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苦杏仁的鑑別方法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苦杏仁的鑑別方法

【鑑定中藥材名】

苦杏仁

【生境分布】

杏多栽培於低山地區或丘陵地區;產於全國各地,尤以華北、西北和華東地區種植較多,少數地區逸為野生,在新疆伊犁一帶野生成純林或與新疆野蘋果林混生。野杏產於我國北部地區,栽培或野生,尤其在河北、山西等省普遍野生,山東、江蘇等省也產。山杏生於乾燥向陽山坡上、丘陵草原或與落葉喬灌木混生;產於遼寧、吉林、黑龍江、河北、內蒙古、山西、甘肅等省區。東北杏生於開闊的向陽山坡灌木林或雜木林下;分布於遼寧、吉林。

【藥材來源鑑定】

本品為薔薇科植物杏Armeniaca vulgaris Lam.、野杏Armeniaca vulgaris Lam.var.ansu(Maxim.)Yu et Lu.、山杏Armema casibirica(L.)Lam.或東北杏Armeniaca mands-hurica(Maxim.)Sky.的乾燥成熟種子。

【藥材歷史考證】

杏仁原名杏核人(仁)。其始載本草《神農本草經》曰:「杏核人味甘,溫,主咳逆上氣雷鳴……。」《本草經集注》云:「處處有,藥中多用之。湯浸去皮、尖,熬令黃。」《本草圖經》曰:「今處處有之。其實亦數種,黃而圓者名金杏,相傳雲種出濟南郡之分流山,彼人謂之漢帝杏。今近都多種之,熟最早。其扁而青黃者名木杏,味酢不及金杏。杏子入藥,今以東來者為勝,仍用家園種者。山杏不堪人藥。五月采,破核,取雙人者。」李時珍曰:「諸杏,葉皆圓而有尖,二月開紅花。亦有千葉者,不結實。」據以上本草所述考證,與現今藥用苦杏仁相符。《中藥志》在苦杏仁的歷史項稱其始載於《名醫別錄》,是不確切的。李時珍又曰:「巴旦杏,出回回舊地。今關西諸土亦有。樹如杏而葉差小,實亦尖小而肉薄。其核如梅核,殼薄而仁甘美,點茶食之,味如榛子。」根據以上所述考證,與現今作為副食品用的甜杏仁相符。

【植物形態鑑定】

1.杏:落葉喬木,高5~10m;多年生枝淺褐色,一年生枝淺紅褐色。葉互生,葉柄長2.5~4cm,基部常具1~6個腺體;葉片寬卵形或卵圓形,長5~9cm,寬4~8cm,頂端急尖至短漸尖,基部圓形至近心形,邊緣有圓鈍鋸齒,兩面無毛或下面脈腋間具柔毛。花單生,先葉開放,直徑2~3cm;花梗長1~3mm;花萼圓筒形,萼片5,卵形至卵狀長圓形;花瓣5,圓形至倒卵形,白色或帶紅色;雄蕊20~45;子房1室,被柔毛。核果球形,稀倒卵形,直徑約2.5cm以上,黃色、黃紅色或白色,常具紅暈,外面微有短柔毛,果肉多汁,成熟時不開裂。核卵形或橢圓形,兩側扁平,頂端圓鈍,基部常對稱,表面粗糙或平滑,腹縫線較圓,常稍鈍,背縫線較直,腹面具龍骨狀棱。花期3~4月,果期6~7月。

2.野杏:與杏主要區別特徵:葉片基部楔形或寬楔形;花常2朵,淡紅色;果實近球形,紅色;核卵球形,離肉,表面粗糙而有網紋,腹縫線常銳利。

3.山杏:與以上二者主要區別特徵:灌木或小喬木,高2~5m;葉片卵形或近圓形,頂端長漸尖至尾尖,果肉較薄而乾燥,成熟時開裂;核基部常不對稱。花期3~4月,果期6~7月。

4.東北杏:與以上三者主要區別特徵:葉邊緣具不整齊細長尖銳重鋸齒,幼時兩面具柔毛,老時僅下面脈腋間具短柔毛;花梗長7~10mm;果梗稍長於花梗。花期4月,果期5~7月。[1]

【藥材性狀鑑定】

呈扁心形,長10~19mm,寬8~15mm,厚5~8mm。表面黃棕色至深棕色,一端尖,另端鈍圓,肥厚,左右不對稱。尖端一側有短線形種臍,圓端合點處向上具多數深棕色的脈紋。種皮薄,子葉2,乳白色,富油性。氣微,味苦。

【藥材顯微鑑定】

種子中部橫切面:

1.杏仁外種皮細胞1列,散有長圓形、卵圓形,偶見貝殼形及頂端平截呈梯形的黃色石細胞,上半部凸出於表面,下半部埋在薄壁組織中,石細胞高38~95um,寬30~57um。埋在薄壁組織部分壁較薄,紋孔及孔溝較多;凸出部分壁較厚,紋孔較少或無。種皮下方為細胞皺縮的營養層,有細小維管束。內種皮細胞1列,含黃色物質。外胚乳為數列頹廢的薄壁細胞。內胚乳為1列長方形細胞,內含糊粉粒及脂肪油。

2.野杏仁種皮表面觀石細胞單個或2~5個(或更多)散在於種皮薄壁細胞中,石細胞呈類圓形、多角形、類多角形或梭形,紋孔大而密;側面觀呈貝殼形、類圓形、卵圓形、類方形、類多角形或梭形,徑向27~76um,底部寬18~60um,突出於表皮層的部分呈半月形、弓形或圓拱形,約占高度的一半,色較淡,壁厚5~8(~10)um,層紋及紋孔明顯,底部壁厚3~5um,層紋無或極少,紋孔密。

3.山杏仁石細胞表面觀較寬扁,呈類圓形、卵圓形、類多角形、類方形,紋孔大而密;側面觀多為寬貝殼形、類圓形或扁梭形,少見長圓形或卵圓形,高46~84um,寬34~68um。

4.東北杏仁石細胞多為較高的長貝殼形,頂端較小,向基部漸寬大,高46~95um,寬41~91um,紋孔及孔溝均細密。

【藥材理化鑑定】

取本品數粒,搗碎,取約0.1g,置試管中,加水數滴使濕潤,試管中懸掛一條三硝基苯酚試紙,用軟木塞塞緊,置溫水浴中,10分鐘後,試紙顯磚紅色。

【採集加工】

夏季採收成熟果實,除去果肉及核殼,取出種子,曬乾。

【飲片炮製】

1.苦杏仁:除去雜質。用時搗碎。

2.燀苦杏仁:取淨苦杏仁,照燀法去皮。用時搗碎。

3.炒苦杏仁:取燀苦杏仁,照清炒法炒至黃色。用時搗碎。

【性能功用】

苦,微溫;有小毒。歸肺經、大腸經。降氣止咳平喘,潤腸通便。用於咳嗽氣喘,胸滿痰多,血虛津枯,腸燥便秘。內服:4.5~9g,水煎服。本品入煎劑宜後下。內服不宜過量,以免中毒。

【附註】

置陰涼乾燥處貯藏,防蛀。[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