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蕉赖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蕉赖

图片来自expedia

(Cheras),是马来西亚首都吉隆坡雪兰莪州辖下的一个行政区暨国会选区,位于吉隆坡的东南方面积约44平方公里,人口估计近44万。蕉赖为巴生谷的主要华人人口集中地,住宅区最稠密的行政区,花园社区、花园住宅区约有50个。[1]北部毗邻安邦,南部连接著加影市,是个华人占多数的地区。

名称

蕉赖(Cheras) 这地名的来源有许多版本,目前哪一版本为真实已不可考,分别为:

  • 版本1:取自于马来文的“Teras”,最初发现蕉赖时,有一木头沉于河中,故取地名为“Teras”,河名则为“Sungai Teras”,后来则演变为Cheras。
  • 版本2:蕉赖早期曾生产少量的稻米,而稻米的马来语发音“Beras”,因华人的误传而成为Cheras。
  • 版本3:源自一名居住于此的马来武师,其武功高强,疾步如飞,每当急性,裤子因受摩擦而发出类似“Cheras”的摩擦声,因而得名。
  • 版本4:蕉赖中文一词,可能为客家人对Cheras的谐音,最早定居于此的华人为客家人,因此被译为“赖”。
  • 版本5:当地语言学家的说法为,乡土马来人遇到以“s”为结尾的词,习惯性将“s”念成“i”音,使Cheras在乡土马来文的念法为“Cherai”,继而被华人译为“蕉赖”。

历史

蕉赖地区因为种植橡胶可可,成为当地重要的经济命脉。此外,大量锡矿的开发,吸引了许多华人前来谋生,使得蕉赖地区至今仍有八成的居民为华人,成为马来西亚华人的主要集聚地之一。

在英国殖民时期,居住于吉隆坡地区的华人多聚集于吉隆坡市中心的茨厂街(Jalan Petaling)一带,当时因交通不便的因素,位在市中心边陲的蕉赖非常荒芜,人口稀少,住处以非法木屋居多,居民以采取橡胶和淘锡为生。当时整个蕉赖只有一条街道,是1930年代由一名橡胶商于于克拉容河(Sungai Kerayong)畔附近兴建了两排共21间的商店,作为蕉赖最早的商业中心,因此该街道目前被吉隆坡市民称为“蕉赖老街场”(Pudu Ulu),而当时的老街场亦为吉隆坡唯一通往新加坡的要道。

蕉赖老街场之原居民大多源自广东蒋田,从街头至街尾大部分居民都姓叶,仅有少数外姓人士,而这些源自蒋田的叶家人都是客家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大战期间,蕉赖曾被日军列为黑区,居住于蕉赖老街场以及邻近芭林的马共份子责备驱赶,直到大战结束,被驱赶的居民才陆续搬回来,但在50年代,英殖民政府为打击马来亚共产党,而推行毕礼斯计画(Briggs Plan),将居住于老街场的居民再次驱赶至吉隆坡北部的增江(Jinjang)居住,以切断蕉赖居民与马共成员的联系与聚集,直到马来亚独立后,居民才能得以重回此地。

马来西亚独立后,作为国家首都吉隆坡开始迈入急速的城市化发展,人口逐年增加,人们开始往郊外移动。紧邻吉隆坡市区的蕉赖就成为当时主要的发展区之一,经济产业也从农业和矿业改向轻工业发展,主要以家庭工业为生,如餐饮业、制饼及制作豆腐等日常食品。但当时蕉赖的发展仍局限于蕉赖老街场邻近的2英里至4英里的范围。许多于50年代后期迁至蕉赖一带的居民,选择在老街场搭起板屋,作为临时的住所,因此蕉赖老街场周围被木屋区包围,但随著吉隆坡市政局于90年代起开始落实“零木屋”计划后,目前蕉赖的已被铲平,改为水泥建筑。而政府也另开辟蕉赖路(Jalan Cheras)以取代路宽较窄蕉赖老街场,使得老街场的繁华不再,甚至沦为蕉赖路的后巷。[2]

蕉赖全境原属雪兰莪州乌鲁冷岳县(Ulu Langat),在1974年月1日,因吉隆坡联邦直辖区的成立,蕉赖被一分为二,北部归联邦政府所管辖,而南部则仍属于雪兰莪州的范围,即为“蕉赖南区”并由加影(Kajang) 市议会负责管理。

参考文献

  1. 蕉赖“凤凰”浴火重生.中环广场购物新体验. 2014-05-25 [2020-05-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6-21). 
  2. 【今非昔比】蕉赖.老街场热闹兴旺(上). 2013-10-01 [2020-05-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