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藎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范藎 | |
---|---|
出生 |
1899年 江西豐城 |
逝世 |
1938年9月 湖北黃陂 |
國籍 | 中國 |
職業 | 國民革命軍陸軍第54軍198師副師長 |
范藎 (1899—1938),原名孟聲,字致博,江西豐城淘沙鎮後坊村人,國民革命軍陸軍第54軍198師副師長。[1]
1922年畢業於保定陸軍軍官學校第八期。曾任黃埔軍校第三期總隊部教員及第七隊少校隊長。1926年參加北伐戰爭。1930年經張治中介紹,在國民政府湖南省保安隊任人事科科長。1937年在武漢參加珞珈山將校訓練班。盧溝橋事變爆發後,任國民革命軍陸軍第54軍198師副師長。
1938年,日軍投入14個師團、3個獨立混成旅團和2個野戰重炮旅團、2個戰車團及海軍第3艦隊、航空兵團等,共計約35萬兵力,沿長江兩岸分五路進攻武漢。范藎奉命率部駐防長江北岸湖北黃陂地區。1938年9月,范藎在與日軍的激戰中壯烈犧牲,後被國民政府追贈為陸軍中將。[2]
2014年9月1日,被列入民政部公布的第一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體名錄。[3]
人物生平
范藎畢業於保定軍官學校第八期。曾任黃埔軍校第三期總隊部教員、第七隊少校隊長。1926年,參加北伐戰爭。1927年,參加南昌起義,任國民革命軍第二方面軍第十一軍第十師第三十團團長。後因蔡廷楷率隊脫離起義部隊,將其資遣回鄉。1930年,經張治中介紹,在國民政府湖南省保安隊任上校人事科科長。1937年,盧溝橋事變爆發後,任國民革命軍第一九八師少將副師長,率部參加武漢會戰。1938年9月,在湖北黃陂與日軍作戰時壯烈犧牲。後被國民政府追認為中將。
主要事跡
范藎少年時在家中隨父讀書,成年後到南昌二中求學,中學畢業後考入保定陸軍軍官學校第八期,期間與陳誠、王東原、王育瑛等同學。
1922年,范藎軍校畢業後,在廣東黃埔軍校先後擔任過教官和第三期第七隊少校隊長等職。[4]
1926年,他加入中國共產黨,此後參加過北伐戰爭和南昌起義,並擔任國民革命軍第十一軍第十師第三十團團長。《聶榮臻回憶錄》中特別寫道:「十師三十團團長范藎,北伐中在河南打得很好,部隊很有名氣。范藎既是一位出色的團長,也是一位很忠誠的共產黨員。」
1927年7月下旬,聶榮臻在九江向范藎傳達了黨中央關於南昌起義的決定,范藎堅決擁護,率部參加了南昌起義,他領導的三十團團級以下軍官全部是共產黨員。南昌起義失敗後,范藎帶領部隊轉移,行軍至進賢,卻被蔡廷鍇師部扣留,三十團不但全部繳械,范藎等共產黨員也被資遣還鄉。周恩來、聶榮臻獲悉這個消息,感到十分痛惜。聶榮臻曾動情地說:「那個三十團,是多麼好的一支隊伍啊,由於我們工作上的失誤,竟被搞掉了,我們從南昌出發聽到這個消息,十分痛心[5]。" 回鄉務農後的范藎,廉潔清明,平易近人,他在故鄉的3年時間,常常替窮苦人說話。鄰居范根生家境貧困,范藎無償資助300塊銀元為其治病。范藎的弟弟范叔秧,沾染上不少壞習氣,范藎對他嚴加管教,使其改邪歸正。他不忘鄉鄰的高尚情操常被鄉親們讚許。
范藎在家臥薪嘗膽三載後,經同學劉鷹古、王東原介紹,張治中批准,再度出山,到長沙任湖南省保安處上校(人事)科長。1937年前往武漢珞珈山參加將校訓練班。七七事變後,范藎出任國民革命軍第一九八師少將副師長,參加保衛武漢的抗日戰鬥。
1938年9月,范藎在湖北黃陂對抗日軍的一次激戰中不幸犧牲,一代名將倒在沙場。范藎犧牲後,被國民政府追認晉升為中將。國共兩黨人士紛紛弔唁,張治中將軍也送了一副輓聯:「出師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淚滿襟」。
在北京盧溝橋中國抗日戰爭紀念館,范藎作為著名抗日將領,其生平和抗日英雄事跡被予以文字碑刻並附有個人照片,以供人們永遠懷念。
外部連結
參考資料
- ↑ 范藎. 中國軍網. 2014-10-22 [2019-11-29].
- ↑ 武漢保衛戰:中日兩國戰死的最高長官是誰?都是什麼軍銜?. 騰訊網. [2019-11-29].
- ↑ 民政部公布第一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體名錄. 中國軍網. 2014-09-01 [2019-11-29].
- ↑ 中共抗戰英烈:范藎. 中國共產黨新聞. 2014-03-25 [2019-11-29].
- ↑ 范藎. 豐城市人民政府網. 2014-10-28 [2019-1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