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生黄花叶病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花生黄花叶病
花生出苗后即见发病。初在顶端嫩叶上现褪绿黄斑,叶片卷曲,后发展为黄绿相间的黄花叶、网状明脉和绿色条纹等症状。病害发生后期症状有减轻趋势。该病害典型黄花叶症状,易与其他花生病毒病相区别。但该病害常和花生条纹病毒病混合发生,症状不易区分。
基本信息
中文名:花生黄花叶病
又 称:花叶病
主要分布:北方
类 别:植物病
花生黄花叶病症状
花生黄花叶病主要发生在北方,集中在北京、河北、辽宁、山东半岛环渤海湾一带花生种植区,常流行成灾,严重的病株率高达93%。目前随带毒种子调运而扩散,流行地区不断扩大。花生出苗后即见发病。染病株中等变矮,初在顶端嫩叶上现褪绿黄斑,叶片卷曲,后发展为黄绿相间的黄花叶症状,有的出现网状明脉或绿色条纹等多种症状。后期常与轻斑驳病毒病混合发生,混合为害。
花生黄花叶病病原
Cucumbermosaicvirus-CA简称CMV-CA,称黄瓜花叶病毒,定名为ChinaAachis株系。病毒粒体球状,大小28.7nm,蛋白质亚基分子量26000道尔顿。体外钝化温度55-60℃,体外保毒期6-7天,稀释限点100-1000倍。其寄主范围很广,除侵染花生外,还可侵染菜豆、短豇豆、蚕豆、刀豆、扁豆等,侵染黄瓜和番茄时出现隐症,别于CMV其他株系。[1]
分布
除我国外,尚未见其他国家报道。主要在河北、辽宁、山东以及北京等沿渤海湾花生产区流行为害。[2]
侵染循环
病毒通过带毒花生种子越冬,成为第2年病害主要初侵染源。此外菜豆等寄主也可成为该病初侵染源。种传病苗出土后即表现症状,田间靠蚜虫传播扩散。在病害流行年份,早在花生花期即可形成发病高峰。[3]
花生黄花叶病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种子带毒是主要初侵染源。北方花生种子种传CMV-CA带毒率为1.7%-4.2%。此外菜豆等寄主也可成为该病初侵染源。豆蚜、大豆蚜、桃蚜和棉蚜是主要传毒媒介,传毒率高达70%。此外马铃薯长管蚜也能带毒。该病发生早,出现发病高峰也早,尤其是大流行年份,进入高峰更快。河北一带5月中旬即开始发病,6月上中旬进入发病高峰,病株率高达60%。
花生黄花叶病防治方法
(1)选用抗病毒病品种。
(2)选用无病毒花生种子。从无病区调种,也可建立无病留种田或距病田100-400m建立隔离地带,繁殖后用于大面积生产,基本上可以控制花生条纹毒病和黄花叶病。用轻病田留的种子也可减少发病。
(3)使用脱毒剂1号或2号处理种子,或用种子重0.5%的35%种衣剂4号拌种。
(5)提倡覆盖地膜或手艺种后行间铺银灰膜,也可在花生出苗后平铺长80cm、宽10cm银灰膜条,高出地面30cm驱蚜效果好。
(6)及早秋蚜防病田间有蚜虫墩率20%-30%,每墩蚜20-30头时,应马上喷洒40%氧化乐果乳油1500倍液或50%抗蚜威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3.2%氯·苦参乳油,每667m2用50-70ml。(7)喷洒抗毒丰0.5%菇类蛋白多糖水剂原名抗毒剂1号)300倍液或10%病毒王可湿性粉剂500倍液(齐齐哈尔市四友化工实业有限公司)。[4]
相关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