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花魚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苦花魚 |
ku hua yu |
中文學名:苦花魚 |
苦花,又稱苦偎、齊頭、齊頭威,泰雅族原住民叫它蒂烈娜。分布於全省各山地溪流,多棲於海拔三百到一千餘公尺的水域,主要以矽藻、蜉蝣的幼蟲或石蠶為食。 特徵:苦花魚體銀白色,背部蒼黑色。幼魚各鰭淡紅色,雄魚金黃色,雌魚各鰭深紅色,吻向前略突,口下位成橫裂狀,有一對不明顯的短須,下頷前緣薄而平直,有一層如鑿般的角質鞘。背鰭有未分叉鰭條三枚、分叉鰭條八枚 、臀鰭未分叉鰭條三枚、分叉鰭條五枚;側線鱗片數目約在41~45枚之間。[1]
簡介
出生在台灣阿里山,從小熱愛釣魚,最愛的還是溪釣。而最受溪釣愛好者喜歡的,當屬被譽為「清流女王」的苦花魚。
苦花魚真正的學名叫多鱗白甲魚,多生活在海拔800~1200的高山溪流中,屬鯉科,高山冷水魚,衝勁十足是很多溪流愛好者最喜歡的魚種。
它以青苔、浮游生物維生,在台灣高海拔的清澈溪流可見其身影,其中,尤以阿里山鄉的曾文溪上游居多,而山美村的達娜伊谷更有「鯝魚的故鄉」之稱。
苦花魚身體與腹部為銀白色,嘴形下彎以利於刮食石頭上的青苔,而在嘴巴吃食時,其銀白色的腹部亦隨身體翻動,形成水中銀光粼粼的奇特景觀。
它生長緩慢,十六公分以上的苦花需要生長三年時間左右,本人目前最高記錄23公分的苦花一尾,要找尋大苦花的蹤跡答案只有一個,激流旁邊的暗石處。
因為它經常在激流運動,所以健壯有力,特別是在搏魚時的拉力,成為釣客的最愛。
釣此魚最好選用長溪流釣杆,調性最好是28釣,苦花魚的衝勁十足,方便控魚。用溪蟲是釣苦花的最好選擇,如果沒有溪蟲,也可以用麵包蟲等代替。
釣魚是一種樂趣,遊玩山水的運動,在台灣為了保護這些水中的精靈,很多地方都有封溪護魚的措施,每年定期開放釣魚,喜歡釣苦花魚的釣客,只會在規定的時間地區內進行垂釣。
視頻
參考資料
- ↑ 山里好釣魚,難得一見苦花魚,共浴一江水,2016-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