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蝶恋花(灯火钱塘三五夜)》原文、注释、译文、赏析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蝶恋花(灯火钱塘三五夜)》上元即元宵节,时间在正月十五日。苏轼于熙宁七年(1074)由杭州通判改知密州,十一月到任,这首词即作于次年的元宵节。杭州是繁华的都市,密州是荒凉的山城,生活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苏轼在《超然台记》中集中比较了这种变化:杭州有船可坐,这里只能乘车骑马;杭州州府是吴越王留下的豪华宫殿,这里的官府却很简陋;杭州湖山很美,有名闻天下的西湖,这里只有种满桑麻的田野;杭州是鱼米之乡,生活富裕,这里却要靠采野生的杞菊充饥。这首词也用对比手法描写了两地迥然不同的元宵节:上阕写杭州的元宵节灯火辉煌,明月如霜,人如画,笙管悠扬,罗帐芬芳;下阕写密州的元宵节,山城寂寞,箫鼓粗犷,灯火稀疏,暗云野,一派荒凉萧条的景象。全词对比鲜明,形象生动,就像两幅相互映衬的节令风俗画。[1]
原文
灯火钱塘三五夜,明月如霜,照见人如画。
帐底吹笙香吐麝,更无一点尘随马。
寂寞山城人老也,击鼓吹箫,却入农桑社。
火冷灯稀霜露下,昏昏雪意云垂野。
注释
三五夜:三五一十五,即正月十五日夜。
笙:一种古代民间簧管乐器。香:香炉。麝:又名香獐。雄麝脐部分泌一种麝香,是名贵的香料,也可作药。这里代指香气。
“更无”句:这句描写街道清洁,没有灰尘。苏味道《正月十五夜》有“暗尘随马去”句,这里反用其意。
“击鼓”二句:写社祭,拜神求丰年。农桑社:农村节日祭神的地方。
译文
杭州的元宵节灯火辉煌,霜一样明亮清凉的月光,照得歌儿舞女像画的一样。帷帐中传来动人的乐曲,香炉里发出撩人的芳香。骑马走过清洁的街道,更无一丝尘土飞扬。山城密州的元宵节寂寞清冷,我也变得衰老疲惫,鬓发苍苍。打着鼓,吹着箫,乐声粗犷,到农村举行社祭,祈求吉祥。稀疏冷落的灯火照着满地霜露,四野乌云笼罩,天色昏暗,一派落雪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