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药糖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药糖

来自 网络 的图片

药糖又叫砂板糖,茶膏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

基本内容

中文名:药糖

别称:茶膏糖

主要食用功效:提神醒脑,清除异味,促进消化,消食去火

主要原料:砂糖薄荷、茶膏、姜

口味:甜,清爽,微苦

外文名:Yaotang

适宜人群:烟酒不适,咽喉干涩,口干舌燥

储藏方法:常温保存

是否含防腐剂:否

主要营养成分:热量蛋白质

基本介绍

药糖疗法是指应用某些食物及药物与糖一起熬制成药糖,来用于抗病强身的一种饮食疗法。

特点:药糖疗法可作为内科、小儿科疾病的辅助疗法,常服用滋补药糖还可以起到 保健强身祛病延年的功效。

制作方法

药糖有各种加工方法,常见的加工步骤如下:

①先将糖放入锅内,加水 适量,用文火熬至浓稠。

②将食物或药物先行加工。对于花生、芝麻、核桃一类可直 接食用的食物可炒熟、切碎或研粉备用。对于人参、豆豉、黄芪等不能直接食用的药 物,要先煎煮成汁备用。

③将加工好的食物或药汁趁热和入糖内,搅拌均匀,可继续 煎敖至起丝状时停火。

④随后将熬好的糖汁倒入事先涂有植物油的搪瓷盘中,晾晾后 用刀划成小块食用。

注意事项

1.药糖大多性味平和,但也应根据体质及病情的不同选用。

2.服食药糖应适可而止,一次不可服食过多,以防损伤脾胃引起消化不良、中脘胀满等症。

3.药糖含糖量较高,糖尿病及肥胖症者应慎用或禁用。

4.煎熬药糖时应以文火慢煎,且不断搅动,以防粘锅。

产地

药糖是旧时京津地区的一种风味小吃,很好看也很好吃,在如今的北京已经很难见到了,所谓药糖,其实就是在熬到一定程度的砂糖里面加入砂仁儿、豆蔻、玫瑰、薄荷、芝麻等不同种类药材的碎末儿,或者是事先熬好的人参、黄芪等的汁儿;待糖熬好后将其倒在石板上晾凉,再用刀切成小块儿,然后就可以卖了。药糖据说有滋补祛病、强身延年的作用。在旧时的天津,卖药糖的小贩生意十分红火。他们都是身背着盛放药糖的玻璃货架叫卖;各种药糖分别放在一个个小格 子里,五颜六色的,很是讨人喜爱,据老人讲一个铜板可以买上好几块呢。

说到旧时北京卖药糖的,当时有一个很有“名气”、外号儿叫“大兵黄”的,出生在南城的天桥儿附近。据史料记载,“大兵黄”本姓黄,因为清末在张勋部队里当过兵,所以有了这么个外号儿,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就在天桥戏院边儿上卖药糖。他大高个儿,留着辫子,戴着缎子瓜皮小帽,黄缎马褂,白袜履鞋,背着个大口袋里边装着药糖。“大兵黄”不练把式也不吆喝,而是整天站在那里一边破口大骂,一边卖药糖,今天骂韩复榘、明天骂张宗昌、后天又骂段祺瑞。因为当时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百姓们恨透了这些军阀,所以有很多人天天围着他听,以解心头之怨。“大兵黄”也因为骂街骂出了名儿,成为“天桥八怪”之一。这种卖药糖的方式,也算是旧时的北京一种独具特色的市井风貌了。

买药糖的吆喝:

卖药糖了,谁还买我的药糖了。

橘子还有香蕉、山药、人丹。

买地买,捎地捎,卖药糖地又来了。

吃了嘛地味儿啊,有了嘛地味儿啊,橘子、薄荷冒凉气儿。

吐酸水儿呀,打了饱嗝儿,吃了我的药糖都管事儿。

小子儿不卖,大子儿一块。

天津药糖

民国二年,南市的新化池澡堂附近,有一个中年人叫王宝山,摆摊卖自制汽水。那时的汽水都是外商在津设厂制造,大家也管他叫“荷兰水”。中国人卖汽水,王宝山还是第一人。汽水每瓶卖一个铜元,在摊子的一侧立一块木板,上钉一张照片,是他们父子俩张口大笑的合照,下边写着大字“双笑老牌“。这个招牌很能吸引顾客。

以后南市上权仙一带起盖新房时,王宝山就租赁了一楼的门面房,照旧卖汽水,另外还加卖自制药糖,他又是天津第一个卖药糖的人。所谓“药糖”就是把砂糖熬到一定火候,加进了各种中药材,如砂仁、豆蔻、玫瑰、红花、鲜姜、薄荷等;糖熬好拉成条,再切成小块。店前常常围着许多人。

王宝山到了晚年,推着一辆小车,步履蹒跚地在南市一带串街叫卖。那时已经是老态龙钟了。他卖药糖还得打扮一番:头戴一顶旧礼帽,身穿破旧西装;内衣已泛黄黑色,套一双不合脚的破皮鞋,还戴上一副旧金丝眼镜,缺一支镜腿,用绳拴好套在耳朵上。吆喝的声音打着嘟噜,含混不清,有时还摇几下铜铃铛。不管倒哪里都是一副装疯卖傻的滑稽像,从来没看他笑过。不管到哪里,都围上一圈人,小车后还跟着一群小孩。可是他每天收车后就变样了,见人打招呼,说话和平常人一样,也到小酒馆和朋友喝两杯,划拳行令,有说有笑。这可能是当时社会谋生的一种宣传方法吧。

有一个卖药糖的叫连化清,住在西北城角城隍庙卫安公所旁边。他也是串街叫卖。它的卖药糖方式更加别致,在卖糖之前先说上一段“三国”,口讲指画,连说带评,正说到热闹处,大家听得入神的时候,突然停止,开始卖糖。大家为了接着听,就争着买糖,糖卖得差不多了,他才接着讲下去。

他还有另一种卖糖的方式,卖糖前先表演车技:在空地上打个场子,围满一圈人时,他再骑着自行车表演,什么“张飞蹁马”、“童子拜观音”、“金鸡独立”、“八步赶韂”等,常使观众爆发出阵阵的喝彩声。表演完了,他一面用毛巾擦汗,一面卖糖。卖完糖,他又骑上车向另外的里巷去了。他到70岁左右还可以在车上立大顶,动作依然干净利落,穿着一身漂白裤褂,黑色绑腿带,非常整洁。

1935年前后,在南市“三不管”市场内,有一个中年妇女摆摊卖药糖。摊后面就是她的住房,门口设一口糖锅,一条长条凳,桌上摆着中草药。他一边熬糖配料,一边用流利的天津话讲解每一味药的功能,吹嘘她的药糖的妙用,信口开河,漫天胡诌。甚至连黎元洪都爱吃她的药糖,每月派人来买,一买就是几十块钱的。 围观的人都被她吸引住了。他手、口不停,可是从来不撩眼瞧人。

另外还有一种推着小车的,车上铁笼内装着两个小松鼠,车一停,儿童们就围过来,小松鼠能随卖糖人的指挥做各种动作,非常有趣。卖的是“茶膏糖“,做成葫芦形,分黑白两色,白的贵一些,味道也好一些。

还有一种吹笙卖药糖的,也叫“茶膏糖”。冬天的中午,卖药糖人倚在北墙根,面对阳光捧笙吹奏,悠扬的曲调引来许多儿童。他在身旁摊开一块白布,把糖堆在布上,糖的形状是长短不一的细条,糖上敷满了一种白粉面,糖色发黑。他吹完几个曲子,就开始卖糖,分量全凭他用手抓。

1930年左右,串街走巷卖药糖的逐渐多起来,肩上斜垮着一个大口玻璃瓶,用一只大竹夹夹糖,不用手取,这就卫生多了。做这种生意的,一般都是中青年,很少有上年纪的,边走边吆喝,声音象肤板,合辙押韵,吆喝起来一套一套很动听。

比如新凤霞的《苦涩童年》中的傻二哥是卖药糖的,他的吆喝也就很讲究:“卖药糖啊!……橘子、香蕉、痧药、仁丹、萝卜、青果、鸭梨败火。吃块糖消愁解闷儿,一块就有味儿。吃块药糖心里顺,含着药糖你不困。吃块药糖精神爽,胜似去吃‘便宜坊’。吃块药糖你快乐,比吃包子还解饿……”[1]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