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諾森十一世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英諾森十一世(1611年-1689年),外文名:Innocent XI,原名貝內代托·奧特斯卡爾奇(Benedetto Odescalchi)。1676年9月21日當選羅馬主教(教宗),同年10月4日即位至1689年8月12日為止。他是意大利人及目前為止最後一位以一致歡呼的方式當選的教宗。
教宗(Papa)是羅馬主教[1],同時為普世天主教會領袖與梵蒂岡城國國家元首,傳統上被認為是聖伯多祿宗徒之位的後繼者。天主教會使用「教宗」為中文譯名,部分華語圈教外人士、日本、韓國、越南則譯為「教皇」[2]。
簡介
英諾森繼位時教廷入不敷出,賴他改革賦稅制度、厲行節約、爭取各天主教國家經濟支援得以避免崩潰。英諾森資助波蘭國王揚·索別斯基和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利奧波德一世與奧斯曼帝國作戰,1683年結束維也納的被圍困狀態。1673年法蘭西國王路易十四發布諭令,宣布國王有權任命主教以填補空缺,英諾森就此與路易十四發生爭執。路易遂召集法蘭西宗教會議,頒布高盧條款,主張限制教皇權力。英諾森宣布,凡與此次會議有關的教士一律不得提級,於是僵局更加惡化。英諾森鑑於必須容忍新教會才能維持和平,因而反對路易迫害胡格諾派。法蘭西駐教廷大使館濫用政治庇護權,以致罪犯紛紛窩藏在大使館周圍,1685年英諾森對該大使館採取行動,使決裂危險更加嚴重。在教義問題上,英諾森多少同情詹森派。雖然與西班牙神秘主義者寂靜派創始人莫利諾斯友善,卻聽任教廷警察逮捕莫利諾斯,以道德敗壞和異端罪審訊。莫利諾斯被判無期徒刑,他的學說於1687年受到英諾森的譴責。
參考文獻
- ↑ 中世紀風雲羅馬主教是如何成為天主教世界的「教皇」的(組圖) ,搜狐,2017-03-06
- ↑ 天主教,中華人民共和國駐聖彼得堡總領事館,2005-0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