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董庭蘭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於 2018年11月23日 (五) 12:48 由 寰宇浩荡對話 | 貢獻 所做的修訂 (董庭兰(约695年—约765年),陇西(今甘肃省)人,盛唐开元、天宝时期的著名琴师,善吹西域龟兹(今新疆库车县)古乐器筚篥和弹奏七弦琴)
(差異) ←上個修訂 | 最新修訂 (差異) | 下個修訂→ (差異)
前往: 導覽搜尋

董庭蘭(約695年—約765年),隴西(今甘肅省)人,盛唐開元、天寶時期的著名琴師,善吹西域龜茲(今新疆庫車縣)古樂器篳篥和彈奏七弦琴。 董庭蘭青年時代師從鳳州(今屬陝西鳳縣)琴師陳懷古,學得當時流行的諸多流派,而青出於藍,在當時享有很高的聲譽。由於七弦琴十分古老,難得知音,當時西域音樂又盛極一時,欣賞七弦琴的人就更少了。董庭蘭雖然身懷「絕藝」,但因為和者寡少,無人與它交流,他本人又不善於開拓,來欣賞他的琴技的人就很少了。這個沉痛的教訓使他明白了一個道理:藝術要與群眾聯繫在一起,否則就會失去生命力。於是,董庭蘭刻苦鑽研篳篥的演奏藝術,篳篥是以軟蘆為簧、以竹為管的豎笛,由西域樂人傳入中原後,即成為唐代宮廷中十部樂中的主要樂器。董庭蘭走出琴室,常與西域樂師交流技藝,到市井村邑為百姓演出,在民間汲取藝術營養,也到樓館茶座為名流學士吹奏,故技藝提高很快,成為當時最負盛名的篳篥演奏家。 董庭蘭為了吸眾家之所長,「週遊四方,聞有解者,必往求之。」先後彈過雜調三百,大弄四十,其演奏曲目之廣,為當時琴壇罕見。但他認為「多則不精,精則不多」,故只對其中的優秀琴曲精益求精,並不是每首都下同樣的功夫。許多著名詩人都成了他的好友。李頎在詩中描繪了董庭蘭的精湛技藝:空山百鳥散還合,萬里浮雲陰復睛。嘶酸雛雁失群夜,斷絕胡兒戀母聲。描寫篳篥聲悲咽淒涼,幽咽纏綿,仿佛使生靈都窒息了。董庭蘭極負盛名,著名詩人高適還贈詩給他:「莫愁前路無知已,天下誰人不識君」,表達了詩人與這位音樂家的深摯情誼和對他高超技藝的讚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