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董家庄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董家庄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董姓自盘石店崖下村迁居此地建村,以姓命名董家庄。后有辛、冷、姜姓等自外地迁入。 董家庄位于海阳市东南部,地处东经121°22′,北纬36°42′。东、南、北邻黄海,东与大埠圈码头相望,西与冷家庄相连。原属大辛家镇,2000年12月大辛家镇撤销后,隶属留格庄镇。距镇政府驻地10公里,距市政府驻地25公里。 全村辖区总面积约1.0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25.3公顷,适宜种植的农作物主要有小麦、玉米。经济收入以渔业为主。 2002年,全村有294户,780人。有董、辛、冷、姜、王、张、林、由、赵、李、沈、任、隋、高、吕、付、杨、于、鞠、冯、贾等21姓,均为汉族,其中辛姓人口较多。[1]

社会进步

文教科技1942年,成立冷董小学。1971年,董家庄小学成立。1983年,董家庄小学合并到冷家庄小学,改称南岛小学。自建国到2002年,由原籍考入大中专院校者16人。 人民生活解放前,村民常年人均粮食100公斤左右,只能维持半年的生活。建国后,村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1957年,全村人均粮食165公斤。1975年,人均粮食175公斤,全村总收入32万元。2000年,全村总收入1155万元,人均纯收入2550元。2002年,全村有大小渔船120只,摩托车120辆,电话220部,彩电275台,电冰箱260台,洗衣机240台。 村庄建设建国前,本村只有60户人家,没有一条象样的街道,到处破烂不堪。村民住的全是草房,人均居住面积仅有5平方米。1983年以来,村里规划街道和房屋建设。至2000年,全村新建12排190幢新房。2002年,人均住房面积16平方米。 集体福利1978年以来,随着集体经济的不断发展壮大,村民福利逐步提高。1979年,村集体购买电影放映机1台,自放电影。1980年投资6万元,全村用上了电网供电。1982年投资10万元,安装自来水,村民吃上了甜水。2000年,安装上有线电视。

组织建设

中共基层组织建设1942年,董殿胜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本村第一名党员。1948年,本村有7名党员。同年,成立党支部,王良岁任党支部书记。后有董林田、姜胜田、辛永堂、姜英国、冷绍幸、董德义、辛永政等任党支部书记。1996年7月起,辛永政任党支部书记。2002年,全村有3个党小组,32名党员。 基层行政组织建设1942年,设村公所。1943年,改称村政府。1958年,改称大队管理委员会。1968年,改称大队革命委员会。1980年12月,复称大队管理委员会。1984年,始称村民委员会,董德义任主任,下设民政、调解、民兵、治安、妇女等组织。曾任村行政主要负责人的有冷世秀、王良甫、冷绍木、辛清洪、冷绍兴、王良岁、姜胜田、辛清国、辛清喜、辛永堂、董德义、姜英芳、辛永政。1999年,党支部书记辛永政当选首任直选村委会主任。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