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莒縣過門箋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莒縣過門箋

過門箋是中國傳統剪紙中的一個藝術種類,又叫掛錢吊錢齋牒等。山東省日照市莒縣過門箋是莒縣剪紙藝術中的代表。春節貼過門箋的範圍遍及全縣,是莒縣流傳深遠的民俗文化。

2007年莒縣過門箋被列入第一批山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8年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基本內容

中文名:莒縣過門箋

非遺級別:國家級

遺產編號:Ⅶ-16

批准時間:2008年

遺產類別:傳統美術

申報地區:山東省莒縣

歷史源流

莒縣過門箋的淵源無文字可查,但從康熙十三年重修朝元宮時壁畫所見,即有貼過門箋的民舍畫面。莒城西南隅原有一湖名曰「漏卮湖」,朝元宮居漏卮湖東高阜之上,雖創建年代不詳,但明代就已有,壁畫為明代所繪,莒縣貼過門箋的習俗最晚於明代就已在民間盛行。

傳承意義

莒縣過門箋的尺寸大小式樣繁多,一般按實際需要自行設計。過門箋中間為鏤空的字或圖案,周圍分別由萬字紋、魚鱗紋、水波紋、花瓣紋、蝙蝠紋、孔錢紋、菱形紋、網格紋等牽絲組成,千姿百態、異彩紛呈。過門箋的形式多樣,題材廣泛,構圖美觀,色彩鮮明,貼近社會,貼近生活,用象徵、諧音、寓意等手法表現民眾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其功能是祝吉納福,內容均是吉祥的。過門箋是莒縣勞動人民在長期的生活實踐和獨特的文化歷史環境中形成的頗具特色的剪紙藝術之一,具有濃厚的鄉土氣息和地方特色。

製作方法

莒縣過門箋的製作,在清代多為村中巧婦剪制,開始在彩紙上剪上小花或穗頭,增添了花樣,加大了藝術性。自清末民初以來莒縣過門箋的刻制工藝已形成了比較固定的模式,即按過門箋的尺寸設計出圖案、刻模板、做蠟盤,把模版放在裁好的彩紙上面,最後再放在蠟盤上,用各種刀具刻制,有時也用木槌敲擊刀具砸刻。過門箋的加工工藝有單色、多色和套色法。所謂套色法其實就是將各色彩紙疊在一起放在蠟盤上按刻,刻完後調換紙的顏色、位置、紋樣進行「換膛子」,實形填補虛形,背面用紙片粘貼住,色彩便更加豐富有序。

傳承保護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莒縣文化館獲得「莒縣過門箋」項目保護單位資格。[1]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