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四川.海南与山东(杨恒坡)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苏东坡:四川.海南与山东》是中国当代作家杨恒坡写的散文。
作品欣赏
苏东坡:四川.海南与山东
苏东坡:四川、海南与山东
二十岁那年,苏东坡离开四川。
六十二岁那年,苏东坡到了海南。
其实,苏东坡一直没离开山东。
四川是道教的发源地,终其一生,苏东坡是道家的,无论是应举时的《刑赏忠厚之至论》,那信笔而行的狂野,还是朝堂之上对程颐“子于是日哭,则不歌”的讽刺,抑或黄州期间的“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再不就是贬谪惠州期间的“报道先生春睡美,道人轻打五更钟”……二十岁以前,苏轼是在青山绿水、寻仙好道的蜀地成长的,道教文化哺育了苏轼。“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这耳熟能详的《三字经》的背后,老父苏洵不也是一个超然物外的形象?还有祖父。不识字的祖父在得知自己的二儿子、苏东坡的叔父科举得中之后,一手持酒,一手把肉,谈笑风生;当报喜人来到村口时,早已在村口迎接的老人顺手把香喷喷、油乎乎的牛肉塞进装着官衣官帽的行李袋中,然后手持喜报,大笑着沿街奔走……苏氏一门,浸润了太多的清气、逸气、洒脱之气。比之三百年前的四川老乡李白,爷几个的表现也差不哪儿去。
六十二岁时,人生暮年的苏轼可能真的没有想到自己还会被贬谪到孤悬海外的海南岛,那时他正在惠州。“报道先生春睡美”、“不辞长作岭南人”的句子传到汴梁,后半生的政敌章惇不高兴了:原来苏东坡生活得这样好!那就再贬一下。实际上,苏东坡早就练就了一副心境。四十四岁那年被贬黄州,黄州成了苏东坡一生的转折点。苏东坡想到过死,但他最终活了下来。不仅活了下来,黄州五年还成了苏东坡创作的成熟期、丰收期。遭遇人生第一次大的挫折,道家以外,苏东坡又找到了佛家。佛印是北宋高僧,曾任承天寺住持。应该是被贬黄州后,苏东坡才与佛印结识,但友谊岂能以时间长短论?心有灵犀就够了。
还有参寥子,这位诗僧。在黄州,因为任的是“团练副使”这样一个无足轻重的小官,所以苏东坡可以有大把的时间参佛。在黄州,苏东坡的活动轨迹,总离不开一些寺院,像承天寺、安国寺、定慧院什么的,看来真真是云淡风轻,“此心安处是吾乡”了。接到朝廷“琼州别驾”的贬书后,苏东坡既有些意外,又有几分坦然,把家小安排停当后,只带来小儿子苏过前往。短暂的磨合后,苏东坡与当地民众打成一片,真正做到了“随遇而安”。四年的贬谪生活结束后,苏东坡甚至不想再回中原大陆,在《别海南黎民表》中,苏东坡不是写下“我本海南民,寄生西蜀州”的句子吗?我想,此时的东坡先生,恐怕早已是“死生无可无不可”的得道高僧,只是没有举行受戒仪式罢了。
其实,苏东坡一辈子也没离开山东。
在山东的为官是短暂的,密州两年,登州五天。我是说,苏东坡骨子里接受的是儒家的思想观念,是孔孟之乡的山东让苏东坡最终成为苏东坡。不是吗?无论是最初的仕途凤翔判官时的“以天下为己任”,还是徐州太守期间的拼死抗洪,杭州太守任期内西子湖的“苏堤”,抑或是在皇都开封任职翰林学士时,那一肚子的“不合时宜”……苏东坡的精神一刻也没离开过山东,一刻也没有忘记圣贤的教诲。密州任上的“西北望,射天狼”,不就是儒家的“修齐治平”?赴任湖州时的《湖州谢上表》,不就是践行着《论语》里的“直道事人”?当京官时,遇到不合理的事就口无遮拦地说出来,不就是孔夫子的“知其不可而为之”?晚年的东坡先生回顾自己的一生,悲喜交加。
虽然“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但令人自豪的是“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儒家“家国天下”的理想毕竟得到了实现……苏东坡是道家的,是佛家的,更是儒家的!从童蒙时期、从《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从《诗》《书》《礼》《易》《春秋》起,苏东坡就属于山东!虽然那时候还没有“山东”这个专有名词,有的只是“齐鲁”,但苏东坡注定与“山东”有缘。除了沐浴齐鲁之邦圣人的光辉外,苏东坡的足迹还遍布济南、青岛、烟台、潍坊、日照、临沂、泰安、济宁(曲阜)。山东的好山好水好风景陶冶了苏东坡,美丽了东坡先生的诗词书画。我曾远赴海南追寻东坡先生的足迹,在儋州市洋浦区中和镇的“东坡旅游文化区”,看到一拨又一拨的游客对东坡先生钦佩不已时,我真想响亮地告诉他们:是儒家文化成就了苏东坡,是齐鲁这片神奇的土地造就了苏东坡,山东是东坡先生的精神故乡!另外,我还惊讶地发现,离旅游区不远,有一个村庄叫“里仁村”。儒家文化从齐鲁大地荡开去,在孤悬海外的海南岛都激起了如此巨大的浪花,我为齐鲁、为山东骄傲!
中华文化一体两翼,一体是儒,两翼是佛、道。东坡先生同样有着儒家伟岸的身躯,又有着佛的旷达、道的飘逸这一对美丽的翅膀,在中华文化的天空中,自由飞翔。[1]
作者简介
杨恒坡,山东济宁人,1969年出生,1991年毕业于济宁师专中文系,现从事中学语文教学工作,业余喜爱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