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葫蘆蘇鐵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葫蘆蘇鐵

葫蘆蘇鐵(學名:Cycas changjiangensis N. Liu)是蘇鐵科蘇鐵屬植物,因其葫蘆狀的莖幹而得名。樹幹常地下生,葫蘆形,圓柱狀或串珠形,基部膨大,高通常不超過50厘米;葉柄長10-30厘米;羽片小葉通常每邊40-70片。小孢子葉球圓錐狀柱形,長15-23厘米,直徑4-6厘米,具短柄。大孢子葉長8-13厘米,頂端不育部分寬卵圓形至扇形。種子寬倒卵狀或近球狀,直徑約2厘米,成熟時黃褐色。花粉期4-5月。種子10-11月成熟。

分布於中國海南西部的昌江縣。常生長於季節性乾旱的林區沙壤上或火燒跡地。

葫蘆蘇鐵樹姿剛健挺拔,四季常青,一般生長在沿河谷的山脊和懸崖的低海拔山坡上,能在河谷岩壁的石縫中紮根,與山川日月見證了自然界的物種變遷與生生不息。由於悠久的進化歷史,它們對研究種子植物的起源與演化、動植物的協同進化、地球板塊運動的歷史和古氣候的變遷等都有重要意義。 [3]

基本內容

中文名:葫蘆蘇鐵

學 名:Cycas changjiangensis N. Liu

別 稱:葫蘆莖蘇鐵、佛肚蘇鐵

命名者及年代:N. Liu,1998

保護級別:瀕危(EN),來自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紅色名錄

植物學史

蘇鐵就是人們通常所說的鐵樹,起源於古生代二疊紀,於中生代的三疊紀(距今2.25億年)開始繁盛,侏羅紀(距今1.9億年)進入最盛期,幾乎遍布整個地球,與恐龍在生物界裡占盡優勢,地史上稱為「蘇鐵恐龍時代」。

至白堊紀(距今1.36億年)時期,由於被子植物開始繁盛,蘇鐵才逐漸走向衰落。到第四紀(距今250萬年)冰川來臨,中國北方寒流南侵,蘇鐵科植物大量滅絕,倖存下來並零星分布於熱帶、亞熱帶地區的,便成為珍貴的「活化石」。中國由於青藏高原、秦嶺等的天然阻隔,在四川、雲南等地有部分蘇鐵科植物倖免於難。中國西南地區、中南半島、加勒比海和澳大利亞東北部,是現代蘇鐵科植物的主要分布中心。

除了針葉樹外,蘇鐵類植物是裸子植物中最豐富的群體。現存蘇鐵是一個大類群,是唯一保持着羽狀深裂(裂片深度超過1/2,但葉片不因缺刻而間斷)、蕨類狀葉子的裸子植物,保留了類似蕨類植物的特徵,包含蘇鐵科和澤米鐵科2科10屬約348種。對蘇鐵類植物而言,種間差異細微,不存在生殖隔離,容易形成雜交種而產生一些過渡類型,分類困難。近63%的蘇鐵種類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紅色名錄列為瀕危物種。中國僅1科1屬,即蘇鐵科蘇鐵屬,共有23種蘇鐵,均被列為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植物

形態特徵

樹幹常地下生,葫蘆形,圓柱狀或串珠形,基部膨大,高通常不超過50厘米,且僅1/3露出地面,上部直徑約10厘米,下部直徑約15厘米,頂部幾無毛,上部殘留葉基,下部近光滑,灰色。鱗葉三角狀披針形,長4-7厘米,寬約1厘米,具長尾尖,尖端稍軟,外面密被深黃褐色絨毛。羽葉長50-130厘米,寬25-40厘米;葉柄長10-30厘米,兩側各具長約2毫米的短刺8-16枚,基部密被易落棕色絨毛;羽片小葉通常每邊40-70片,革質,線形,長10-17(-23)厘米,寬4-7(-9)毫米,先端漸狹,基部漸狹並稍下延,兩面無毛。邊緣平或略反卷,中脈兩面尤上面隆起。

小孢子葉球圓錐狀柱形,長15-23厘米,直徑4-6厘米,具短柄;柄長0.5-1.5厘米,密被黃褐色短絨毛;小孢子葉楔形至寬楔形,長約1.5-2厘米,寬約0.5-0.9厘米,先端具小尖頭,不育部分外面密被黃褐色短絨毛。大孢子葉長8-13厘米,頂端不育部分寬卵圓形至扇形,長約5厘米,寬4-8厘米,外面密被深黃褐色絨毛,內面無毛,邊緣深裂,每邊具8-15枚裂片,側裂片線狀披針形,長2-3厘米,頂裂片寬披針形,長1-2厘米,具2-3枚淺裂片;柄部長3-8厘米,密被棕色絨毛,具胚珠2-4枚,胚珠近球形,直徑約0.5厘米,頂端具小尖頭,無毛。種子寬倒卵狀或近球狀,直徑約2厘米,成熟時黃褐色。花粉期4-5月。種子10-11月成熟。

近種區別

該種與暹羅蘇鐵很相似,但該種樹幹近地下生,小葉中脈兩面尤上面顯著隆起,大孢子葉邊緣羽狀深裂,頂裂片幾不明顯;種子直徑約2厘米等徵狀而明顯不同。

產地生境

分布於中國海南西部的昌江縣的海南霸王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對環境要求較高,主要生存生長在海拔600-1000米的向陽山地樹林中。常生長於季節性乾旱的林區沙壤上或火燒跡地。

繁殖方法

物理的阻隔影響了葫蘆蘇鐵種子在自然狀態下自由吸水和萌發,因此可以讓葫蘆蘇鐵種子在外部條件不適宜萌發生長時,啟動休眠機制來應對複雜的自然環境變化並推遲萌發,從而渡過不良生境或惡劣的氣候條件,待生存環境適宜時便進入萌發狀態,來保證葫蘆蘇鐵種群在自然條件下的生存和繁衍。使用一定的酸性溶液處理葫蘆蘇鐵的外種皮,可以提高其出芽率,也說明藉助外部酸性環境條件,在一定程度上破壞了葫蘆蘇鐵的中種皮,能夠更好地提高其出芽率。

主要價值

研究:葫蘆蘇鐵具有很高的科學、生態和觀賞價值。蘇鐵屬植物起源古老,在研究種子植物起源與演化及古地理 、古氣候的變遷等方面有重要意義。

食用:葫蘆蘇鐵軀幹的薄壁細胞含有大量澱粉可供食用,俗稱西米(Sago),因長得像棕櫚樹,英文俗稱為Sago Palm(直譯為「西米棕櫚」)。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2009年 ver 3.1——瀕危(EN)。

列入《瀕危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CITES)附錄》(2013版)——附錄Ⅱ。

列入《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高等植物卷》2013年9月2日——極危。

列入《中國極小種群野生植物拯救保護工程規劃》(2011-2015年)——極小種群(狹域分布)保護物種。

列入《中國物種紅色名錄》(植物部分)2004年——極危。

列入《中國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第一批)1999年8月4日——Ⅰ級。

物種現狀

葫蘆蘇鐵野生資源及生長環境遭受到嚴重破壞,葫蘆蘇鐵種群個體數量已經由1998年被發現時的10000株以上,2019年銳減到約1500株,其中幼苗約500株,成年植株430株,資源量極少。

保護措施

建議就地保護應所有居群,從生存植株較多的居群中取種源進行遷地保護。[1] 對葫蘆蘇鐵開展全面性的研究,例如在葫蘆蘇鐵原生地原始種質資源現狀、外部形態特徵、居群特徵、葫蘆蘇鐵種子的萌發、種子及營養器官繁殖方法等方面進行研究。

植物文化

葫蘆蘇鐵不怕火燒,就算葉子被火烤焦,莖幹受葉基保護,葉基的隱芽和樹幹基本很少受傷,之後又會萌發新葉,有的還能開花結籽,所以流傳蘇鐵能避火,又名「避火蕉」「避火樹」。

俗話有雲「鐵樹開花,啞巴說話」「鐵樹開花馬長角」,意指鐵樹開花難,常用來比喻十分罕見或極難實現的事情。但實際並非如此,尤其在熱帶地區,20年以上的蘇鐵幾乎年年都會開花,有的還具有多頭(分枝),每個頭上都能開花。蘇鐵生長緩慢,從幼苗到開花需十幾年甚至幾十年。當人們把蘇鐵當作觀賞植物,移植到中國長江及以北地區栽培時,較低的溫度會導致其終生不開花。

參考文獻

  1. 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植物,瀕危種--葫蘆蘇鐵,中國管科院紅豆杉中心, 19-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