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萧王殿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萧王殿

萧王庙

位于萧王庙镇西端界岭上,建于1042年,是为纪念北宋奉化县令萧世显的功绩而建,后几经毁建,现存建筑为清代所建。萧世显(?-1022年),字道夫,江苏沛县人,他勤政廉洁,深得民望。百姓为他建庙塑像,世代拜祀。宋理宗钦赐庙额为“灵应庙”。元惠宗追封萧世显为绥宁王,遂称庙为萧王庙。

历史

该庙建于1042年,是为纪念北宋名臣萧世显而建。萧世显(?—1022年),字道夫,江苏沛县人。1018年任奉化县令。他勤政廉洁,深得民望。

1021年境内大旱,萧县令不辞辛劳,亲赴灾区,在长寿乡率民开凿5里长渠,引剡江之水灌溉农田,使老百姓获得了较好收成。

次年干旱且蝗灾,他又亲赴灾区,带领百姓捕蝗。

终因积劳成疾,在长寿、禽孝两乡界中风猝逝。

百姓不忘其德,于是在他去世的地方———今萧王庙镇永丰村的百花岭上,为他建庙塑像,世代拜祀,香火十分旺盛。

到了1252年,宋理宗钦赐庙额为“灵应庙”。

1363年,元惠宗追封萧世显为绥宁王,遂称庙为萧王庙,并以此命名其地。

这就是灵应萧王庙和萧王庙镇的来历。

千百年来,庙宇虽屡毁屡建,但规模却不断扩大。现存的建筑是1512年重建的。

建成后,由时任刑部主事孙胜撰文立碑以记之,可惜原碑现已不知去向。

1986年,国家拨款重修,翌年2月12日对公众开放。萧王庙殿宇古朴而雄伟,建筑面积共1400平方米,中轴线自南至北为照墙、前进、台亭、正殿、后殿。两侧厢房通面宽各5间,制作规整,屹立陡坡,气势巍峨。内多石雕,正殿前檐有明代雕刻的石质云纹龙柱4根,四条龙盘柱而下,神态各异,气韵生动。 庙门前左右墙上,书“龙”、“虎”大字各一,字径达2.5米,笔力雄健奔放,系清代书法家毛玉佩手书。萧王庙现已列为奉化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简介

萧王庙,位于奉化市萧王庙街道西首,2005年3月被浙江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五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萧王庙,为纪念宋天禧年间奉化县令萧世显而建。萧世显令奉的第三年,境内大旱,萧巡行阡陌间,教民筑堤捍水、凿河灌田。

次年旱且蝗,萧又教民捕蝗,在巡行途中中风暴卒。人民为纪念他,在庆历年间即建庙祀之,原称萧公祠,历代均有毁建,现存的殿宇系清代建筑。萧王庙坐北朝南,建在铜山余脉的高坡上,居高临下,数里之外,就可望见它红墙灰瓦,飞檐翘角的雄姿。

庙共三进,通面宽5间,建筑面积达1400平方米。

中轴线上自南而北,依次为照墙、前进、台亭、正殿、后殿,台亭两侧有厢房。前进为大门,重檐硬山顶;中进为正殿,重檐歇山顶,抬梁与穿斗相结合,明间又减前老檐柱,甚显轩敞。

殿前四根前檐石柱,均雕有矫首昂尾、张牙舞爪的游龙,富有动态。后进歇山顶,单檐。

三进均有卷棚前廊。台亭为正方形,顶端饰有螺旋形藻井,全为榫卯结构,不施一钉,又以金黄、紫红、靛青等色髹漆,流金溢彩。

山门多石雕、木雕、砖雕,刻花卉、人物、戏剧故事。东西两边墙上刻嵌二米半见方的“龙”、“虎”擘窠大字,笔力遒劲。正殿、厢房、台亭多歌颂萧世显功绩的楹联。

在苍翠的同山北麓,现萧王庙街道所在地,有一座保存基本完整的古庙,这就是闻名遐尔的剡东第一名祠—萧王庙。

它始建于北宋天禧二年(1019年),至今已有988年的历史。庙宇经过历代整修扩建,规模宏伟。整个结构分前、中、后三进。前进为山门五间及戏台,中进为大殿五间,后进为座殿,也是五间开架。

建筑面积1500多平方米。现存楼、台、殿、廊屋21间,是目前我市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座古庙。整座庙依山势而筑,下临古称泉口的萧王庙古镇。

九曲剡水过永丰桥可通入庙脚。现存的庙宇,重修于明正德七年(1513年),布局有序,结构巧妙,充分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高超的建筑才能,2005年3月16日公布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建立原因

萧王庙殿宇古朴而雄伟,建筑面积共1400平方米,中轴线自南至北为照墙、前进、台亭、正殿、后殿,两侧建有厢房。庙内多石雕,正殿前檐有明代雕刻的石质云纹龙柱4根。庙门前左右墙上的“龙”、“虎”二字系清代书法家毛玉佩手书。萧王庙是奉化市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一座庙宇,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

文物保护单位

庙在奉化市县城西北7公里萧王庙镇的界岭上。庙祀宋代奉化县令萧世显。萧字道夫,宋天禧二年(1018年)来奉,他“廉公节俭,抚字心劳”。三年后,奉化大旱,他教民凿河、筑堤,“岁获有秋”。后发生蝗灾,他又教民捕蝗,巡行阡陌,至长寿、禽孝两乡界(今萧王庙一带)忽中风暴卒,百姓感其德,因立祠祀之。庆历二年(1042年)建庙,淳 十二年(1252年)赐额“灵应萧王庙”。元至元二十一年(1284年)封绥宁王。明永乐、宏治间二次重修。正德六年毁,七年(1512年)重修,明孙胜撰有《重建萧王庙碑记》。(见《奉化光绪县志》)庙前后共三进,各五间,建筑面积约1200平方米。头进为山门,两壁书“龙”、“虎”两字。中进为大殿,金柱抬梁,墙上石刻花草、人物,窗棂镂空砖雕,工艺精致。殿前有戏台,螺旋顶藻井,翘檐斗拱。该庙为本县现存最完整、最宏伟、历史较久的殿堂建筑。因清代未曾有大修,故现存之庙为明代遗物。1983年定为县文物保护单位。[1]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