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军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萧军 | |
---|---|
萧军 | |
原文名 | Jun Xiao |
出生 |
辽宁省义县沈家台镇下碾盘沟村 | 1907年7月3日
逝世 | 1988年6月22日 | (80岁)
国籍 | 中国 |
别名 | 萧军、田军、三郎 |
职业 | 作家 |
知名作品 |
《八月的乡村》 《第三代》 |
萧军,萧军,原名刘鸿霖,1907年7月3日出生于辽宁省锦州市义县沈家台镇下碾盘沟村(现锦州市凌海所属大碾乡),原名刘鸿霖,曾用名刘吟飞、刘羽捷、刘蔚天、刘毓竹等。笔名除萧军外,还有酡颜三郎、田军等。在文化大革命中,萧军受到迫害,曾被关押8年。粉碎"四人帮"后,他重返文坛,整理了诗词旧作800余首。1979年,萧军出席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4次代表大会,被选为全国文联委员、中国作家协会理事。 1988年6月22日,萧军病逝。
人物经历
- 1907年7月3日(清光绪三十三年,农历五月二十三)出生于辽宁省义县沈家台镇下 碾盘沟村(现凌海市大碾乡),七个月时母亲由于不堪父亲毒打而自杀,萧军自幼生长在缺少母爱的环境中,与父亲关系疏远。 1913年进入本村私塾学习。
- 1907年7月3日,萧军出生在辽宁省义县沈家台镇下碾盘沟村。 由于家境贫困,他只上过小学。
- 1925年他开始军旅生涯,担任过见习官、军事及武术助教等职务。他的写作生涯是在军队中开始的。
- 1932年,萧军在哈尔滨化名"三郎"正式开始文学创作,并和中共地下党员、进步青年一起共同开展文学艺术活动。经过将近一年的努力,萧军创作完成了表现东北人民革命军抗日斗争的长篇小说《八月的乡村》[1]
- 1932年,与落难中的萧红结识,一见如故,遂共同生活。
- 1934年,《八月的乡村》创作完成,11月与萧红流亡上海,见到鲁迅先生,并得到鲁迅先生精神上和物质上的诸多帮助。
- 1935年,萧军在鲁迅的帮助下,他的文学创作进入高产期,同时成为"左翼"文化运动的一名"主将"。 7月,《八月的乡村》秘密自费出版,系"奴隶丛书"之一。 该作品奠定了萧军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 1937年,在武汉与胡风等人一同编辑《七月》,并与国民党反动派积极地开展斗争。
- 1938 年2月,赴临汾民族革命大学任文艺指导;第一次到延安,受到毛泽东接见;后到四川任《新民报》副刊主编,开展抗日文艺活动。
- 1940年6月,萧军第二次去延安,萧军携妻子王德芬奔赴延安,成为"边区文协"的专业作家。 毛泽东请他帮助收集延安文艺界的意见和情况。 同时,续写长篇小说《第三代》。10月19日成立"文艺月会"。
- 1941年1月,创办会刊《文艺月报》,由他和丁玲、舒群、刘雪苇轮流主编。[3] 参加"延安东方各民族反法西斯代表大会";担任"延安鲁迅研究会"主任干事;其间经常与毛主席见面畅谈。
- 1942年5月2日,在杨家岭中共中央办公厅大礼堂参加"延安文艺座谈会"。大会由凯丰主持,毛主席致开幕词,萧军作了《对于当前文艺诸问题的我见》发言。
- 1943年,受"王实味事件"牵连,萧军受到冷落,几乎搁笔三年。
- 1944年3月,萧军和夫人王德芬领着孩子,在延安县刘庄山沟里,度过了一段自食其力的村民生活后,被毛 泽东召回了延安,住在中央党校。 担任鲁迅艺术文学院讲师。
- 1948年8月,萧军被批准加入中国共产党,他并没有因此得到东北局党组织的任何关照,反而遭到东北局刘芝明等人的围攻和批判。 11月20日被迫将《文化报》停刊并离开哈尔滨。 随之,刘芝明在东北地区组织了为期3个月的"萧军思想批判"。
- 1952年,被分配到北京市人民政府文教委员会文物组当考古员。 中国国务院派人和萧军谈参加党小组生活问题,萧军因东北局和东北文协对他的不公正"决定",在感情上还没有转过弯来,他表示不想考虑,以后再说。萧军坚持完成了长篇小说《五月的矿山》和《第三代》 的创作,修改了旧作《八月的乡村》和京剧剧本《武王伐纣》,然而出版遇阻。
- 1954年9月,再版《八月的乡村》。10月出版《五月的矿山》,但该作品很快被批判成了"禁书"。
- 1955年,弃文学医,学习针灸、正骨等专业知识。
- 1958年,中国文联机关的《文艺报》把萧军同丁玲、冯雪峰、艾青等"右派"的名字并列一起批判。萧军用4 年时间学习中医,但"弃文从医"也未成愿。
- 1959年,被文化局戏曲研究所录用为戏曲研究员。
- 1960年,萧军开始创作京剧剧本《吴越春秋史话》。
- 1962年,京剧剧本《吴越春秋史话》完成,结果是:"不予出版"。
- 1966年,"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几乎将萧军置于死亡边缘。日常的批斗、 抄家、关押尚可忍受。8月23日,萧军和老舍、骆宾基、荀慧生等近30人,被押到北京东城区国子监"文庙",遭到红卫兵轮番的毒打,后背的衣服被打到肉皮里。老舍就是在这天被打之后,次日投湖自杀。萧军的大儿子萧鸣被多次毒打昏死过去,幸亏在火葬场被工人发现尚有口气,给拉了回来。 期间,萧军的小女儿萧黛被毒打致精神失常而死。
1978年,整理完成《鲁迅给萧军萧红信简注释录》及《萧红书简辑存注释录》。
- 1979年4月28日,萧军接到北京市文联的通知,他的档案由西城区新街口办事处转到北京市作协。当年,萧军出席中国的全国第四届文代会,被选为大会主席团成员、中国文联委员、中国作协理事。会上,作了题为《春天里的冬天》的发言。 随之,萧军出任北京市作协副主席,出版作品。
- 1980年,经中共中央组织部和宣传部批准,做出萧军问题的复查结论,推翻了几十年来强加在萧军头上的种种罪名,但不知何因,萧军的党籍没有恢复。萧军是位极其坦率坦荡的人,他从来没有反对过中国共产党的正确主张,他反对的只是那些共产党里的蛀虫。在临终前对女儿萧耘说:他之所以追随中国共产党五十几年,因为他是中国共产党的一个忠实的老群众,就因中国共产党所追求的目标和他追求的目标一致:一是求得祖国的独立,二是求得民族的解放, 三是求得人民的彻底翻身,四是求得一个没有人压迫人、人剥削人的社会制度的实现。
- 1981年,应邀到美国参加鲁迅诞辰一百周年纪念活动。
- 1983年,东北三省举行"萧军文学创作五十年学术研讨会",对萧军的文学成就给予最高的肯定。
- 1988年6月22日,萧军病逝。
人物作品
- 《跋涉》(短篇小说合集,与萧红合著),1933年10月,自费于哈尔滨“五日画报社”出版;
- 《八月的乡村》(长篇小说),1935年7月,自费印于上海容光书局;
- 《羊》(短篇小说选),1936年1月,上海文化生或出版社;1981年,广东人民出版社;
- 《江上》(短篇小说选),1936年8月,上海文化生或出版社;
- 《绿叶底故事》(诗、散文合集),1936年12月,上海文化生或出版社;
- 《第三代》(1~2部,长篇小说),1937年12月,上海文化生或出版社;1947~1948,哈尔滨鲁迅文化出版社;
- 《十月十五日》(小说、散文集),1937年,上海文化生或出版社;
- 《涓涓》(中篇小说),1937年9月,上海燎原出版社;
- 《侧面》(报告文学),1938年11月,成都跋涉书店;续集《从临汾到延安》,,香港海燕书店;
- 《幸福之家》(四幕话剧),1940年5月,重庆上海杂志公司;
- 《萧军杰作选》(综合集),1947年,上海新象书店;
- 《五月的矿山》(长篇小说),1954年11月,北京作家出版社;
- 《过去的年代》(上、下册,长篇小说),1957年6月,北京作家出版社;
- 《吴越春秋史话》(上、下册,长篇小说),1980年7月,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 《萧军近作》(诗文选辑),1981年1月,四川人民出版社;
- 《萧军五十年文集》(综合集),1981年,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 《我的童年》(自传),1982年,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 《从临汾到延安》(散文集),1983年,山西人民出版社;
- 《萧军戏剧集》(戏剧),1984年,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 《人与人间》(回忆录),2006年6月,中国文联出版社;
- 《萧军全集》(20卷),2008年6月,华夏出版社。
人物评价
萧军是自1917年的新文学运动以来,中国涌现出来的最优秀的作家之一。
鲁迅(文学家、思想家)
萧军同志拥护中国共产党,拥护社会主义,是一位有民族气节的革命作家。 北京市委(1980年4月,中共中央组织部、宣传部批复了北京市委给萧军做出的政治结论)
人物故事
萧军和萧红都出生于民国时期,青年时期结识后曾同居过一段时间。萧军的出现直接影响了萧红的命运并引发她开始文学创作,他们曾于1933年合著发表过小说散文集《跋涉》,并且在东北地区写作发表了很多抗战文学作品。萧军的名字与“萧红”相配,合起来是“小小红军”的意思。1934年10月创作了著名的《八月的乡村》,奠定了萧军在文坛上的地位。从此,他与萧红成为“东北作家群”的著名代表。 后因抗日战争爆发,萧军去了延安,萧红随后东渡日本求学,两人就此分开。 萧红(1911-1942),原名张乃莹,中国近现代女作家,被誉为“30年代文学洛神”“民国四大才女”之一,被誉为“30年代文学洛神”。萧红是民国四大才女中命运最为悲苦的女性,和萧军的一度结缘改编了她的命运。《生死场》是她的成名作。1936年东渡日本,并写下了散文《孤独的生活》,长篇组诗《砂粒》等。后来与另一作家端木蕻良同抵香港,之后发表了中篇小说《马伯乐》和著名长篇小说《呼兰河传》。 1942年1月22日,萧红因肺结核和恶性气管扩张去世于香港。
影视作品
《武王伐纣》
参考文献
- ↑ 《八月的乡村》——萧军笔下的八月,是磐石的一段光荣岁月 大风号网
- ↑ 鲁迅先生纪念集(上下) 豆瓣读书
- ↑ 《武王伐纣》 腾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