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海福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范海福 | |
---|---|
| |
出生 |
1933年8月 广东广州 |
国籍 | 中国 |
籍贯 | 广东南海 |
民族 | 汉 |
母校 | 北京大学 |
职业 | 晶体学家 |
研究领域 |
物理晶体学 |
范海福
晶体学家,1933年8月生于广东广州,籍贯广东南海。曾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山大学、北京大学兼职教授;第十四、十五届国际晶体学会晶体学计算委员会委员。现任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20世纪60年代主持测定在我国发现的天然氨基酸—南瓜子氨基酸和使君子氨基酸的晶体结构,并开展针对天然有机物晶体结构分析的直接法研究提出将当时尚处于孤立状态的直接法与重原子法、异常散射法以及同晶型置换法相结合的原理。80年代中至90年代末主持开展直接法用于蛋白质结构分析的试验,获得国际上同类研究的最佳结果主持建立多维空间中的直接法,使之成为当前国际上最有效的、从头求解非公度调制结构和组合结构的方法与李方华合作建立一种电子显微学的图像处理新方法。
教育背景
- 1951年,广东实验中学 高中毕业
- 1956年,北京大学化学系 大学毕业
人物生平[1]
- 195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化学系。
- 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 2000年,当选为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
- 曾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山大学、北京大学兼职教授、第十四、十五届国际晶体学会晶体学计算委员会委员。
- 现任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研究方向[2]
原子尺度下物质结构的衍射分析方法:
- 晶体学中的直接法用于生物大分子结构分析
- 单晶衍射分析方法在粉晶分析中的应用
- 高分辨电子显微学中的图像处理
- 非公度调制晶体结构的分析方法
- 晶体学的计算机软件设计
- 与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XFEL)和冷冻电子显微学(Cryo-EM)相关的衍射分析(新开研究方向
科研成果
- 提出用“直接法”求解“超结构”和“非公度结构”的方法,编写了电子计算机程序SAPI(Structure Analysis Programs with Intelligent control)和DIMS(Direct methods In Multi-dimensional Space)。
- 提出将“直接法”用于高分辨电子显微学的图像处理,由此创建了包含“解卷”和“相位外推”的“两步法”图像处理技术。有关算法连同上面提到的DIMS一起编入了VEC(Visual computing in Electron Crystallography)程序中。
- 将“直接法”用于蛋白质晶体结构分析。1985年导出所谓“P+ 公式”,用于破解蛋白质晶体单波长异常衍射(SAD)或单对同晶型置换(SIR)中的相位模糊(phase ambiguity)问题。
主要奖项
- 1987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 1991年,中国物理学会叶企孙奖(第二获奖人)
- 1992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第二获奖人)
- 1996年,第三世界科学院物理奖
- 1998年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
- 2005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第二获奖人)
- 2006年陈嘉庚数理科学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