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葒草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葒草

中文學名:葒草

別稱:葒草、紅草、大紅蓼、東方蓼、大毛蓼、游龍、狗尾巴

門:被子植物門

綱:雙子葉植物綱

亞綱:石竹亞綱

目:蓼目

科:蓼科

亞科:蓼亞科

葒草原產我國和澳大利亞,生於路旁和水邊濕地。喜陽光、溫暖和濕潤,耐瘠薄,不擇土壤,在陰濕地成片野生。株高2—3m,莖直立,多分枝,密生長毛。葉大,卵狀披針形至闊卵形,基部近圓形,全緣,被毛。花梗長,圓錐花序,長約9cm,頂生或腋生,軟而下彎;小花密集,亮粉紅或玫瑰紅色,花期6—8月。果期8一l0月。播種法繁殖,於春天3—4月進行。葒草枝葉高大,疏散灑脫,是頗富野趣的庭園觀賞植物,也可作插花材料。

生長環境

喜溫暖濕潤環境。土壤要求濕潤、疏鬆,可在屋旁和溝邊栽培。

分布範圍

西藏自治區外,分布幾遍全國。

培植方法

紅蓼用種子進行繁殖。
採種每年於秋季9-10月間,當紅蓼的種子成熟時,及時進行採集。將種子去皮,陰乾,然後貯存於密閉乾燥處。育苗春季3月開始播種育苗。播種前,先深翻地,然後將地平整好。按行、株距為30-35厘米開穴,深約7厘米,每穴播種10粒左右,播種量9-15kg/hm2,覆蓋2-3厘米厚的細土。播後施人畜糞水,蓋上草木灰或細土約1厘米左右。以後每周噴灑透水1-2次。出苗後及時間苗,保持株距30厘米左右。

栽培技術

當紅蓼幼苗長出2-3片真葉時,應及時勻苗、補苗,每穴有苗2-3株。生長期要中耕除草、追肥1次,至6月再進行中耕除草、追肥1次,肥料以人畜糞水為主。若遇乾旱,每周澆水1-2次,促使幼苗茁壯生長。

病蟲防治

紅蓼極少發生蟲害,但褐斑病時有發生,為害其生長。
褐斑病為害紅蓼葉片形成病斑。病斑生在葉片兩面,初為黃褐色小斑點,圓形或近圓形至不規則形,大小3-6毫米。有時1片葉上有數10個病斑點,小斑點逐漸擴大為直徑1-2厘米的病斑,內部淡褐色而周邊呈濃淡有差別的同心輪紋病斑,病重時病斑直徑可達2-3厘米。病部出現灰黑色霉狀物,即病原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病原病原稱蓼尾孢,屬半知菌亞門真菌。病菌為害葉片的兩面,該菌生長發育最適溫度為27-30℃,37℃以上或5℃以下停止發育。分生孢子萌發最適溫度為26-31℃,最適相對濕度為98%-100%。
防治方法:⒈秋末冬初清除病殘體,枯草和修剪後的殘草要及時清除,以減少菌源。⒉在高溫、高濕天氣來臨之前或其間,要少施或不施氮肥,保持一定量的磷、鉀肥,避免串灌和漫灌,特別要避免傍晚灌水。⒊發病初期出現枯斑時,可以選用甲托、三唑酮等常規殺菌劑防治。如果病情很嚴重,應噴灑50%苯菌靈可濕性粉劑1500倍液或阿米西達藥劑防治。

主要價值

氣味:(實)咸、微寒、無毒。
主治:消渴、去熱、明目益氣、亦治瘰癧、痞塊。葒草的花能散血、消積、止痛。
【來源】為蓼科植物紅蓼Polygonum orientale L.的地上部分。夏、秋割取地上部分,或將打下水紅花子後剩下的地上部分收集起來,曬乾。
【性味歸經】辛,溫。有小毒。
【功能主治】祛風利濕,活血止痛。用於風濕性關節炎。
【用法用量】 0.5~1兩。
【摘錄】《全國中草藥匯編
【採收和儲藏】晚秋霜後,采割莖葉,洗淨,莖切成小段,曬乾;葉置通風處陰乾。[1]

栽培技術

用種子繁殖。春播,播種前,先深挖土地,敲細整平,按行、株距各約33~35cm開穴,深約7cm,每穴播種子約10粒,每1hm2播種量9~15kg,播後施人畜糞水,蓋上草木灰或細土約1cm左右。
田間管理 當苗長出2~3片真葉時,勻苗、補苗,每穴有苗2~3株,並行中耕除草、追肥1次。至6月再行中除、追肥1次,肥料以人畜糞水為主。若遇乾旱要注意澆水。

參考來源

  1. 《本草圖經》_葒草_中醫世家, 中醫世家, 2020-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