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入峽》原文、注釋、譯文、賞析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入峽》這首詩蘇軾寫於嘉祐四年(1059)江行赴荊州途中。[1]
原文
自昔懷幽賞,今茲得縱探。
長江連楚蜀,萬派瀉東南。
合水來如電,黔波綠似藍。
余流細不數,遠勢競相參。
入峽初無路,連山忽似龕。
縈紆收浩渺,蹙縮作淵潭。
風過如呼吸,雲生似吐含。
墜崖鳴率率,垂蔓綠毿毿。
冷翠多崖竹,孤生有石楠。
飛泉飄亂雪,怪石走驚驂。
絕澗知深淺,樵童忽兩三。
人煙偶逢郭,沙岸可乘籃。
野戍荒州縣,邦君古子男。
放衙鳴晚鼓,留客薦霜柑。
聞道黃精草,叢生綠玉篸。
盡應充食飲,不見有彭聃。
氣候冬猶暖,星河夜半涵。
遺民悲昶衍,舊俗接魚蠶。
板屋漫無瓦,岩居窄似庵。
伐薪常冒嶮,得米不盈甔。
嘆息生何陋,劬勞不自慚。
葉舟輕遠泝,大浪固嘗諳。
矍鑠空相視,嘔啞莫與談。
蠻荒安可駐,幽邃信難妉。
獨愛孤棲鶻,高超百尺嵐。
橫飛應自得,遠颺似無貪。
振翮游霄漢,無心顧雀鵪。
塵勞世方病,侷促我何堪。
盡解林泉好,多為富貴酣。
試看飛鳥樂,高遁此心甘。
注釋
懷:想。
幽賞:到幽靜的地方去玩,欣賞那裡的美景。
今茲:現在。
縱探:隨意尋探幽美風景的地方。
萬派:謂長江支流眾多;派,水系,支流。瀉東南:長江向東南方向流去。
率率:形容聲音細小。
毿毿:枝條細長的樣子。
驂:一車所駕的三匹馬;駕車時轅馬兩旁的馬。此謂馬。此句意謂峽中各種各樣奇形怪狀的石頭好像受了驚嚇的馬在奔跑。
篸:即簪,簪子,古代用來插定髮髻或固冠的長針形首飾。此句意為黃精草就像綠色的玉簪,在峽中一叢一叢地生長。
矍鑠:健康的有精神的老者。
鵪:同鵪。鶉類鳥。一說即鵪鶉。
高遁:高高飛起,離開塵世。遁,離。
譯文
我喜歡三峽風光已經很早了,直到今天,我才有機會縱深探訪。長江連接着蜀楚廣大土地,簡直是一瀉千里,歸入茫茫的東海。沿途支流像閃電般奔來,黔之來水如同樂天筆下《憶江南》。數不清的溪流,都匯集到大江中。舟進夔門突然覺得眼前無路,連綿的群山就像一座座神龕。江水一會兒彎曲一會兒浩渺,一會兒緊縮一會兒放開。風急迫如呼吸一起一伏,雲生成在天空一舒一展。懸崖峭壁處窣窣聲起,吹動着細長翠綠的藤蔓。我最喜歡的竹也長在冷峻的崖縫裡,還有長着紅果孤生的石楠。啊!抬頭望,飛泉似狂舞的亂雪,低眉處,怪石如奔馳的驚驂。忽然看見有三三兩兩砍柴的小童,他們最知道山澗的深淺。偶爾也看到有人煙的城郭,河灘還有人坐着滑竿。荒廢的哨所記載着曾經的歷史,首領的爵位不高,只是子男。下班的衙門敲起了晚鼓,好客的山民拿出了霜打後的橘柑。路旁有吃了能長壽的黃精草,還有一叢叢好看的綠玉簪。儘管有這些草藥食用,還是不見有老翁出現。冬天這裡暖和,溪潭裡夜空星河的倒影清晰可見。山人懷念以前的國君,傳承着從前的生活習慣。用木板建成的房屋沒有瓦,岩洞像破廟有窮人棲眠。砍柴常有危險,換來的糧食裝不滿罐。生活貧困不嘆息,辛苦勞累不悲觀。輕舟熟路去遠航,不懼惡水斗險灘。老者們豪爽勇健,人操方言交談。蠻荒之地不適合人居住,住在這裡會感到諸多不便。獨愛懸崖上孤棲的山鷹,本領高強能飛越高高的山巔。盤旋橫飛悠然自得,展翅遠颺無所貪戀。扇雙翼搏擊長空,無心思為裹腹顧及明天。回看人間世俗勞苦,真讓我不堪忍耐!莫為榮華富貴奔忙吧,我情願與林泉為伴。你看看山鷹多麼快樂,出世隱居我心甘情願。
解析
詩為五言長篇排律,共六十句。通篇對仗,每兩句一對,共三十對。此為一難。蘇軾所押者為「談」韻。據南宋刊《鉅宋廣韻》,「談」韻與「覃」韻同用。二者合為二百八十四字,不少是不常用的冷僻字,為險韻、窄韻。此為二難。
蘇軾時為二十四歲。他迎難而上,這首詩實為刻意鍛煉之作,對仗工穩,險韻、窄韻運用自如;而又語言警峭,氣局開朗:實為成功之作。清代評論家汪師韓《蘇詩選評箋釋》、紀曉嵐評蘇詩均盛讚之。
從這首詩看來,蘇軾已經具備了作為一個大詩人所應具有的非凡學力與才力。特選這首詩,以見蘇詩發展痕跡。首二句寫入峽之由。「長江」六句總敘,峽在長江中。「入峽」十二句寫峽中的景物。「絕澗」十二句寫峽中所見人物活動。「氣候」八句寫居峽老百姓的簡陋生活。「嘆息」八句寫入峽付出了艱苦勞動。「獨愛」六句寫孤鶻高超自得之樂。末尾六句,用我的「侷促」與孤鶻飛揚相對照,知高超之樂,亦知高遁林泉之甘。章法嚴謹,層次分明。自末六句略知,蘇軾此時乘舟經荊州入京師,實非本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