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草莓菌核病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草莓菌核病

草莓菌核病
原圖鏈接

草莓菌核病是一种针对于植物的病状,草莓开花盛期最易感染此病,全国各草莓产区均有发生。

基本信息

中文名:草莓菌核病

别 名:Strawberry Sclerotinia rot.

草莓菌核病
原圖鏈接

病原中文名:核盘孢菌

病原拉丁学名:Sclerotinia sclerotiorum (Lib.)de Bary.

为害症状

由于草莓菌核病的发生,往往是在草莓开花的时期,因此,该病不仅能够危害草莓的根部,最主要是对于草莓的花柄,叶柄以及果实进行了危害。 发病初期会呈现出淡褐色的斑点,该斑点会随着并发不断的扩大,变成为梭形或者是不规则的形状,如果刚好碰到生长环境温度较高,还将会导致发病区域变得软腐,慢慢的出现越来越多的棉絮状白色菌丝。最终这些白色菌丝会演变成为黑色的菌核,它们掉落在草莓生长的根际土壤中,使得草莓株叶枯死腐烂,花瓣干枯萎缩。

虽然说该病并不会危害到草莓的根部,只要等大概7~10天的时间,草莓就可以重新生长出新的叶子。但是再也不能开花结果了,这对于果农来说是巨大的损失。   

发病条件

那么究竟是什么导致草莓菌核病的发生呢?该病常发生在春秋季时节,这个时节会释放出大量的子囊孢子,病菌在空气中传播导致发病。 或者该病还可能由菌核产生菌丝而获病。和菌菌丝是在低温环境下产生的,当草莓生长过程中,不巧碰上连续几天低于10度以下的温度,植物的防御力有所降低,那么菌核就非常容易制造病菌。[1]

病原特征

Sclerotiniasclerotiorum(Lib.)deBary.,称核盘菌,属真菌界子囊菌门、盘囊菌纲、柔膜菌目、核盘菌科、核盘菌属真菌。菌核球形至豆瓣形或鼠粪状,直径1~10毫米,可产生子囊盘1~20个,一般5~10个。子囊盘杯形,展开后盘形,开张在0.2~0.5厘米之间。子囊圆筒形或棍棒状,内含8个子囊孢子,大小(113.87~155.42)×(7.7~13)微米。子囊孢子椭圆形或梭形,单胞,无色,大小(8.7~13.67)×(4.97~8.08)微米。菌核无休眠期,但抗逆力很强,温度10~15℃,有光照及足够水湿条件,菌核即萌发,产生菌丝体或子囊盘。[2]

传播途径

在春秋季萌发时产生蘑菇状子囊盘,释放出大量子囊孢子,经空气传播侵染发病。也可由菌核产生菌丝直接进行侵染和蔓延,田间菌核在夏季浸水3~4个月后死亡,但在旱田的地面上能存活2~3年。菌核病菌属低温性,发病适温为10~15℃,遇上连续几天10℃以下低温,寄主抵抗力下降,发病明显加重。保护地内湿度大,低温导致在茎叶上凝结露水,对侵染发病有利。

发病条件

(1)连作地、前茬病重、土壤存菌多;或地势低洼积水,排水不良;或土质黏重,土壤偏酸易发病。

(2)栽培过密,株、行间郁敝;氮肥施用过多,植株过嫩,虫伤多的易发病。

(3)种苗带菌,或有机肥没有充分腐熟易发病。

(4)大棚栽培的,往往为了保温而不放风、排湿,引起湿度过大的易发病。

(5) 低温、高湿、多雨或连阴雨易发病;连续三天大雨或暴雨易发病。

防治方法

农业防治

(1)移栽前清除田间及四周杂草,集中烧毁或沤肥;深翻地灭茬,促使病残体分解,减少病源和虫源。

(2)合理轮作,水旱轮作最好。

(3)选用生长势强,坐果率高,耐寒、耐荫、抗白粉病等抗病品种,母株应选择品种纯正、生长健壮、根系发达的无病种苗。

(4)移栽前3天,喷施一次防病治虫的混合药剂,带土移栽、带药移栽,移栽时汰除病、弱苗,这是防治病虫害的重要措施之一。

(5)幼苗盖墒前喷施一次防病治虫的混合药剂,结合苗情,如果生长势弱,可加入0.3%的尿素。

(6)选用排灌方便的田块,高畦栽培,开好排水沟,降低地下水位,达到雨停无积水;大雨过后及时清理沟系,防止湿气滞留,降低田间湿度,这是防病的重要措施,因为很多病害都是高湿引起的,要注意。

(7)土壤病菌多或地下害虫严重的田块,在移栽前穴施或沟施防病治虫的药土。

(8)施用酵素菌沤制的堆肥或腐熟的有机肥,不用带菌肥料,施用的有机肥不得含有本科作物病残体。

(9)采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适当增施磷钾肥,加强田间管理,培育壮苗,增强植株抗病力,有利于减轻病害。

(10)地膜覆盖栽培,可防治土中病菌危害地上部植株。

(11)及时防治害虫,减少植株伤口,减少病菌传播途径;发病时及时清除病叶、病株,并带出田外烧毁,病穴施药或生石灰。

(12)高温干旱时应科学灌水,以提高田间湿度,减轻蚜虫、灰飞虱危害与传毒。严禁连续灌水和大水漫灌。浇水时防止水滴溅起,是防止该病的重要措施。

(13)大棚栽培的,在移栽或育苗整地前以及收获后,彻底清除病残落叶,对棚膜、土壤及墙壁以及架材等表面喷药,进行消毒灭菌,并适当放风排湿。

(14)大棚栽培的可在夏季休闲期,棚内灌水,地面盖上地膜,闭棚几日,利用高温灭菌。

生物防治

5%井岗霉素水剂1500倍液

25%阿米西达悬浮剂1500倍液

化学防治

(一)浸苗:

移植前清除种苗及重病株,并用70%的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浸苗15~20分钟,待药液干后移栽。

(二)喷施用药:

50%乙烯菌核净可湿性粉剂700倍液

40%乙烯菌核净干悬剂1000倍液

50%扑海因(异菌脲)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

43%好力克悬浮剂4000-6000倍液

50%速克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

20%甲基立枯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

50%腐霉利(速克灵)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

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

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

(三)保护地选用

45%百菌清烟剂0.3~0.5千克/667 m2熏烟

10%腐霉利(速克灵)0.3~0.5千克/667 m2熏烟

5%百菌清粉尘剂1kg/667m2

10%来克粉尘剂1kg/667m2

发芽至开花前用等量的波尔多液200倍喷施叶面,每15-20天1次,有良好的功效。


相关视频

菌核病是一种真菌性病害,它有哪些发病规律呢?来了解一下它吧!


苗壮才能提高抗病能力,为了防治菌核病,种植蔬菜要加强田间管理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