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苏轼《梵天寺见僧守诠小诗清婉可爱次韵》原文、注释、译文、赏析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苏轼

梵天寺见僧守诠小诗清婉可爱次韵》这首诗苏轼写于熙宁五年(1072)八九月间。梵天寺,在杭州城内凤凰山。吴越王钱氏建。守诠,一作志诠、惠诠。守诠原韵云:“落日寒蝉鸣,独归林下寺。柴扉竟未掩,片月随行屦。时闻犬吠声,更入青梦去。”宋周紫芝《竹坡诗话》谓这首诗“幽深清远,自有一种林下风流”。[1]

原文

但闻烟外钟,不见烟中寺。

幽人行未已,草露湿芒屦。

惟应山头月,夜夜照来去。

注释

烟:浓浓的晨雾。

幽人:乐于幽静不与世交的人,苏轼心目中的高人。

芒屦:草鞋。如茅草但大些,长四五尺,快利如锋刃,可作绳或草鞋

应:应该。这是苏轼的一种推测,但这种推测实际是一种肯定。应是虚写字,如果字面肯定,那就是实写。这里虚写,行文留有余地,显得更灵活。

译文

在浓浓的晨雾中听见钟声,但我就是看不见寺庙。有人还没有出行,我的鞋子已经被晨露打湿。这样的好地方,更好的时间应该是月亮初上山头,照个行人出没的时候。

解析

这首诗首二句写寻寺。时间是清晨。清晨的钟声更清晰,沿着寺里的钟声所指示的方向寻去,还是找不到。高人的住处真是与俗人不同,这么难找。中二句写人未见。寺总算找到了,但没有见到人,只看到他沾满露水的刚刚穿过的草鞋。他又走了。高人真是与俗人不同,不愿意和俗人打交道。末二句写高人与月为伴。写只有月亮才能在夜里他回来时见到他。幽静的环境让人喜欢。

清代评论家汪师韩以高、洁评这首诗,说这首诗有唐代诗人王维韦应物的遗风。苏轼大才,无适而不可。在苏轼诗集中,此类诗比较少见,清代评论家赵翼称之为“别调”。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