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虎媽戰歌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孔夫子舊書網 的圖片

內容簡介

這本書講述了一位華裔媽媽,和兩個女兒、兩條狗的故事。她身為華裔第二代美國移民,以華人家長對子女的高度期待與嚴格的教養方式來教育2個女兒。在這本書里,蔡美兒坦露了自己撫養兩個孩子的心路歷程,與孩子「鬥智鬥勇」的過程。兩個女兒在媽媽的嚴格管教和傾心培育下,承襲了華人的優秀傳統,在學業、音樂等方面都有卓越的表現,在當地被譽為音樂神童。妙趣橫生的家庭故事,激烈的文化衝突,執着付出的華裔媽媽,叛逆聰慧的女兒,使得這個故事引人入勝,又發人深省。

作者簡介

作者,蔡美兒(Amy Chua),美國耶魯法學院終身教授、華裔學者。1987年畢業於哈佛大學法學院,獲博士學位,曾任《哈佛法律評論》執行編輯。畢業後她供職於華爾街律師事務所,並曾在杜克大學,哥倫比亞大學,紐約大學及斯坦福大學任教。她撰寫並出版的《火爐上的世界》(World on Fire,2003)和《帝國歲月》(Day of Empire,2007)兩本暢銷書,榮登《紐約時報》暢銷書榜,並被譯為中、法、意、日、韓和芬蘭、西班牙、印度尼西亞等多種文字行銷世界各地。蔡美兒經常在CNN等美國電台、電視台的節目上擔任嘉賓,此外,她還為《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福布斯》、《金融時報》、《哈佛商業評論》等刊物撰寫文章。同時,她為許多政府和包括世界銀行、布魯金斯學會、聯合國和美國中央情報局等在內的決策機構擔任顧問,在多國講學,並受邀出席2011年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蔡美兒教授的研究方向集中在合同法、法律與發展、國際貿易法以及法律與全球化領域。她曾獲得耶魯大學法學院頒發的「最佳教學獎」。

原文摘錄

當我緩緩地穿過俄羅斯的紅霞,我意識到小提琴對我來說,也成為了一種壓抑的象徵。 我曾經坐在家門前思考露露與小提琴的關係。在最後一分鐘,我第一次對強烈要求露露堅持練習小提琴的做法產生了懷疑。想想在數不清的時間和歲月中,我付出了多少努力,經歷了多少爭鬥,體驗了多少惱怒,又忍受了多少痛苦……這到底是為了什麼?我同時也明白了對未來,我到底最為擔心的又是什麼。 我還想到,我此時此刻的焦慮一定與西方父母相似,這也是他們常常讓孩子放棄高難度樂器練習的原因。你為什麼要折磨自己並為難孩子呢?這樣做有何意義?假如孩子不喜歡甚至討厭做某事,強迫她去做又有什麼好處呢?然而,我現時也十分清楚,做為一個中國媽媽,我很難認同這樣的思維方式。 「你還是在打初級水平的比賽嗎?」我問露露,「就是最低水平?「 「是的。」她和顏悅色地說。自從我把選擇的權利交給她自己,我們的關係就大大改善了。這樣做給我帶來的負面的痛苦,對她來說卻似乎成了正面的收穫,她變得更加耐心、更加友善。「我很快就要嘗試高一級水平的比賽,我肯定要吃敗仗,但是我想試一試,這樣做一定很好玩。」

書評

耶魯大學法學院華裔教授蔡美兒,最近在其2011年新書《虎媽戰歌》中稱,以強迫壓力為特點的中國傳統子女教育方法,遠優於西方式的教育方法,為了使子女順從家長的意願,通過長時間訓練使學業達到完美的狀態,可以不惜使用精神威嚇、停止飲食、語言羞辱等方式。這一說法在美國社會引起巨大的爭論,各大媒體如紐約時報,華爾街日報等紛紛予以專題報道,參與討論的讀者人數眾多,討論的話題也已經不僅僅包括對子女教育的方法,甚至已經被拉扯到了中美國家間競爭的話題上。

身為華人後裔的蔡美兒出生於美國伊利諾伊州,由於出生在中國的農曆虎年,因而在書中自稱是「虎媽」(the Tiger Mother)。她十分強調自己的華人移民後裔身份,在其書中也以對比中西方傳統子女教育方法的高下為主線。在1月8日,華爾街日報獨家刊出了蔡美兒新書的一個章節「為什麼華人母親是高人一籌的」,文中詳細介紹了她所認同的華人培養所謂「成功的孩子」,也就是「數學精英和音樂天才」的方法,一時間吸引了美國社會公眾極大的關注,成為最近一段時間裡公眾關心的焦點話題之一。

根據媒體報道,在這本書中,蔡美兒以這種如何培養子女成為「數學精英和音樂天才」的思路為主線,總結了她教育自己兩個女兒的一些基本做法,大致如下:不得在外過夜;不得邀請玩伴來家;不得參加學校的演出;不得抱怨沒有被家長允許參加學校的活動;不得看電視或者玩計算機遊戲;不得自作主張選擇課外活動;單科成績不得低於A;除了體育和戲劇課之外,每門學科必須成為全班第一名; 只被允許學習演奏鋼琴和小提琴。在這種強制教育模式的長期培養下,蔡美兒很為自己的兩個女兒驕傲:小女兒是極具天賦的小提琴家,大女兒已經成功地在卡耐基音樂廳表演鋼琴。

在蔡美兒看來,成功的秘訣就是一再反覆地練習,這樣才能做到技能精通,然後人才會有自信心。但是人都會本能地偷懶,因而只有在父母監督下的嚴格教育,才可能培養出優秀下一代。所以她在書中說,西方教育方式下的孩子每天練習小提琴半個小時就結束了,但作為華人母親,她的孩子每天至少也要練習3個小時才行。至於孩子在學習的過程中是否會有快樂的感覺,她認為並不重要。按照她的觀點,快樂的感覺來源於高超的技藝,而不是自由和放縱,而要達到技藝爐火純青的境界,家長就必須嚴厲,孩子就必須能夠「吃苦」。而「Eat Bitterness」正是現代西方教育方式所缺乏的,這也就是中國傳統教育方式優於西方模式的地方。她甚至認為迪斯尼電影中,常見的一群孩子奔向大海而去的場面很沒有意義,遠沒有參加比賽得獎的畫面對孩子更有引導價值。

然而可能會出乎很多中國讀者的意料之外,蔡美兒看起來很成功的教育方式,在美國社會中遭遇到了一片噓聲。根據公共媒體的報道,美國大眾普遍無法接受她的思維方式和教育方法。她曾經威脅自己的女兒,如果不能按時完成一些指定樂譜的練習,所有的玩具就會被捐贈給慈善組織。任何時候,如果女兒表現不佳,她會毫不猶豫地使用諸如「你是垃圾」一類的語言,來教訓孩子。如果看見孩子貪戀食物,她也會毫不客氣地訓斥她們,「你已經夠肥的了」。而最令美國人無法接受的例子之一,就是蔡美兒曾經有一次在生日聚餐中,直接拒絕了女兒送給她的生日禮物,因為在她看來,那是一件不夠「完美」的手工製作。這一切在很多美國人看來,並不是教育方式的高下問題,根本上就是「虐待兒童」。蔡美兒聲稱,她已經收到了很多的信件,對她的教育方式表示了嚴厲的譴責,甚至還有人對她發出了生命的威脅。有知名媒體乾脆就直呼其為「瘋子」。

對於蔡美兒這種思維方式和教育方式,以及美國社會大眾的強烈負面反應,是不難理解的。蔡美兒與其夫同為耶魯大學法學院的教授,其姐妹中有一人是斯坦福大學教授,而最早移民美國的父親更早就曾經是加大伯克利分校的教授。從小在社會精英家庭中成長,她自然會養成一種社會精英的心態,對於自己的子女當然也會按照自己的精英路線來培養,不會允許她們自行其是。嚴格家教的華人傳統教育方式,則來自於她的父親,一位從來不允許女兒做第二名的嚴厲學者。而在其他持反對懷疑態度的美國人一方,由於自由主義的傳統,一方面要尊重孩子的個人選擇,同時也認為個人自由才是創造力的來源,自然就不會認同這種父母包辦的人才培養方式,更不要說採取威嚇、強迫的手段了。

這種教育方式,表面上看起來似乎卓有成效。正如蔡美兒在接受《TIME》採訪時說,她的孩子們在接受了這種教育之後,相比於其他同齡人,具有各種別人無法望其項背的成就,將會比較容易在社會上獲得一個好的位置(good spot)。毫無疑問,這也是很多贊同這種嚴管加灌輸教育方式家長的共同想法。然而如果把眼光放得長遠一些,就會明白,她這種所謂中國傳統的教育模式,在培養家庭精英後代的同時,也正好回答了兩個重要的問題:其一,為什麼美國有那麼多的華裔科學家、工程師、藝術家,如果按照人口比例計算,可謂是人才輩出了,但華人在美國的地位始終處於種族邊緣地帶,尤其在政治上一直是一個無足輕重的族群, 缺少足夠的發言權?

其實答案就在大家習以為常的思維方式里,虎媽的子女教育方式,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亞洲移民在美國的一個常見特點,就是一種本能的缺乏歸屬感和安全感,因而通過學習並精通一門技術,來在社會中取得一席之地,始終是亞洲移民中一種主流的思維。即便作為出生在美國的二代移民,她仍然有着很強的外來者本能,這一點在書中表現得很明顯。即便就是蔡家這樣的社會精英家庭,仍然能看得到這種意識的痕跡。對於第一代移民,受自身條件所限,走這樣的路,是無可厚非的。但到了第二代第三代,還走在這樣的路上,就只能說明種群的文化出了問題。從家庭角度看,父母完全無法預料子女的天賦和興趣的變化,拔苗助長,前景未必如其所願。也就是所謂有意栽花花不成,無意插柳柳成蔭的道理。更重要的是,蔡美兒的教育方式反映出的,恰恰是華人社會裡一種重視個人前途、卻漠視社會的文化傳統。在蔡家的成功秘籍里,沒有任何的社會參與意識,只有自身發展,這與美國主流社會鼓勵年輕人社會參與的文化,完全背道相左。這也就是華裔精英在美國都是星星點燈,而不能成大氣候的根本原因所在。

近些年來,由於來自中國和印度的技術移民人口大量增加,在美國的學校中出現了一種前所未有的現象:課業表現優異的亞裔學生占據了各種領獎台,很多競爭激烈的知名高校,甚至不得不對錄取人口種族按比例進行限制,來避免出現亞裔學生太多,而破壞了各個種族教育權利均等的法律原則的現象。在這樣的背景情況下,蔡美兒的這些觀點和做法引起了很多其他種族家長對自己子女教育方式的憂慮,不知道自己應該如何是好,很多人都紛紛求教於教育專家。甚至有不少知識分子都悲觀地認為,整個西方教育方式已經無法與東方模式競爭,他們的下一代也將無法與中國人和印度人競爭。但持不同觀點的人士,就提出了第二個問題:為什麼像中國、印度這樣的國家,每年培養出來的理工科學生和現有的工程師,數量上遠遠超過美國,但幾十年下來,始終只能在技術上跟着美國跑,創新能力完全不能和人才儲備成比例,幾乎所有的技術創新都是在美國最早出現的?

很多人應該還記得,在1978年風光一時的科大少年班。然而幾十年過去了,當年的天才少年們,基本都已經從社會公眾的視野中完全消失了,據說多數在國外定居了。剩下少數還可以被看到的,不是個別做了企業高管的,就是精神出了問題的。換句話說,不論他們個人的出路如何,似乎沒有一個人,走上了當年鄧小平、楊振寧給他們設計的「向科學進軍」之路,進而成為當代中國科學界的領軍人物。在最近國際上組織的PISA考試中,上海學生大獲全勝,贏得最高獎項,再次引起國際間關於國家競爭力的爭論。但是連北京的教育專家們也不得不承認,這實際上沒有什麼可高興的,考試並不能說明問題,中國學生在創新能力和合作能力上,還無法與歐美學生相比。

百年前一位德國社會學家在對比了中國與英國的國情之後,曾經說過大意是這樣的一段話,中國之所以不能像英國一樣,成為最先進的國家,原因之一,就在於中國人的家庭結構,始終是一種從上到下的壓制模式,長輩處於家庭權威的最高層,而最富有創新精神的年輕人基本沒有自我的空間,只能無條件順從長輩的意志,進而整個國家也是處於同樣的管理結構之中,結果民族整體缺乏創新與活力,最終造成了整個社會的發展停滯不前。從蔡美兒的教育模式和國內的現實可以看出,這樣的傳統直到今天仍然在相當程度上塑造主導着當今的華人社會,無論海內還是海外。

毋庸諱言,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沿襲這樣一種傳統,在一方面,父母輩出於良好的用心,卻塑造出了一群缺乏自我的年輕人。在另一方面,雖然可以看到很多訓練有素的青年才俊,社會卻喪失了整體的創新能力。值得注意的是,為什麼會出現這樣自相矛盾的現象?歸根結底一點,雖然中國人也好,美國人也好,人都是自利的,因而在作出決策時,都是以自己或者親人的利益為出發點,但是分別在美國的自由主義文化傳統與中國的束縛壓制型文化傳統下,所產生的結果,卻截然不同。這也就是為什麼在現代社會中,幾乎所有的技術創新和社會進步變革,幾乎都是從美國首先興起,然後才推廣向全世界。看一看虎媽的教育方式,就不能不承認,傳統作為一種人群社會的標誌現象,如果不能夠與時俱進,順應潮流積極變革,也會在某一時刻喪失活力而終於成為昨日黃花,雖然它也曾經看起來很美很輝煌。 [1]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