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土壤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草原土壤指半[[[干旱]]地区草甸草原及草原植被下发育的土壤。广泛分布于温带、暖温带以及热带的大陆内地,约占全球陆地面积的13%,在中国,主要分布在小兴安岭和长白山以西、长城以北、贺兰山以东的广大地区。
中文名:草原土壤
外文名:prairie soil
类 别:草原植被下发育的土壤
广泛分布:温带、暖温带以及热带的大陆内地
占 比:占全球陆面积13%土壤
释义
草原土壤指半干旱地区草甸草原及草原植被下发育的土壤。
分布
草原土壤广泛分布于温带、暖温带以及热带的大陆内地,约占全球陆地面积的13%,在中国,主要分布在小兴安岭和长白山以西、长城以北、贺兰山以东的广大地区。
土壤类型
在中国,由东向西,在温带范围内依次有黑钙土、栗钙土、棕钙土,在暖温带范围内依次有黑垆土、灰钙土。[1]
特点
上述草原土壤的共同特点是:①土壤淋溶作用较弱,剖面下部均有钙积层;②土壤盐基物质丰富,交换性盐基呈饱和状态;③土壤反应多呈中性至碱性;④有机质主要以根系形式进入土壤,故腐殖质含量自表层向下逐渐减少。
成土过程
草原土壤的主要成土过程有腐殖质累积过程和钙化过程,但二者间的量的对比关系各土类有别,随干旱程度的增加,前者减弱,后者加强。由于水分不足,不甚适宜农业,但宜于发展牧业,为重要的畜牧业基地。 腐殖质累积过程是指在各种植物作用下, 土壤中,特别在土壤表层进行的腐殖物质的积累过程。它是土壤形成中最为普遍的一个成土过程。由于植被类型、覆盖度以及有机质的分解情况不同,腐殖质累积的特点也各不相同。腐殖累积作用的结果,使土体分化,往往在土体上部形成一暗色腐殖质层。
钙化过程指碳酸钙在土体中淋溶、淀积的过程。在干旱、半干旱气候条件下,土壤淋溶作用较弱,为季节性淋溶,易溶性盐类大部分淋失,而硅铝铁等基本上不发生移动,而钙则成为化学迁移中标志元素。土壤表层残存的钙和植物体分解释放的钙,在雨季以重碳酸钙的形态向下移动,随着条件的改变,在剖面中下部以碳酸钙的形式淀积,形成钙积层。由于自然条件(主要是气候条件)的差异,钙积层出现的深度和厚度随土类而异。
视频
为什么说黑土是最肥沃的土壤
参考文献
- ↑ [黄昌勇. 土壤学: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