,虞城就率先开始尝试挖掘和开发木兰文化,宣传木兰精神,打响文化品牌,并在文化保护和弘扬中探求“文化兴县”之路。2007年,虞城被中国民协正式命名为“中国木兰之乡”,并成立“中国木兰文化研究中心”;木兰祠被收入《中国名胜词典》;2008年6月,“木兰传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虞城积极把特色文化转变为经济发展的“引擎”,使过去的国家级贫困县成为“中国钢卷尺城”、“中国民营经济最具潜力县、最佳投资县”、“中国科技进步先进县”、“中国苹果生产20强县”,中国粮食先进县,河南省“软环境治理先进县”、“平安建设先进县”、“对外开放重点县”、“中原最具投资价值县”。

木兰文化带动了相关文化产业生机勃发。民间手工艺剪纸、刻瓷、根雕、贝雕等是虞城传统的文化产品,工艺精美但大都是作坊式的家庭经营模式,产品销路窄,市场竞争力不强。随着木兰文化的推广,以木兰形象和木兰故事为内容的相关文化产品也一举走俏,成为虞城文化产业中的新秀。同时,虞城县成立了木兰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将木兰文化的传播、宣传、经营融为一体,形成产业链。木兰祠景区、木兰故居、木兰纪念馆、木兰文化公园等一系列文化、旅游产业项目,使木兰文化逐步做大做强。 “木兰”已成为虞城人民的精神支柱,深入到了百万群众的心中。木兰文化产生的凝聚力、创造力和战斗力,已成为虞城县经济、政治和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发展的精神支撑和推动力量。

旅游

虞城县灿烂的文化为虞城留下了丰富的旅游资源,诸多历史名人如司马相如、高适、李白、苏轼等都曾来虞城游览,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悠久而辉煌的历史在这里留下了众多文物古迹,现存黄河故道长堤在境内绵延近百里,春天鸟语花香,秋季硕果累累,地上果木葱郁,水中莲鱼肥硕,更有田庙万亩梨花开似雪,张集万亩果园红似火,整个原野一片欣欣向荣的人景象。

木兰祠

木兰祠位于虞城县城南 35 公里营廓镇大周庄村,距虞城县城35公里,距京九铁路木兰站2.5公里。该祠始建于唐代,金、元、清各代曾重修。木兰祠曾占地万余平方米,有大门、大殿、献殿、后楼和配房等。大殿内有英姿飒爽的花木兰戎装立像和记载花木兰代父从军、征战疆场、凯旋而归的雕塑和组画。

仓颉墓

仓颉墓位于虞城县王集镇堌堆坡村,当今的仓颉小学也是在其遗址上建造,仓颉墓始建于汉代。现存有康熙九年重修大殿一座,为三门出厦,明柱木雕装饰,座梁嵌檩,八砖扣顶。远远望去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两棵千年古柏,至今任然生机盎然,郁郁葱葱。殿内塑有仓颉高大坐像,孔子拜坐身前。明柱上书“天下文章祖,古今翰墨师”,殿两端各设配房,大殿后面是为高五米周长约八十米的墓,墓前有一石碑曰:古仓颉墓。它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商均墓

商均墓位于虞城县利民镇西南商均墓村后。即今虞城县城北12.5公里的利民镇杨庄村西南,墓冢残高4米,周长110米,面积960平方米。墓周古木参天,并有守林人看护。墓前原有祠宇,后废。对此,《汉书》、《括地志》及《虞城县志》均有相关记载。商均墓据《虞城县志》云:“舜帝子商均墓,位于城西南三里许……旧有祠宇一所,后废。”

伊尹墓

伊尹墓位于虞城县谷熟镇南三公里处,即虞城县店集乡魏堌堆村。前建祠堂,后为墓园,距祠堂门前南100米建有花戏楼,祠堂面向南,花戏楼面向北。墓冢高3米、周长50米,周围一片古柏环绕。古柏距今已有1400多年历史,最大的直径3米多。这些古柏传闻是唐朝开国大将军程咬金为纪念魏征所误植。每年农历二月初二、九月初九魏堌堆村都有古会,逢古会之日,临近的商丘,安徽、山东、江苏的乡民纷纷来踏墓拜祭。

名人

少康

据《左传》、《竹书纪年》记载,夏朝帝王相被叛臣有穷国后羿杀害,怀有身孕的王后情急之下从宫墙狗洞中钻出逃到娘家有仍氏,生下了少康。这件事被寒浞知道后派人追杀,少康逃到有虞氏(虞城县利民镇),虞国国王虞思让他做了虞国管理膳食的庖正,少康在有虞发明秫酒,有“何以解忧,唯有杜康”之诗句。不久虞思又赐他军队、田地,并把自己的女儿许配给他,少康联络夏朝旧部,经过二十年的努力,最终推翻了残暴的寒浞父子统治,恢复了灭亡近半个世纪的夏王朝统治,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少康中兴。”少康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像哈姆雷特一样的人,结果却很美好。

花木兰

花木兰,中国古代女英雄,忠孝节义,以替父从军击败北方入侵民族闻名天下,唐代皇帝追封为“孝烈将军”,设祠纪念,影响深远到全世界。花木兰受中国人尊敬,其事迹被多种文艺作品所表现,电影、电视剧,歌舞豫剧等。

王尧臣

王尧臣(1002—1058)北宋名臣、文臣,宋仁宗天圣五年(1027)丁卯科状元。王尧臣以文学进,典内外制十余年,其为文文辞温丽,有《崇文总目》三十卷。工诗词,擅书,以文学名。仁宗时期著名诗人、词人、文学家、书法家。累官至参知政事。卒,追赠尚书左仆射,谥文安。元丰三年(1080),王尧臣被加赠太师,中书令,改谥文忠。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