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英雄之言 羅隱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英雄之言
圖片來自搜狐網

英雄之言羅隱這篇文章,揭發的就是當時這批竊國大盜,也是可以的。

原文

羅隱〔唐代〕

  物之所以有韜晦者,防乎盜也。故人亦然。夫盜亦人也,冠屨焉,衣服焉。其所以異者,退遜之心、正廉之節,不常其性耳。視玉帛而取之者,則曰牽於寒餓;視家國而取之者,則曰救彼塗炭。牽於寒餓者,無得而言矣。救彼塗炭者,則宜以百姓心為心。而西劉則曰:「居宜如是」,楚籍則曰「可取而代」。意彼未必無退遜之心、正廉之節,蓋以視其靡曼驕崇,然後生其謀耳。為英雄者猶若是,況常人乎?是以峻宇逸游,不為人所窺者,鮮也。

譯文

  物品之所以有隱藏不露的,是為了防備盜賊。所以人也是一樣。盜賊也是人,同樣要戴帽穿靴,同樣要穿着衣服。他們與常人有所不同的,是安分忍讓的心與正直不貪的品格,這種美好的本性不能長久保持不變罷了。看見財寶就要竊取的,說我這是出於寒冷飢餓;看見國家就要竊取的,說我這是拯救百姓的困苦。出於寒冷飢餓原因的人,不用去多說;拯救百姓困苦的人,應該以百姓的心為心。但是漢高祖劉邦卻說:「我的住室應該像秦始皇這樣。」楚霸王項羽也說:「秦始皇可以取而代之。」想來他們並不是沒有安分忍讓的心與正直不貪的品格,可能是因為看到了秦皇的奢華尊貴,然後產生了取而居之與取而代之的想法。像他們這樣的英雄尚且如此,何況普通的人呢?因此說高大的宮室與放縱的遊樂,卻不被人們所羨慕覬覦,那是太少了。

賞析

  這篇文章出自羅隱自編的雜文集《讒書》,全書共五卷六十篇文章(缺二篇),編次於867年(唐懿宗咸通八年),這年羅隱三十四歲。據他的自序,書名《讒書》,乃是「自讒」(自我毀謗)的意思。又說他著書的原因和目的,在於「無其位則著私書而疏善惡,斯所以警當世而誡將來也」。可見他名為「自讒」,實際則是「警世」。全書思想敏銳,筆鋒凌厲。

  在羅隱看來,搶財物的是強盜,取國家的也是強盜。他舉漢高祖劉邦與楚霸王項羽為例,他們奪取天下的本心,不過是羨慕覬覦秦始皇的「靡曼驕崇」,一個是想住進他的宮殿,一個是想坐上他的寶座,如此而已。這種對於封建帝王起事創業的揭發,是大膽而辛辣的,在當時更是針對性很強的。晚唐藩鎮割據,群雄蜂起,個個都想取唐朝天下而代之,這些人有許多本來就是「群盜」出身。因此,如果說羅隱這篇文章,揭發的就是當時這批竊國大盜,也是可以的。

羅隱

羅隱(833年2月16日—910年1月26日),字昭諫,新城(今浙江省杭州市富陽區新登鎮)人,唐代詩人。生於公元833年(大和七年),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底至京師,應進士試,歷七年不第。咸通八年(公元867年)乃自編其文為《讒書》,益為統治階級所憎惡,所以羅袞贈詩說:「讒書雖勝一名休」。後來又斷斷續續考了幾年,總共考了十多次,自稱「十二三年就試期」,最終還是鎩羽而歸,史稱「十上不第」。黃巢起義後,避亂隱居九華山,光啟三年(公元887年),55歲時歸鄉依吳越王錢鏐,歷任錢塘令、司勛郎中、給事中等職。公元909年(五代後梁開平三年)去世,享年77歲。[1]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