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中秋月》原文、注釋、譯文、賞析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中秋月》熙寧九年(1076)十二月蘇軾由密州改知河中府,未到任又改知徐州。多年未見面的蘇軾兄弟相聚於京郊。第二年四月蘇轍送蘇軾赴徐州,在徐州又同住百餘日。過了中秋節,蘇轍因赴南京簽判任,才不得不離去。蘇軾晚年貶官嶺南途中回憶說:「餘十八年前中秋夜與子由觀月彭城(即徐州),作這首詩。」(《書彭城觀月詩》)可見這也是一首與蘇轍傷別的詩。前兩句寫中秋月,寫出了彩雲消逝,清涼寂靜,圓月如玉的中秋美景;後兩句抒懷,感嘆好景不長,聚散無定,具有濃厚的感傷色彩,但也富有哲理,耐人玩味。[1]
原文
暮雲收盡溢清寒,銀漢無聲轉玉盤。
此生此夜不長好,明月明年何處看。
注釋
銀漢:天河。
玉盤:指月。李白《古朗月行》:「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
譯文
黃昏時的彩雲完全消散,萬里晴空充滿了清寒。白茫茫的天河寂靜無聲,冉冉東升的明月像一輪玉盤。好景不長,難聚易散,這一輩子少有這樣的夜晚。縱使明年今夜也有這樣的明月,你我也不知在什麼地方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