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题西林壁》原文、注释、译文、赏析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题西林壁》元丰七年(1084),宋神宗皇帝亲自下手诏,将苏轼改官检校水部员外郎汝州团练副使,这是苏轼将被重新起用的政治信号。赴汝州途中,东坡游历了庐山,写下了这首为人熟知的理趣诗。“不识庐山真面目”一语,成为熟典广为流布,可见其影响之深远。西林寺又叫作乾明寺,位于庐山七岭之西。这首小诗所以具有强大的艺术生命力,在于苏轼生动形象、令人信服地道出了一个平凡的哲理:只有客观、全面、多角度地认识事物,才能认识其真面目。[1]
原文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注释
缘:因为。
译文
横向看是连绵的山岭,侧面看是巍峨的山峰。远远近近,高高低低,各不相同,令人迷茫。为什么看不清庐山的真面目?只因为你要统观庐山,却又置身于庐山之中。
解析
苏轼总结创作经验,有“寄妙理于豪放之外”语,刘熙载《艺概》也说“苏轼长于趣”。文学史上把苏轼的这类诗名之为“理趣诗”。借物取譬,语含机锋,理在其中,意趣横生,是东坡理趣诗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