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蒲城镇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蒲城镇隶属于山西省临汾市蒲县,地处蒲县中南部,东与黑龙关镇接壤,南与尧都区河底乡、吉县屯里镇为邻,西与薛关镇相连,北与红道乡为邻,为县人民政府驻地。 全镇行政区域面积265.1平方千米。

1953年,分属城关镇、木家庄乡。1958年,属城关公社。1984年,城关公社改城关镇。2001年,合并乡镇时命名为蒲城镇。 截至2018年末,蒲城镇户籍人口为9604人。 截至2020年6月,蒲城镇辖4个社区、6个行政村, 镇人民政府驻县城府前街29号。

2019年,蒲城镇财政总收入3629.78万元。 截至2018年末,蒲城镇有工业企业个数3个,有营业面积超过50平方米以上的综合商店或超市50个。

2021年5月6日,山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同意临汾市乡级行政区划调整的批复(晋政函〔2021〕37号):撤销红道乡,整建制并入蒲城镇。以原红道乡和原蒲城镇的行政区域为蒲城镇的行政区域,镇人民政府驻返底村。[1]

历史沿革

1949年,属蒲县第二区。

1953年,分属城关镇、木家庄乡。

1958年,属城关公社。

1984年,城关公社改城关镇。

2001年,合并乡镇时命名为蒲城镇。4月,刁口乡并入蒲城镇。

区划沿革

1962年,城关公社辖城关、荆坡、枣林、木家庄、碾窑、邓家山、曹家庄、桃湾8生产大队。

1984年,城关镇辖8村民委员会;增设城关居民委员会。

2001年4月,增设刁口、南曜、茹家坪、安沟4村民委员会。

2003年4月,邓家山村民委员会并入荆坡村民委员会,安沟村民委员会并入刁口村民委员会,辖1居民委员会、10村民委员会。

2008年,蒲城镇增设城东、城西2社区,木家庄村委并入碾凹村民委员会,辖9村民委员会。

区划详情

截至2020年6月,蒲城镇辖4个社区、6个行政村, 镇人民政府驻县城府前街29号。[2]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蒲城镇地处蒲县中南部,东与黑龙关镇接壤,南与尧都区河底乡、吉县屯里镇为邻,西与薛关镇相连,北与红道乡为邻。辖区东西最大距离17千米,南北最大距离35千米, 全镇行政区域面积265.1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蒲城镇地势东南高西北低,地形分为土石山区、黄土残塬沟壑区。境内最高峰豹子梁位于南耀村,海拔1688.6米;最低点位于蒲城镇与薛关镇的交界处桃湾村委西侧,海拔950米。

水文

蒲城镇境内河道属黄河流域。主要河道有昕水河1条,从东至西流经境内桃湾、荆坡等村,长约18.5千米。

自然资源

蒲城镇境内已探明地下矿藏有煤、铁等。其中煤储量2.27亿吨,位于蒲城镇刁口、南耀一带,矿区面积36平方千米,尚未进行开采。其他自然资源有野生动物狼、花面狸、猫狸、青羊、野猪、原麝等70余种;枸杞、地黄、沙参、甘草、山叮子等野生种子植物270余种。

截至2011年末,蒲城镇有林地面积14.76万亩,其中防护林14.65万亩,农民住宅四旁树木6万株,林木覆盖率64%。

人口

截至2011年末,蒲城镇辖区总人口31970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21930人,城镇化率68.6%。另有流动人口620人。总人口中,男性16177人,占50.6%;女性15793人,占49.4%;14岁以下6599人,占20.6%;15~64岁22403人,占70%;65岁以上2968人,占9.3%。总人口中,以汉族为主,达31943人,占99.92%;有彝、回、白、蒙古4个少数民族,共27人,占0.08%。2011年,人口出生率11‰,人口死亡率5.02‰,人口自然增长率5.98‰。

截至2017年7月,蒲城镇总人口7538人。

截至2018年末,蒲城镇户籍人口9604人。[3]

经济

综述

截至2018年末,蒲城镇有工业企业个数3个,有营业面积超过50平方米以上的综合商店或超市50个。

2019年,蒲城镇财政总收入3629.78万元,其中财政拨款收入3629.78万元,占比100%。

农业

2011年,蒲城镇农业总产值1.05亿元,比上年增长8.8%,农业增加值占全镇地区生产总值的14.1%。

蒲城镇粮食作物以玉米、谷物为主。主要经济作物有马铃薯等。

2011年,蒲城镇生产粮食6497.3吨,人均203千克,其中玉米5863.9吨,谷物45.8吨。

2011年,蒲城镇水果种植面积575亩,产量266吨,主要品种有苹果、梨、桃等。

蒲城镇畜牧业以饲养生猪、牛为主。

商业

截至2011年末,蒲城镇商业网点535个,职工1040人。

2011年,蒲城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12亿元,比上年增长13%;城乡集市贸易成交额1.2亿元,比上年增长5.8%。

2011年,蒲城镇拥有大型农业机械123台(辆);农民人均纯收入5106元。

邮政业

2011年,蒲城镇邮政业务收入12万元。[4]

交通运输

蒲城镇辖区内的主要交通干线为329省道。

蒲城镇境内有县乡级公路3条,总长约53.4千米。

社会事业

文化事业

截至2011年末,蒲城镇有各类文化艺术表演团体3个,文化站1个,农村家书屋19个,文化行业从业人员10人。

蒲城镇主要文化艺术团体有蒲城威风锣鼓等。

截至2011年末,蒲城镇有中央、省、市、县等45个电视频道在本地落户,有线电视用户3263户,电视综合覆盖率100%。

教育事业

截至2011年末,蒲城镇有幼儿园2所,在园幼儿1101人,专任教师43人;小学4所,在校生1205人,专任教师122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小升初升学率、九年义务教育覆盖率均达100%。

科技事业

截至2011年末,蒲城镇有各类科技人才408人,其中专业技术人才352人,经营管理人才9人,技能人才22人,农村实用人才25人。

医疗卫生

截至2011年末,蒲城镇有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8个,其中二级甲等医院1所,中医医院1所,疾病控制中心1个,卫生院2所;病床40张,每千人拥有医疗床位1.2张。专业卫生人员17人,平均每千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0.5人。

2011年,蒲城镇医疗机构(门诊部以上)完成诊疗1000人次,住院手术26台次,出院病人425人次。

体育事业

截至2011年末,蒲城镇有体育场地1处。100%的农村社区和村安装了健身器材,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人员占常住人口的60%。

社会保障

截至2011年末,蒲城镇最低生活保障户数1130户,人数3077人,支出505万元,比上年增长22%,月人均137元,比上年增长5%。

2011年,蒲城镇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户数890户,人数1005人,支出119.3万元,比上年增长1.5%,月人均99元,比上年增长2.7%;农村五保集中供养2人,支出5600元,比上年增长0.4%;农村五保分散供养34人,支出8.16万元,比上年增长0.7%;农村医疗救助69人次,民政部门资助参加合作医疗36人次,共支出245.8万元,比上年增长8.3%;农村临时救助230人次,支出4.8万元,比上年增长10%。

2011年,蒲城镇国家抚恤、补助各类优抚对象28人,补助19.8万元。[5]

基础设施

邮政电信

截至2011年末,蒲城镇有邮政网点6个,投递路线单程总长度约140千米,投递点9个,乡村通邮率100%;征订报纸2.8万份、期刊2万册。

截至2011年末,蒲城镇有电信企业3家,服务网点31个;固定电话用户2783户,移动电话用户6288户。移动电话普及率85%。

历史文化

名称来历

因秦代时当地称为蒲城地,自隋开皇九年(589年)以来,为县治所在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县政府所在地,2001年合并乡镇时命名为蒲城镇。

风景名胜

柏山东岳庙

东岳庙位于蒲县城东二公里的柏山之巅。这里环山十多里皆为松柏丛林。

东岳庙创建年代不详,金泰和五年(1325)已有,历代修葺。由此北上,沿长虹磴道,经土地祠、将军祠、"御马厅"、"莲云厅",便可远远望见山门。穿山门往上望,可见登仙桥,它是凌霄殿通往天堂楼的唯一通道。凌霄殿的神龛塑像是黄滚夫妇,即黄飞虎的父母双亲。在乐楼背后的通道口有一幅醒目的对联,它是蒲县的一个知县写的,上联是"伐吾山林吾勿语",下联是"伤汝性命汝难逃"。

从看亭过金水桥是献亭,是为东岳大帝供献祭品、进行祭祀活动的地方。该亭建于金泰和六年(1206),四周敞朗,顶盖为歇山式;四角均为蟠龙石柱,造型精湛,或拱躯待发,或回首怒视,或腾于云雾之中,或游于波涛之上,或追鱼,或捕龟,生动逼真,是我国宋、金石雕艺术中的珍品。献亭的正北是东岳行宫大殿,宫门额书"东岳齐天"。殿内木制暖阁内塑着东岳庙之主神-东岳大帝黄飞虎的坐像,神态肃穆,长须垂胸。

东岳行宫后面是寝宫。寝宫神龛里的塑像是黄飞虎夫人。寝宫背后是昌衍宫,又名"子孙圣母祠"。殿内木制神龛、泥塑主像三尊,为三霄娘娘。

从阴曹再下18个台阶,便是地狱。地狱山由三面合围的15孔窑洞组成,是东岳庙中泥塑艺术之集锦。正北五孔窑内设五岳大帝,东西两边是十殿阎君。十八地狱在各殿案前交错罗列,各狱鬼卒,都在历行职守,施行冥罚:有的推磨,有的拉锯,有的挖眼,有的刮面,有的搅油锅,有的烧火坑等。在地狱塑像中,还穿插有"目连救母"、"龙王告状"、"唐王游地狱"、"刘全进瓜"、"胡迪骂殿"等人物造型。整座地狱,从第一殿"阴阳界"始,到第十殿"轮回转生"止,各类塑像140余躯,尺度约同真人相等。[6]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