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花中四君子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花中四君子

“四君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题材,以梅、兰、竹、菊谓四君子,他们分别是指:梅花、兰花、翠竹、菊花。千百年来以其清雅淡泊的品质,一直为世人所钟爱,成为一种人格品性的文化象征。这虽然是自身的本性使然,但亦与历代的文人墨客、隐逸君子的赏识推崇不无关系。“四君子”题材始终伴随著中国花鸟画的发展。[1]

究其原因,这里映衬出的不仅是由于“四君子”本身的自然属性而呈现出的一种自然美,更重要的是古人把一种人格力量,一种道德的情操和文化的内涵注入到“四君子”之中,通过“四君子”寄托理想,实现自我价值观念和人格追求,最终“四君子”成为古人托物言志,寓兴自我,展示高洁品格的绝佳题材。[2]

花鸟画中的绝佳题材

在花鸟画这一门类里,国画梅花、国画兰花、国画竹子和国画菊花是画家常常喜欢表现的对象。为中国人借物喻志的象征,也是咏物诗文和艺人字画中常见的题材。

反映出中国画的象征性:中国传统观念认为,这些花花草草具有高尚的品德,好比人中“君子”。“君子”是中国哲学里的一个重要范畴,指具有很高道德修养的人,仅次于“圣人”。

明代黄凤池辑有《梅竹兰菊四谱》,世人常用“四君子”来寓意圣人高尚的品德。他们都没有媚世之态、遗世而独立。

其文化寓意为:梅,探波傲雪,高洁志士;兰,深谷幽香,世上贤达;竹,清雅澹泊,谦谦君子;菊,凌霜飘逸,世外隐士。

梅花

梅花,又名“ 五福花 ”,是中国传统名花,也与松、竹合称为岁寒三友。

梅花既没有牡丹仪态万千的雍容华贵,也没有玫瑰浪漫温柔的艳丽芬芳。梅花的美,不是一朵,而在一群,它在盛开时一团一簇,给人温暖的感觉。

深冬初春里赏梅,会有一种热烈的气氛,让人感觉不到深冬初春的冷峭。它那不畏严寒、经霜傲雪、冰肌玉骨、凌寒留香的独特个性,为民族的精华,为世人所敬重。古往今来的文学写作中,也是被歌咏得最多的品种之一。

陆游的“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黄泥辗作尘,只有香如故。”,梅是如此的寂寞,也衬托了文人雅士的孤芳自赏。[3]

“别来春半,触目柔肠断。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 李煜的词,把对故国的思念,离恨随人而远的忧思,融进了雪梅之中。

梅之画法

人们画梅,主要是表现那种不畏严寒、经霜傲雪的独特个性。

画梅以干、以枝、以花为三大主也。梅干有老干、粗干、细干之分。老干多曲折,示其老态,宜瘦,以中锋笔钩勒而成。交叉处须留空白,使干有前后左右之分。或赋以颜色,或以淡墨皴之,均可。粗干者以折枝写之,多作交叉,以女字交,最为上乘。

起笔时立意为先,捷疾而行,如狂、如颠,如飞电,切莫停延。细干之墨色,以浓墨较多,以示其神,细干发于粗干者稍曲;发于老干者,宜直,均以中锋笔划之。梅之枝,著花之处。要使枝之有致,则有长有短,有曲有直。著花处留白,其形态甚多,多观察树梢之枝,则可悟矣。梅花五瓣,故以五小圆圈圈之。有正、有反、有侧,全放、未放者,皆以淡墨相互画之,再以浓墨画出花丝和花萼。著色者,有以淡墨圈成后、赋以红绿,则为红梅、绿梅。有用红黄直接点成花瓣,是为红梅、腊梅。画成,常以浓墨点苔者,有助于画,倍见精神。梅树苍老古拙,应多观察树木之形态,随时写生,以臻触类旁通之效

古人的智慧创作的“ 梅花篆字 ”把梅花赞颂的更胜一筹。

兰花

兰花,是花、香、叶“三美俱全”的花卉。它与菊花、水仙、菖蒲,并称“花草四雅”,也是中国十大名花之一。

生长于深山幽谷之中的兰花,清香淡雅,气宇轩昂,临风摇曳,婀娜多姿,花开幽香清远,沁人肺腑。它那“不为无人而不芳,不因清寒而萎琐”的高洁品质,为自己迎来了“空谷佳人”的美誉。

“兰溪春尽碧泱泱,映水兰花雨发香。”杜牧笔下的兰花,在碧水茫茫的兰溪河边,河水与兰花相映,兰花散发著特有的幽香,细雨霏霏,将一幅朦胧淡雅的图画呈现在我们的面前。“谷深不见兰生处,追逐微风偶得之”。苏辙的这首诗,意境虽颇蕴禅机,但对幽兰的简约品性,推崇备至。

兰称君子,又喻美人。生于幽谷,淑慧而雅淡。不争于世,孤芳自赏。其香清逸;其性幽娴,玉骨冰姿,人见人怜。

兰之画法

兰之主要者,花与叶。兰叶,一笔不能成其画,最少三笔,成为一组。起手第一二笔,可任意为之,两笔交叉成一眼,状若凤眼,以第三笔破凤眼,即成一组兰叶。第三笔最难,往往两笔极有神韵,第三笔不得其势,则全毁矣,故此笔应视前两笔之势如何,再决定此笔之去向。若其势向右,则得助其势而伸之,可得矣。多丛之叶,以一组为主,馀者为客。依疏密浓淡而写之。但切忌杂乱,或状若篱芭,或集于一点,不可不慎。兰之花,如美人之纤指,姿态婀娜,楚楚动人。[4]

其画法:以淡墨带浓之笔写之。一笔向右,一笔向左,向内成弧形。下笔处宜大而圆,收笔稍尖。此两笔可决定方向。第三笔向内收笔,交于弧形内。第四笔由内向外,由小而大。三四两笔可任意画之。第五笔细小而短,由交叉处向下作一半弧形。第六笔为花托,由第五笔尾端向下画之。再以浓墨在交叉处,点三四小点花心,即成。写兰时,心绪开朗,信手拈来,则生动自然,可谓逸品。

翠竹,中国传统中,竹子像征著生命的弹力、长寿,竹子与松树、梅树合称冬季的三大吉祥植物。

在荒山野岭中默默生长,坚韧不拔的毅力在逆境中顽强生存。千百年来,竹子清峻不阿、高风亮节的品格形象,为人师表、令人崇拜。文人爱竹,古已有之。

苏东坡的“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知之者很多,称颂者也不少。竹对苏东坡来说,竹比每天必须的食物都重要了。

竹之称为君子者,具有崇高坚劲之节;有虚怀若谷之心。清雅拔俗,有如逸士;有岁寒之心,风欺雪压,尤见精神。

竹之画法

竹有竿、有枝、有节、有叶,四者写竹之要也。竹之竿,挺而圆劲,不屈不挠,宜直,挺挺然其笔如篆。竿,竹之主干,主者壮,馀亦随之而壮。下笔时须一笔而行,中断则色泽不匀,中气不畅,不克以一气呵成。[5]

画竹宜用羊毫笔书之为佳。二竿以上之竹,须主客分明,主者耸,有凌云之志,客则或仰或俯,有呼唤尊卑之情,其交叉排列应顺乎自然。竹之枝,为竿之辅,竿之得势,赖枝之维系。故以快笔随意写之,如草书焉。节高而苍劲,惟坚惟实,其笔如隶。以浓墨点之,更见其神。叶者,竹之精神所在,一笔一叶,叶叶生动,不板不凝,迎风飞舞,遇雨则垂,雨过则挺,皆叶之功。写叶宜用狼毫以中锋出之,如楷书焉。竹叶者,一笔不能成其叶,集三笔四笔,或五六笔,而组成一小组,依竿枝之势重迭之。或以古人映竹叶于日光月影之下,视之而写,亦良法也。总之写竹时,须澄心静虑,意在笔先,不杂不乱,顺自然而写,即可。   

菊,又名延年、寿客等。菊花是我国人民喜爱的传统名花,有著三千多年栽培的历史。

菊花清雅高洁,花形优美,色彩绚丽,自古以来被视为高风亮节、清雅洁身的象征。深秋季节,百卉凋零,唯有菊花霜中争艳。经过严霜后,才能等到花开,这也许就是被称为傲骨的由来。文人笔下的菊花,更显得多姿多彩。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可谓是脍炙人口的佳句,妇孺皆知。王安石的“黄昏风雨打园林,残菊飘零满地金”,把落地的黄菊比喻成雨后的黄金。李清照的“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写出了自己的满腹忧郁。

菊有傲骨嶙峋之态,能一枝独秀,挺立于秋风中,不畏严霜。又喻晚节。

菊之画法

菊,花之隐逸者也,令人忘虑消愁,怡然自得。菊之主要部分,为花、叶、茎。花易画,叶最难;茎须得其势,则生动有致。花之画法:用淡墨先画出五瓣,依次排列,作半弧形;此五瓣可别方向。再在两瓣之间画出第二层,如是继续画出三层四层,即成。著色者,有用淡墨画成,赋以色彩;有直接用色,画出花瓣。然后用浓墨,或色彩在半弧形处,点花心。叶者,花类之主要也。叶叶生于茎,与花有衬托之功。

画法有钩勒,有点丢二种:钩勒者,以淡墨将叶之形态,钩出外形,或赋以色彩。点丢者,将墨色浓淡调配妥当,以偏锋之笔划出:第一笔主叶,宜长;其馀二三四诸笔,在主叶左右分开,宜短。三笔集中处,作半圆形。再以浓墨视叶势,钩出叶脉。叶脉要有正侧之分。叶之用色者,以花青,或青绿配墨,如法画出有色之叶。花之茎,乃花朵之支架,使花能生动自然。花茎当画于花朵之中下,不宜太直,直则呆板失势,微弯曲以示迎风而舞。菊花种类繁多,故以普通菊花代表之,馀则多作实物写生,以助其成。

视频

花中四君子梅兰竹菊

参考资料