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蒲台县

中文名 :蒲台县

建制时间:隋开皇十六年(公元596年)

蒲台县始设于隋开皇十六年(公元596年),撤销于1956年3月。蒲台县的前身为汉武帝时期的湿沃县,有2100多年的历史。《蒲台县志》载:"邑境汉武帝间置湿沃县;新莽时改延亭县,后复名;随改蒲台县。"据传,秦始皇派遣徐福东渡寻长生不老药,一去不归,"始皇东巡至海,萦蒲系马,筑台望焉。"此台世称"秦台"(今滨城区滨北镇以东十余里处),因台周遍蒲草又称"蒲台",故蒲台县而得名。[1]

目录

历史沿革

隋朝,属渤海郡。唐初属淄州,贞观六年(632年)省入高苑县。次年复置,景龙元年(707年)改属棣州,五代周显德三年(956年)属滨州。宋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废蒲台县,地入渤海。金复置蒲台县,仍属滨州。元中统三年(1262年)以滨州与棣州合并,置滨棣路,蒲台县属之。明洪武元年(1368年)还属滨州。雍正十二年(1734年)属武定府。1913年废止府州制,属岱北道(1914年改称济南道)。1925年10月属武定道。1950年5月属惠民专区。1956年3月,蒲台县并入博兴。

旧城概况

蒲台县境东西长70里,南北宽37里,西南至济南府300里,西北至京师700里。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辖村庄358个,分五路管理。以县城为中心呈放射状,设五乡:西南路(仁乡)领庄58个;南路(义乡)领庄53个;东南路(礼乡)领庄44个;东路(智乡)领庄107个;东北路(信乡)领庄96个。"

蒲城始建于金明昌三年(1192年),城内设十字街,外设四关。"明成化二年(1466年)知县孙通增固城,墙周三里一百七十八步,高两丈九尺,厚两丈,池阔两丈,深丈余。正德五年(1510年)增修四门,双城门称瓮城,皆有楼,并建角楼四座。"明代曾因出生于蒲城西关的唐赛儿举义,西关被明军铲平,从此,成了一座独特的"三关城"。后又相继城内建设:"城西建有社稷坛、城西南建有风云雷雨山川坛、东门外有先农坛、东北有历坛、城隍庙在城内东南。还有八蜡庙、文昌庙、马神庙;北关北极阁更为壮观。""知县署在北街,防汛署在南关。1855年为防水患,筑有周长十里的护城堰,堰内包括马庙、李庄、金卜三庄。"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