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虛擬社群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虛擬社群

中文名:虛擬社群

外文名:virtual community

用途:交友、娛樂

含義:在網絡上網友交友聊天的地方

虛擬社群,是在網絡上網友交友聊天的地方。[1]

社區概念

網絡作為現實社會人們生存與活動的「另類空間」,必然具有相對的獨立性和完整性。因此,「虛擬社區」這一理論命題,表現了它是人們在網際網絡上實現社會互動的社會生活單位與空間。這種以因特網上的某一網站、電子郵件或新聞組為中介進行對話和交流而建立起來的空間環境,是因為人們藉助於社會學關於社區的研究,並結合網絡自身的特性作出判斷,從而把它命名為「虛擬社區」。

對於這一新生的事物與社會現象,國內外許多學者雖已展開研究,但對「虛擬社區」下一個明確的定義,似乎還缺少經驗材料的支持。約翰·哈格爾三世(JohnHagelⅢ)和阿瑟·阿姆斯特朗(ArthurG.Armstrong)在他們的《網絡利益》一書中首先把虛擬社區的虛擬性加以突出,然後他們認為,所謂「虛擬社區」,就是一個供人們圍繞某種興趣或需求集中進行交流的地方;認為,它通過網絡以在線方式來創造社會和商業價值。這種觀點的核心在於:虛擬社區是由具有共同興趣及需要的人們組成,他們可以藉助網絡,與想法相似的陌生人分享一種社區的感覺。而與這種觀點相似的是埃瑟·戴森。她在其《2.0版數字化時代的生活設計》一書中首先承認網絡世界裡存在着社區的前提下認為,「在網上的世界裡,一個社區意味着人們生活、工作和娛樂的一個單位」。

在國內,有學者認為,虛擬社區是主題定位明確、居民與社區間有極大的互動性、居民之間頻繁交流、社區性質與信息資料相平衡的網上虛擬世界。還有人認為,虛擬社區是網絡建設者利用網絡傳播的特性為網民提供網上交往的空間,一般是利用BBS、郵件列表或新聞組、萬維網網站、及實時聊天等網絡傳播方式為媒介,為網民提供一個對話、交流及交往服務的網上環境。如此等等。

上述關於虛擬社區的界定儘管表述各異,但其共性之處在於:一是肯定虛擬社區是客觀存在的。認為它是人們依靠網絡技術圍繞一些共同感興趣的話題進行交流的空間場所。二是認同虛擬社區是人們互動行為的產物和結果。三是認為虛擬社區能夠提供滿足現實世界人們「另類需要」的服務,並孕育出新的人際關係、拓展了人類新的生存與生活空間。由此,我們認為,虛擬社區的基本含義是:它是由具有共同興趣及需要的人們,利用網絡傳播的特性,通過網上社會互動滿足自身需要而構築的新型的生存與生活空間。

社區的特質

所謂虛擬社區的特質是指虛擬社區本身具有的、不同於現實社區的基本特徵。而這些基本特徵的產生,是由網絡自身的虛擬性、開放性、互聯性等等決定的。

虛擬社區的虛擬性

由於虛擬社區得以形成的基礎性平台只是一種虛擬的網絡空間,也沒有明確的地域觀念,社區成員的互動是以電子交互方式實現。因此,虛擬性成為虛擬社區與人類現實的以聚落作為自己依託或物質載體的社區之間的重要區別。正是在這個意義上虛擬社區又被稱之為「虛擬社區」。

「虛擬社區」是從英文Virtual Community翻譯而來的。我們曾經說過,網絡是一種「真實」,網上社區也是真實的。正如人們在此可以獲取信息、廣泛交流、甚至購物、交易、娛樂一樣。全世界都較為普遍地用「Virtual Reality」來描述網絡給我們營造的新空間,即「虛擬現實」。虛擬現實能使人造事物像真實事物一樣逼真,甚至比真實事物還要逼真。比如,飛行模擬。這是最複雜和使用時間最久的虛擬現實技術的應用。雖然這種技術早已有之,但這種技術卻因為網絡的產生和發展而與現實社會在不同層面上有機結合,而且還賦予了這種技術以全新的社會意義。

正是由於虛擬現實容許我們「親身」體驗各種可能發生的情況,因而人們從「虛擬現實」的技術領悟到「虛擬社會」和「虛擬社區」的觀念與意義。但虛擬社區不僅僅是表達了人們的「一種親身體驗」,而是同時能夠延伸和實現現實社會人們工作與生活,如網上購物、電子郵件、聊天、參加討論、遊戲、網上閱讀、網上政治投票等等。所以,網上社區既可以孕育現實社會中的人際友誼,並形成一種特定的社會文化與社會精神,又能豐富人們的現實社會生活,擴大人際互動的空間。因此,除了虛擬社區位於廣大的電子空間前沿這個事實以外,它並非如中國文化中的「虛擬」即「虛假」的含義。同時,人們之所以突出虛擬社區的虛擬性,在於它是對現實社會的模擬與延伸,在於它提供了人類工作與生活的「另類空間」。

虛擬社區的開放性

虛擬社區在短短的時間裡得到迅猛發展,是因為它具有把世界「一網打盡」的能力。在橫向上,國家間、地區間的距離因虛擬社區的互聯而不復存在;在縱向上,歷史、種族、信仰將被逐漸淡化;不同文化背景、不同語言的人們能夠聚集在一起實時地、「面對面」地互動。這不僅減少了人際交往和信息獲取的成本,也延伸了人類活動的範圍。因此,虛擬社區的跨地域性,是它與現實社區最重要區別之一。

虛擬社區跨地域性有兩層含義:一是指進入社區的人們可以跨越地理位置的限制;二是指虛擬社區自身形態不具備區位性特徵,人們能夠從虛擬社區進入整個網絡世界。

我們知道現實社區通常強調地域環境的影響,其社區形態都存在於一定的地理空間中。社區規模的大小,社區的分類往往以所處的地域為依據。在現實社會中,社區居民有明顯的共居地,一個人很難同屬於幾個不同區域的社區(這裡僅指地域上的社區)。所以,現實社區實際上是居住在同一地域內的人們依據共同的生存需要,共同的文化、共同的風俗、共同的利益以及共同關心的問題發生互動而形成的地域性「共同體」。

虛擬社區則不然,其存在「空間」是無型的,而且還跨越了地理上的限制。走進網絡世界裡的人們,無論在什麼位置,無論「身居」何處都不影響社區的構成;而影響社區構成的是人群、人對社區的感情、對社區中人的認同等等。虛擬社區並非一種空間組織形態,而是一種社會實存。其成員可能散布於世界各地,一個人也可以超越空間的障礙生活在好幾個網上社區里。但這並不是說虛擬社區就沒有邊疆,而是它的電子邊疆有別於現實社區的地域觀念,或者說改變了現實社區的地緣關係結構。虛擬社區儘管不如現實的物理空間那樣有實體性和可感知性,不具有外在的可觸摸和可察覺的時空位置與形態,但它是一種客觀存在。這種「存在」超越了我們日常思維對它的理解,因為它把人們從二維空間拉到了三維空間,人們進入「社區」不再依靠雙腳,而是依靠雙手通過電話線和計算機網絡來實現。我們不能因為虛擬社區沒有物理上的體積與形狀就否定它的存在,就象我們不能因為觸摸不到空氣就否定空氣的存在一樣。我們需要改變傳統的思維方式來認識和把握這個嶄新的網絡世界,需要賦予時間、空間、場所新的含義。正如人們已經開始認識到:跨越時空的虛擬社區正在使現實世界放大或變小;同時,它也正在營造人們之作為地球人或世界公民的土壤與環境。

虛擬社區功能結構的獨特性

傳統社區一般包含着血緣、地緣和業緣三重要素,而虛擬社區卻由「網緣」而生。人們通過網絡,根據自身的興趣、偏好和價值取向交換信息、傳導知識、宣洩情感。這種「因網結緣」和「以網結緣」的聯繫與連接方式,就是「網緣」。

「網緣」是當今傳媒使用頻度很高的概念,也是虛擬社區賴以構成的基本因素。網絡不會把人們捆綁在一起,只會讓人們根據文化的、政治的、宗教的或經濟的共同性,根據人們的心理需求、價值觀等,自由地組合在一起。在此意義上,虛擬社區與社會學上的「精神社區」有些相似之處。著名社會學家英克爾斯認為,「精神社區指的是這樣的社區,它的共同成員建立在價值、起源或信仰等精神紐帶之上。」7但是,虛擬社區與精神社區也存着區別。精神社區主要是依從於現實社區而存在的社會群落。而虛擬社區中的成員沒有現實意義上的共居地,但對某些社區而言,卻有標識明顯的成員感和歸屬感。而這種「標識」明確意義在於:虛擬社區具有超越時空和現實社會等級身份的功能。因此,它在結構上迥異於現實社區。

(一)薄平化的網狀與塊狀結構

由於傳統社區依賴於血緣、地緣或業緣而存在。因此在其結構與功能的表現上,或以尊卑長幼、或以遠近親疏、或以勢力大小劃分成以最高權威為核心的等距離同心圓狀層次結構。虛擬社區則不然,其成員僅僅是依據「網緣」這種高度自由的投票表決機制相互連結,既無明確的核心,也無嚴格的等級關係和核心權威,其結構表現為薄平化的網狀與塊狀結構。

(二)虛擬社區的高度專業化

傳統社區的空間結構具有相對封閉性和凝固性。因此,社區內核的內容具有相當明顯的綜合性,即功能的複合性。相對而言,虛擬社區卻因「網緣」的作用而使其社區成員擁有較大選擇餘地。而正是這種自由的選擇性,使虛擬社區在其功能上更着重地表現出專業性和單一性。

人群流動頻繁的空間

虛擬社區具有論壇、聊天、學習、娛樂、購物等多種功能,人們完全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在不同的社區間自由流動。網絡的互聯性和開放性使任何一個網上社區成員自主性流動的權利大於他在現實社區的權力。如果對社區服務不滿或對社區中某些成員、言論不認同,成員可以隨時離開。這種現象,有時甚至會演變為整個社區的人員全部流出,導致社區消亡。虛擬社區成員高流動率的原因,一方面源於社區成員興趣、學習、情感交流等內在需求,另一方面則因為不受現實社會職業、身份、居住地和性別的限制,對中國來說,還包括單位、戶籍管理體制的束縛。網絡的發展正在表明,數字化生存之所以能讓我們的未來不同,完全是因為它容易進入、具備流動性以及它引發變遷的能力。

虛擬社區人員流動雖然表面上無序,但它仍然受到各個虛擬社區規範和多種語言運用能力的限制,同時還受到國家、政府安全需要的各種限制等等。當然,一般而言,只要掌握了語言就擁有了自由流動的權利。

另外,虛擬社區流動從屬於網絡社會流動。這種流動一般不會對現實社會產生重大的影響,諸如農村社區人口向城市社區流動所引發的就業問題和社會穩定問題;「孔雀東南飛」引發的貧困地區人才短缺問題;社區間人員流動所引發的社會承受力問題等等。但虛擬社區人群流動頻繁會降低社區的穩定性是肯定的。所以,如何增強社區成員的向心力及社區的凝聚力是虛擬社區建設要面對的一個重要問題。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